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时间:2023-11-01 10:55: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1

  设计意图:

  天性好奇、好玩,对周围所有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一片叶、一只小蚂蚁、一个小石子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自然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区角中为幼儿投放多种弹性物品,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玩耍,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并敏锐的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正确判断这一探索活动的价值,设计了该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等方式来感受弹性,能说出其主要特征,知道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感受弹性物品与非弹性物品的不同。

  3、能说出周围生活中的弹,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造。

  活动准备:各种有趣的弹性玩具、弹性用品。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选择玩具,初步探索弹性的秘密。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请你们用小手去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还可以拍一拍,看看能不能发现小秘密。”

  2、幼儿自由讨论探索的秘密,教师侧面引导幼儿发现玩具中的`弹性。(弹簧、弹力球、海绵、皮球、带。)

  3、丰富概念“弹性”,用力时会变形,不用力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4、用动作表现弹性,感受理解弹性的主要特征。

  5、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物品。并比较弹性物品与非弹性物品的不同。

  6、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方便、省力、舒服)如果生活中没有弹性会怎样?(生活是离不开弹性的)

  活动延伸:要求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并记录其作用。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感受物体的弹性。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活动资源:

  1、蹦床、羊角球、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袜子等弹性物品。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饮料瓶等。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待会儿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操作:播放轻音乐,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请部分幼儿把玩到的玩具介绍给大家)。

  归纳:像气球、皮球、牛皮筋、弹簧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通过录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中物体的弹性——请幼儿讨论生活中看到过的弹性物品。

  提问:小朋友,除了刚才我们玩过的这些弹性物品,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弹性物品呢?(请幼儿讨论交流)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袜子、弹性纤维、皮肤、头发等。

  幼儿观看录像。

  归纳:弹性物品可有用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它了。

  三、幼儿利用物体的弹性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

  1、提出要求:今天小朋友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2、核心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瓶、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开动脑筋,用弹簧让小动物和饮料瓶跳起来,好吗?(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请幼儿交流自制的玩具的玩法,互相欣赏。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3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细铁丝环绕成圆柱螺旋弹簧,并制作弹性玩具。

  2.幼儿能积极探索、操作,体验科技小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细铁丝、木棍、纸、水彩笔、剪刀、胶带、油泥。

  活动过程

  1、欣赏玩具

  (1)出示礼盒,引出主题。

  师:快过春节了,我收到了一个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教师将小礼物从盒子里取出)

  幼:哇——!是一个弹簧小猪!

  师:玩具有趣吗?

  幼:有趣!

  幼:真有意思,好玩!

  师:为什么有趣?

  幼:小猪很可爱。

  幼:小猪摇摇晃晃的样子很好玩!

  幼:小猪的脖子是弹簧做的,所以能摇起来!

  分析:教师出示小玩具的时候,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带动、感染幼儿的情绪。让自己感动,才能让幼儿感动。当然,这种愉快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教师要对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开展好制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发现弹簧,对已有经验进行回忆。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小猪的脖子是弹簧做成的,你们看一看这个弹簧是什么样子的?

  幼:是一卷一卷的。

  幼;是一卷一卷往上去的。

  幼:是旋转上升的。

  幼:像一个圆柱。

  师:弹簧有很多种,这样的弹簧叫圆柱螺旋弹簧。(幼儿跟着教师说一遍)

  分析: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进一步引导,让他们观察圆柱螺旋弹簧的外形。之所以让幼儿边观察边讲述,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幼儿理解为什么叫圆柱螺旋弹簧,幼儿只有自己观察、讲述、相互学习经验,才能对这个专业术语印象深刻。二是为下面的制作做好铺垫。

  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弹簧?

  幼:我在玩游戏机时见过这种弹簧。

  幼:我在玩具枪上见过。

  幼:电池连接处也有这样的弹簧。

  师:那我们今天也来制作一个弹簧玩具吧!

  幼:好!

  分析:幼儿还讲了很多,例如,自行车刹把和坐垫、蹦蹦高玩具、打气筒、电话线、笔、蹦蹦床、沙发、席梦思、弹力秤……这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幼儿对这些很熟悉。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样有助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

  2.尝试制作圆柱螺旋弹簧

  (l)介绍材料,猜想制作方法。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根木棍,一根细铁丝,我们怎么制作呢?

  幼:把细铁丝绕呀绕,绕在木棒上就行了。

  幼:把细铁丝绕在木棒上,再拿下来就行了。

  师:等下你们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师:木棍上有一个小洞,你们知道是干什么的吗?

