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9 08:54: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 情境导入:解说(配《生命》主课件图片)

  导语: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古园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聆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这位作家就是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相关的常识:地坛的简介(课件)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主课件(框架图)

  自传体散文,共七节,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前两节,同学们在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请大家结合此文,通过对文中关键信息层次性语句的整合,概述本文的大意。(课件)

  过渡:作为一篇散文,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线索才能领会形散下的神聚。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有着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与地坛》。(筛选感情性语句)

  {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他人的成功往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史铁生由一个失魂落魄的残疾青年成长为一个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文章虽长。但突显的'只有三个因素:我、地坛、母亲。透视这三个因素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更真切的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来进行一次

  仿真模拟,角色互换的采访:共同去感受成功背后那个顽强的生命。

  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分成两组(东半球,西半球)采访史铁生。东半球同学为史铁生、西半球同学为记者。

  2、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搜集整理本小组的采访信息。集中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

  3、采访时角色定位,仿真模拟,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用文中话作答。可适当加入个性化语言。交流时要声音洪亮。准备一下。

  附:采访史铁生:

  1、 记者:您好,史铁生,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现在您做为一个知名作家,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艰辛的历程。请问您在21岁失去双腿后的感受是什么?

  史铁生:失魂落魄,想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记者:据说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地坛。自从那以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您最初去地坛的动机是什么?

  史铁生: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几乎什么都找不到,到地坛,当仅为着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且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3、 记者:看来,地坛对您吸引并非偶然,地坛给你带来了哪些生命的启示?

  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了,它剥蚀了浮夸与炫耀,留下的只有那份超然,它就是我命运的写照;尤其是文中景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史铁生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气息。每一位史铁生发言:我喜欢

  个性解读

  (结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4、 记者:在地坛中您曾连续几个小时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你想明白了吗?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地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5、 记者:你用十五年时间思索生与死的问题,是不是太长了,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啊。(只有在沧桑的岁月中才能参透哀与乐;生与死。)

  小结:同学的采访很精彩。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史铁生起点在地坛,是地坛在不动声色地感染甚至拯救着作者,使作者对生死有了达观的理解。看一幅图片。虽然史铁生永远无法穿上那双跑鞋,可实际上,他已经带着那双跑鞋,带着他的梦想,在人生之路尽享自由和奔放。(课件)04年的残奥会上,中国的奖牌跃居世界首位。残疾人身残志坚,顽强地同命运抗击。成功就是要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就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回到我们的文章中,地坛是作者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作者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以地坛为背景的伟大的形象母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思考谁是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45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词语盘点:

  这个单元我们又掌握了许多新的词语。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中间也带有这样的引号?这些引号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5、总结归纳引号的几种作用: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这些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觉得这些成语在意义上又什么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己选泽一个成语,说说意思,并尝试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四、阅读

  1、自由郎读,通过,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人要有远大的目标)

  4、当堂完成语文作业本上有关鹏程万里的阅读理解题。

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来到了《巨人的花园》,进入了一个唯真、唯善、唯美的童话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童话里的真、善、美,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课件展示图片、文字)

  请大家齐读。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说得真好,分享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跟谁着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继续追寻《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三、 初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链接语,提炼出学习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注意做好批注。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简要复述课文)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们复述的怎么样?

  大家说的很好,复述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记住了吗?

  四、 再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至26自然段,也就是从42页“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到课文结尾”,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体验,或者让你心动的地方?动心处请做批注。

  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验。 板书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幸福是什么,好吗?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交流情感体验。

  大家都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许许多多幸福的记忆,下面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哪位同学来打第一炮?机会总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是啊,幸福是一朵美丽的小花,找到他的人都是快乐的;幸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看到他的人个个心满意足;幸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寒日里的每个人。幸福是一种感觉,却可以画在脸上,描在眉间,唱在嘴上,写在心里。幸福是一种体验,却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拥有。拿出你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会变成许多人的幸福。

  五、 拓展阅读:

  让我们感谢埃林彼林,讲我们带入这样一个真善美的童话世界,无独有偶,作家鲁克也给我们记录了一篇美丽的童话《谁丢了尾巴》,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幸福是什么》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语言亲切、自然、优美。

  2、故事情节动人。

  3、写作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4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啊,每一篇童话都会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语文基础训练上也为我们编排了一篇感人的童话《幸福在哪里》,让我们一睹为快,看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心灵的.震颤呢?

  谁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六、 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幸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大家一起来!齐唱《幸福拍手歌》。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大家幸福吗?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幸福,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寓意。

  2、理解文中活用的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3、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2、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3、理解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4、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语言特点。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l刘征,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本文写于1988年8月,当时,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利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本文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后来,由于商品市场逐渐放开,也由于“双轨价格”差价有所缩小,通过审批权,干预赚取差价牟利 的基础被削弱,倒卖“批文”的做法才有所收敛。

  文章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四、庄周经商养鱼买水 故事情节

  五、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引有关庄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着解读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故事。

  六、思考、讨论:这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它的寓意是什么?