  幼:是用来穿铁丝的。

  师:那你来试试铁丝能不能穿进去?(请幼儿来试一试)

  幼:穿不进去。

  师:对,穿不进去,只能戳进去。那你们再想想,为什么要把铁丝戳进去?

  幼:这样就可以绕铁丝了。

  幼:这样铁丝就不动了。

  师:对,这个小洞是用来固定铁丝的'。

  师:细铁丝一头是尖的,一头是圆的,我们应该把哪一头戳到小木棍里?

  幼:是尖的一头戳到小木棍里。

  (教师再强调一下安全问题)

  分析: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而是让幼儿自己猜想制作的方法。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条件。无论他们预想的探究方式和实验能不能成功,教师都应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尝试。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和探索,了解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幼儿的探索和发现铺路搭桥,使他们不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第一次制作

  幼儿开始了第一次的制作,他们左手拿木棒,右手拿铁丝,先将铁丝戳到小洞里,固定好后,开始缠绕。在绕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

  问题一:在绕的过程中环与环重合了。

  问题二:一圈一圈往前绕,环与环之间的距离有疏有密。

  问题三:一圈一圈往前绕,由于前半段环与环之间的距离过大,还有一半没绕完,又往回绕。结果使得铁丝缠绕在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制作的?

  (教师拿两个弹簧进行比较)

  师: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弹簧制作得好?

  幼:A小朋友做得好。

  师:你们为什么都说A小朋友做得好?

  幼:因为他做得很整齐。

  幼:因为他很细心。

  幼:B小朋友做得太乱了。A小朋友做得很整齐。

  幼:A小朋友做的弹簧中间空的距离一样大。所以显得很整齐。

  师:那怎样才能制作得整齐、漂亮呢?

  幼:要慢一点绕,要细心一些。

  幼:要一圈一圈绕,不能重合在一起。

  幼:中间要空一点距离。

  教师边示范边小结:绕的时候,要用点劲,要把铁丝紧贴着木棍,按顺序一圈一圈往前绕,不能反过来向后绕,绕的时候环与环之间的距离要差不多,绕完为止。我们再来试一下。

  (3)幼儿进行第二次制作(和第一次制作的弹簧进行比较)

  幼儿制作的积极性比前一次更高,因为他们基本掌握了制作的方法。这次制作,孩子们比前一次显得更细心、耐心。经验告诉他们,着急是做不好的。

  师:为什么这一次比前一次制作得好?

  幼:因为这次我很细心。

  幼:我是一圈一圈绕的,不乱。

  分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的不是活动的成败。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失败”了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接纳和尊重同伴观点、善于总结经验的品质。

  3.用绕好的弹簧制作玩具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我们的弹簧做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制作小玩具了。你们想制作什么玩具?

  幼:小猪!(幼儿异口同声地说)

  (1)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师;这里有纸、剪刀、彩笔、各种胶带、油泥。小朋友们可以画出自己喜爱的小猪形象,画好剪下来,固定在弹簧上。这样,可爱的玩具就制作好了。你可以拿在手上玩,也可以固定在油泥上。

  (2)讨论怎样固定卡通形象

  师:怎样将小动物形象竖着固定在弹簧上呢?

  (先让幼儿猜想固定方法,然后让幼儿观察教师制作的玩具,从中找到答案)

  幼:只要把弹簧上铅丝的一头翘起来,小动物头饰图片就竖着固定在弹簧上了。

  (3)幼儿制作弹性玩具

  4.交流分享

  分析:分享、交流是制作活动的重要一环,突出体现了幼儿和同伴间分享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的过程。要给幼儿充分的利用作品游戏的时间。幼儿制作物品的内在动机就是为了玩。当他们制作成功后,除了自己赏玩,互相之间还进行表演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4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到户外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全体幼儿观察老师的试验,讨论、理解物体的弹性。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

  二、游戏: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三、让幼儿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弹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业、建筑等方

  面的用途。然后,引导幼儿一起小结:“弹性的用处很多,生活上、学习上需要有弹性的物体,工业、建筑等行业也需要弹性的物体。”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择材料,自制一样有弹性的好玩的玩具。

  激发幼儿回去利用“弹性”的知识,进行其他的创造和发明。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5

  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使幼儿发现了物体的弹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总结了物体的弹性,然后让幼儿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了对弹性的认识。然后让幼儿寻找身边的弹性物品,从而使幼儿了解了弹性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最后让幼儿通过讨论、做做、玩玩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发明创造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积极性很高,他们亲自操作,探索、并获得了感性经验,又亲自发明创造,很有成就感,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积累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只是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这有待老师进一步帮助、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6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7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并积累了有关弹性的零碎经验。本活动以弹性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弹性的特征,发现弹性的奥秘,体验弹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弹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制作弹性玩具,发展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对弹性感兴趣,乐意探索有弹性的物体,感知弹性的特点。

  2、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细心操作,大胆交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弹性玩具、弹簧一个, PPT(各种运用弹性的游戏和实物)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记录表、记号笔、橡皮泥、玻璃球、积木、海绵、橡皮筋、小气球人手一份;电线、毛根、积木、贴花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初观玩具,激发童趣。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小丑娃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过节,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来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们一起喊123、把它请出来。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来的?

  2、由弹簧和实物分析出弹性概念。

  (1) 提问:小丑为什么会蹦上来?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师:原来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弹簧。

  (2) 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幼儿认识弹簧。

  (3) 幼儿玩弹簧、探索弹簧的.特性。你发现弹簧有什么厉害的本领吗?

  小结:弹簧在用力拉它、压它时,他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还原到原样,这就是弹簧的弹性。

  3、探索比较、感知弹性。

  (1) 出示记录表,猜想弹性。

  师:原来弹簧有这么有趣的弹性,今天小丑娃娃还带来了橡皮泥、橡皮筋、积木、海绵、玻璃球、气球,我们来猜一猜,谁会和弹簧一样有弹性呢?

  (2)实物探索,验证弹性:幼儿按记录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实验,在有弹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据幼儿记录表小结:橡皮筋、海绵、气球和弹簧一样,用力拉、压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会还原,它们都有弹性;橡皮泥能变形,但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玻璃球、积木不能变形,所以它们都没有弹性。

  4、联系生活,拓展认知。

  (1)、发散思维,联系生活。

  师:橡皮泥、海绵、气球有弹性,其实我们的身上就有许多有弹性的地方,自己摸一摸,找一找。

  (2)、由近及远,推升层次。

  师:除了刚才那些有弹性的物品,平时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吗?

  (3)、再入生活,拓展知识。

  师:有许多有弹性的朋友一直藏在我们身边,看看他们藏在哪儿呢?(播放PPT)

  5、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有弹性,小丑娃娃好不好玩,那你们想不想来做一个弹性玩具呢?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弹性教案04-01

弹性大班科学教案12-11

大班科学有弹性的物体教案02-28

《弹性物品》教案03-07

大班科学有弹性的物体教案9篇02-28

大班有趣的教案11-13

大班《有趣的》教案03-10

有趣的大班教案02-08

大班有趣的转动教案12-12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1

  设计意图:

  天性好奇、好玩,对周围所有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一片叶、一只小蚂蚁、一个小石子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自然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区角中为幼儿投放多种弹性物品,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玩耍,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并敏锐的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正确判断这一探索活动的价值,设计了该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等方式来感受弹性,能说出其主要特征,知道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感受弹性物品与非弹性物品的不同。

  3、能说出周围生活中的弹,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造。

  活动准备:各种有趣的弹性玩具、弹性用品。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选择玩具,初步探索弹性的秘密。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请你们用小手去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还可以拍一拍,看看能不能发现小秘密。”

  2、幼儿自由讨论探索的秘密,教师侧面引导幼儿发现玩具中的`弹性。(弹簧、弹力球、海绵、皮球、带。)

  3、丰富概念“弹性”,用力时会变形,不用力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4、用动作表现弹性,感受理解弹性的主要特征。

  5、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物品。并比较弹性物品与非弹性物品的不同。

  6、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方便、省力、舒服)如果生活中没有弹性会怎样?(生活是离不开弹性的)

  活动延伸:要求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并记录其作用。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感受物体的弹性。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活动资源:

  1、蹦床、羊角球、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袜子等弹性物品。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饮料瓶等。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待会儿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操作:播放轻音乐,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请部分幼儿把玩到的玩具介绍给大家)。

  归纳:像气球、皮球、牛皮筋、弹簧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通过录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中物体的弹性——请幼儿讨论生活中看到过的弹性物品。

  提问:小朋友,除了刚才我们玩过的这些弹性物品,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弹性物品呢?(请幼儿讨论交流)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袜子、弹性纤维、皮肤、头发等。

  幼儿观看录像。

  归纳:弹性物品可有用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它了。

  三、幼儿利用物体的弹性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

  1、提出要求:今天小朋友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2、核心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瓶、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开动脑筋,用弹簧让小动物和饮料瓶跳起来,好吗?(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请幼儿交流自制的玩具的玩法,互相欣赏。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3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细铁丝环绕成圆柱螺旋弹簧,并制作弹性玩具。

  2.幼儿能积极探索、操作,体验科技小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细铁丝、木棍、纸、水彩笔、剪刀、胶带、油泥。

  活动过程

  1、欣赏玩具

  (1)出示礼盒,引出主题。

  师:快过春节了,我收到了一个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教师将小礼物从盒子里取出)

  幼:哇——!是一个弹簧小猪!