  七、艺术特色

  八、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万花筒

  1.我能写:

  (1)背诵形声字歌诀: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想(字义)。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

  (2)(课件出示带有“车字旁”和“舟字旁”的两组生字)说说怎样根据形旁和声旁去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并说说与车和船有关的其他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

  (3)指导观察,总结写法:“车”与“舟”变成部首以后的变化:“车”最后一笔变“提”;“舟”中间一横也变“提”,右边不出头。复习两个部首的笔顺。的间架结构:“撤”是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其余五个字是左右结构,分占左右半格,“车”部稍窄,带“舟”部的字两部分要均衡。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根据总结的写法互评。5)认识、书写其他带有“车”和“舟”部的生字。

  2.我能填。

  (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它一般是四字的,但也有三字的`、多字的。指名读填写的多字成语。

  (2)很多成语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前两条成语大家很熟悉了,谁来说说后两条成语的出处、作者及成语的意思?

  (师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3)你最喜欢哪条成语?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课外拓展:搜集积累三字、多字成语。(如:露马脚、此地无银三百两……)

  3.我会读。

  (1)出示例句,比较异同:

  小明说:“我每天都坚持读书。”

  小明说,他每天都坚持读书。

  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讲的是同一件事。不同之处:第一句直接引小明的话,第二句是转述小明的话。所以,标点改变,人称改变。

  (2)总结方法:

  转述他人的话时,注意改冒号、双引号为逗号,人称也要改变。

  (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

  (3)出示教材例句,指名读例句,练习改写。

  评一评:人称标点改写是否合适。

  (4)练习巩固。

  妈妈说:“你说得对,我就听你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百宝箱

  1.听一听:欣赏歌曲《山歌不唱忧愁多》。

  2.读一读:指名读歌词,纠正读音,注意停顿。自由练读。

  3.议一议:这首山歌中你最喜欢哪句?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赛一赛:比赛背诵歌词。(可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刘三姐》)

  大舞台

  1.(课件出示: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傣族泼水节场景)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我们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借大舞台举办民族节日交流会,请各民族的代表来介绍自己民族最富特色的节日。

  2.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民族节日?

  (相机板书:节日名称、日期、民俗活动、传说趣闻、文学作品或诗词对联……)

  3.学生独自或分组上台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节日。

  (如:汉族的新年、清明、元宵等节日,白族的火把节,瑶族的女儿节……)其他同学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质疑或作补充。

  4.课外拓展:

  墙报中开辟一个“民族节日大观园”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小帖子或手抄报贴上去。评一评,可设立资料详尽、制作精美、最有趣等奖项。

《语文教案[锦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1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经典)语文教案09-09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 情境导入:解说(配《生命》主课件图片)

  导语: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古园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聆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这位作家就是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相关的常识:地坛的简介(课件)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主课件(框架图)

  自传体散文,共七节,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前两节,同学们在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请大家结合此文,通过对文中关键信息层次性语句的整合,概述本文的大意。(课件)

  过渡:作为一篇散文,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线索才能领会形散下的神聚。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有着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与地坛》。(筛选感情性语句)

  {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他人的成功往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史铁生由一个失魂落魄的残疾青年成长为一个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文章虽长。但突显的'只有三个因素:我、地坛、母亲。透视这三个因素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更真切的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来进行一次

  仿真模拟,角色互换的采访:共同去感受成功背后那个顽强的生命。

  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分成两组(东半球,西半球)采访史铁生。东半球同学为史铁生、西半球同学为记者。

  2、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搜集整理本小组的采访信息。集中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

  3、采访时角色定位,仿真模拟,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用文中话作答。可适当加入个性化语言。交流时要声音洪亮。准备一下。

  附:采访史铁生:

  1、 记者:您好,史铁生,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现在您做为一个知名作家,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艰辛的历程。请问您在21岁失去双腿后的感受是什么?

  史铁生:失魂落魄,想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记者:据说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地坛。自从那以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您最初去地坛的动机是什么?

  史铁生: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几乎什么都找不到,到地坛,当仅为着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且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3、 记者:看来,地坛对您吸引并非偶然,地坛给你带来了哪些生命的启示?

  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了,它剥蚀了浮夸与炫耀,留下的只有那份超然,它就是我命运的写照;尤其是文中景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史铁生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气息。每一位史铁生发言:我喜欢

  个性解读

  (结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4、 记者:在地坛中您曾连续几个小时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你想明白了吗?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地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5、 记者:你用十五年时间思索生与死的问题,是不是太长了,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啊。(只有在沧桑的岁月中才能参透哀与乐;生与死。)

  小结:同学的采访很精彩。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史铁生起点在地坛,是地坛在不动声色地感染甚至拯救着作者,使作者对生死有了达观的理解。看一幅图片。虽然史铁生永远无法穿上那双跑鞋,可实际上,他已经带着那双跑鞋,带着他的梦想,在人生之路尽享自由和奔放。(课件)04年的残奥会上,中国的奖牌跃居世界首位。残疾人身残志坚,顽强地同命运抗击。成功就是要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就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回到我们的文章中,地坛是作者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作者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以地坛为背景的伟大的形象母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思考谁是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45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词语盘点:

  这个单元我们又掌握了许多新的词语。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中间也带有这样的引号?这些引号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5、总结归纳引号的几种作用: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这些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觉得这些成语在意义上又什么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己选泽一个成语,说说意思,并尝试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四、阅读

  1、自由郎读,通过,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人要有远大的目标)

  4、当堂完成语文作业本上有关鹏程万里的阅读理解题。

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来到了《巨人的花园》,进入了一个唯真、唯善、唯美的童话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童话里的真、善、美,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课件展示图片、文字)

  请大家齐读。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说得真好,分享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跟谁着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继续追寻《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三、 初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链接语,提炼出学习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注意做好批注。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简要复述课文)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们复述的怎么样?

  大家说的很好,复述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记住了吗?

  四、 再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至26自然段,也就是从42页“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到课文结尾”,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体验,或者让你心动的地方?动心处请做批注。

  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验。 板书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幸福是什么,好吗?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交流情感体验。

  大家都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许许多多幸福的记忆,下面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哪位同学来打第一炮?机会总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是啊,幸福是一朵美丽的小花,找到他的人都是快乐的;幸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看到他的人个个心满意足;幸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寒日里的每个人。幸福是一种感觉,却可以画在脸上,描在眉间,唱在嘴上,写在心里。幸福是一种体验,却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拥有。拿出你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会变成许多人的幸福。

  五、 拓展阅读:

  让我们感谢埃林彼林,讲我们带入这样一个真善美的童话世界,无独有偶,作家鲁克也给我们记录了一篇美丽的童话《谁丢了尾巴》,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幸福是什么》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语言亲切、自然、优美。

  2、故事情节动人。

  3、写作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4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啊,每一篇童话都会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语文基础训练上也为我们编排了一篇感人的童话《幸福在哪里》,让我们一睹为快,看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心灵的.震颤呢?

  谁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六、 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幸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大家一起来!齐唱《幸福拍手歌》。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大家幸福吗?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幸福,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寓意。

  2、理解文中活用的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3、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2、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3、理解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4、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语言特点。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l刘征,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本文写于1988年8月,当时,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利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本文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后来,由于商品市场逐渐放开,也由于“双轨价格”差价有所缩小,通过审批权,干预赚取差价牟利 的基础被削弱,倒卖“批文”的做法才有所收敛。

  文章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四、庄周经商养鱼买水 故事情节

  五、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引有关庄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着解读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故事。

  六、思考、讨论:这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它的寓意是什么?

  七、艺术特色

  八、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万花筒

  1.我能写:

  (1)背诵形声字歌诀: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想(字义)。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

  (2)(课件出示带有“车字旁”和“舟字旁”的两组生字)说说怎样根据形旁和声旁去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并说说与车和船有关的其他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

  (3)指导观察,总结写法:“车”与“舟”变成部首以后的变化:“车”最后一笔变“提”;“舟”中间一横也变“提”,右边不出头。复习两个部首的笔顺。的间架结构:“撤”是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其余五个字是左右结构,分占左右半格,“车”部稍窄,带“舟”部的字两部分要均衡。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根据总结的写法互评。5)认识、书写其他带有“车”和“舟”部的生字。

  2.我能填。

  (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它一般是四字的,但也有三字的`、多字的。指名读填写的多字成语。

  (2)很多成语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前两条成语大家很熟悉了,谁来说说后两条成语的出处、作者及成语的意思?

  (师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3)你最喜欢哪条成语?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课外拓展:搜集积累三字、多字成语。(如:露马脚、此地无银三百两……)

  3.我会读。

  (1)出示例句,比较异同:

  小明说:“我每天都坚持读书。”

  小明说,他每天都坚持读书。

  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讲的是同一件事。不同之处:第一句直接引小明的话,第二句是转述小明的话。所以,标点改变,人称改变。

  (2)总结方法:

  转述他人的话时,注意改冒号、双引号为逗号,人称也要改变。

  (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

  (3)出示教材例句,指名读例句,练习改写。

  评一评:人称标点改写是否合适。

  (4)练习巩固。

  妈妈说:“你说得对,我就听你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百宝箱

  1.听一听:欣赏歌曲《山歌不唱忧愁多》。

  2.读一读:指名读歌词,纠正读音,注意停顿。自由练读。

  3.议一议:这首山歌中你最喜欢哪句?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赛一赛:比赛背诵歌词。(可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刘三姐》)

  大舞台

  1.(课件出示: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傣族泼水节场景)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我们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借大舞台举办民族节日交流会,请各民族的代表来介绍自己民族最富特色的节日。

  2.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民族节日?

  (相机板书:节日名称、日期、民俗活动、传说趣闻、文学作品或诗词对联……)

  3.学生独自或分组上台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节日。

  (如:汉族的新年、清明、元宵等节日,白族的火把节,瑶族的女儿节……)其他同学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质疑或作补充。

  4.课外拓展:

  墙报中开辟一个“民族节日大观园”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小帖子或手抄报贴上去。评一评,可设立资料详尽、制作精美、最有趣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