  师:玩具有趣吗?

  幼:有趣!

  幼:真有意思,好玩!

  师:为什么有趣?

  幼:小猪很可爱。

  幼:小猪摇摇晃晃的样子很好玩!

  幼:小猪的脖子是弹簧做的,所以能摇起来!

  分析:教师出示小玩具的时候,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带动、感染幼儿的情绪。让自己感动,才能让幼儿感动。当然,这种愉快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教师要对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开展好制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发现弹簧,对已有经验进行回忆。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小猪的脖子是弹簧做成的,你们看一看这个弹簧是什么样子的?

  幼:是一卷一卷的。

  幼;是一卷一卷往上去的。

  幼:是旋转上升的。

  幼:像一个圆柱。

  师:弹簧有很多种,这样的弹簧叫圆柱螺旋弹簧。(幼儿跟着教师说一遍)

  分析: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进一步引导,让他们观察圆柱螺旋弹簧的外形。之所以让幼儿边观察边讲述,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幼儿理解为什么叫圆柱螺旋弹簧,幼儿只有自己观察、讲述、相互学习经验,才能对这个专业术语印象深刻。二是为下面的制作做好铺垫。

  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弹簧?

  幼:我在玩游戏机时见过这种弹簧。

  幼:我在玩具枪上见过。

  幼:电池连接处也有这样的弹簧。

  师:那我们今天也来制作一个弹簧玩具吧!

  幼:好!

  分析:幼儿还讲了很多,例如,自行车刹把和坐垫、蹦蹦高玩具、打气筒、电话线、笔、蹦蹦床、沙发、席梦思、弹力秤……这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幼儿对这些很熟悉。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样有助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

  2.尝试制作圆柱螺旋弹簧

  (l)介绍材料,猜想制作方法。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根木棍,一根细铁丝,我们怎么制作呢?

  幼:把细铁丝绕呀绕,绕在木棒上就行了。

  幼:把细铁丝绕在木棒上,再拿下来就行了。

  师:等下你们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师:木棍上有一个小洞,你们知道是干什么的吗?

  幼:是用来穿铁丝的。

  师:那你来试试铁丝能不能穿进去?(请幼儿来试一试)

  幼:穿不进去。

  师:对,穿不进去,只能戳进去。那你们再想想,为什么要把铁丝戳进去?

  幼:这样就可以绕铁丝了。

  幼:这样铁丝就不动了。

  师:对,这个小洞是用来固定铁丝的'。

  师:细铁丝一头是尖的,一头是圆的,我们应该把哪一头戳到小木棍里?

  幼:是尖的一头戳到小木棍里。

  (教师再强调一下安全问题)

  分析: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而是让幼儿自己猜想制作的方法。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条件。无论他们预想的探究方式和实验能不能成功,教师都应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尝试。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和探索,了解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幼儿的探索和发现铺路搭桥,使他们不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第一次制作

  幼儿开始了第一次的制作,他们左手拿木棒,右手拿铁丝,先将铁丝戳到小洞里,固定好后,开始缠绕。在绕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

  问题一:在绕的过程中环与环重合了。

  问题二:一圈一圈往前绕,环与环之间的距离有疏有密。

  问题三:一圈一圈往前绕,由于前半段环与环之间的距离过大,还有一半没绕完,又往回绕。结果使得铁丝缠绕在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制作的?

  (教师拿两个弹簧进行比较)

  师: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弹簧制作得好?

  幼:A小朋友做得好。

  师:你们为什么都说A小朋友做得好?

  幼:因为他做得很整齐。

  幼:因为他很细心。

  幼:B小朋友做得太乱了。A小朋友做得很整齐。

  幼:A小朋友做的弹簧中间空的距离一样大。所以显得很整齐。

  师:那怎样才能制作得整齐、漂亮呢?

  幼:要慢一点绕,要细心一些。

  幼:要一圈一圈绕,不能重合在一起。

  幼:中间要空一点距离。

  教师边示范边小结:绕的时候,要用点劲,要把铁丝紧贴着木棍,按顺序一圈一圈往前绕,不能反过来向后绕,绕的时候环与环之间的距离要差不多,绕完为止。我们再来试一下。

  (3)幼儿进行第二次制作(和第一次制作的弹簧进行比较)

  幼儿制作的积极性比前一次更高,因为他们基本掌握了制作的方法。这次制作,孩子们比前一次显得更细心、耐心。经验告诉他们,着急是做不好的。

  师:为什么这一次比前一次制作得好?

  幼:因为这次我很细心。

  幼:我是一圈一圈绕的,不乱。

  分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的不是活动的成败。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失败”了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接纳和尊重同伴观点、善于总结经验的品质。

  3.用绕好的弹簧制作玩具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我们的弹簧做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制作小玩具了。你们想制作什么玩具?

  幼:小猪!(幼儿异口同声地说)

  (1)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师;这里有纸、剪刀、彩笔、各种胶带、油泥。小朋友们可以画出自己喜爱的小猪形象,画好剪下来,固定在弹簧上。这样,可爱的玩具就制作好了。你可以拿在手上玩,也可以固定在油泥上。

  (2)讨论怎样固定卡通形象

  师:怎样将小动物形象竖着固定在弹簧上呢?

  (先让幼儿猜想固定方法,然后让幼儿观察教师制作的玩具,从中找到答案)

  幼:只要把弹簧上铅丝的一头翘起来,小动物头饰图片就竖着固定在弹簧上了。

  (3)幼儿制作弹性玩具

  4.交流分享

  分析:分享、交流是制作活动的重要一环,突出体现了幼儿和同伴间分享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的过程。要给幼儿充分的利用作品游戏的时间。幼儿制作物品的内在动机就是为了玩。当他们制作成功后,除了自己赏玩,互相之间还进行表演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4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到户外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全体幼儿观察老师的试验,讨论、理解物体的弹性。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

  二、游戏: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三、让幼儿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弹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业、建筑等方

  面的用途。然后,引导幼儿一起小结:“弹性的用处很多,生活上、学习上需要有弹性的物体,工业、建筑等行业也需要弹性的物体。”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择材料,自制一样有弹性的好玩的玩具。

  激发幼儿回去利用“弹性”的知识,进行其他的创造和发明。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5

  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使幼儿发现了物体的弹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总结了物体的弹性,然后让幼儿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了对弹性的认识。然后让幼儿寻找身边的弹性物品,从而使幼儿了解了弹性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最后让幼儿通过讨论、做做、玩玩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发明创造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积极性很高,他们亲自操作,探索、并获得了感性经验,又亲自发明创造,很有成就感,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积累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只是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这有待老师进一步帮助、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6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7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并积累了有关弹性的零碎经验。本活动以弹性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弹性的特征,发现弹性的奥秘,体验弹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弹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制作弹性玩具,发展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对弹性感兴趣,乐意探索有弹性的物体,感知弹性的特点。

  2、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细心操作,大胆交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弹性玩具、弹簧一个, PPT(各种运用弹性的游戏和实物)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记录表、记号笔、橡皮泥、玻璃球、积木、海绵、橡皮筋、小气球人手一份;电线、毛根、积木、贴花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初观玩具,激发童趣。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小丑娃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过节,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来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们一起喊123、把它请出来。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来的?

  2、由弹簧和实物分析出弹性概念。

  (1) 提问:小丑为什么会蹦上来?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师:原来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弹簧。

  (2) 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幼儿认识弹簧。

  (3) 幼儿玩弹簧、探索弹簧的.特性。你发现弹簧有什么厉害的本领吗?

  小结:弹簧在用力拉它、压它时,他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还原到原样,这就是弹簧的弹性。

  3、探索比较、感知弹性。

  (1) 出示记录表,猜想弹性。

  师:原来弹簧有这么有趣的弹性,今天小丑娃娃还带来了橡皮泥、橡皮筋、积木、海绵、玻璃球、气球,我们来猜一猜,谁会和弹簧一样有弹性呢?

  (2)实物探索,验证弹性:幼儿按记录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实验,在有弹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据幼儿记录表小结:橡皮筋、海绵、气球和弹簧一样,用力拉、压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会还原,它们都有弹性;橡皮泥能变形,但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玻璃球、积木不能变形,所以它们都没有弹性。

  4、联系生活,拓展认知。

  (1)、发散思维,联系生活。

  师:橡皮泥、海绵、气球有弹性,其实我们的身上就有许多有弹性的地方,自己摸一摸,找一找。

  (2)、由近及远,推升层次。

  师:除了刚才那些有弹性的物品,平时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吗?

  (3)、再入生活,拓展知识。

  师:有许多有弹性的朋友一直藏在我们身边,看看他们藏在哪儿呢?(播放PPT)

  5、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有弹性,小丑娃娃好不好玩,那你们想不想来做一个弹性玩具呢?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