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6 09:19: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词语、句子)和课文挂图。

  学生:课前认识紫丁香树,翻阅资料查找与紫丁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老师配合并出示课文挂图。)

  2.老师小结: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见我会读。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教师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三、朗读感悟,真情互动

  1.自由朗读,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教师范读,读出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生自读,说说自己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读读有关的诗句,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知道的问题。

  4.分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每组选一节,先准备,再上讲台朗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节。

  (1)老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课件出示第二、三、四节。

  (2)引导学生就老师的朗读进行评议,再自己揣摩朗读。

  (3)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比赛读二、三、四节,由学生互评。

  (4)品味词语。

  课件展示:绿叶沙沙像(),刚开的花儿像()

  将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到疲倦、挂牵读起来押韵。

  6.学生朗读课文,表达出诗中饱含的感情,直至背诵。

  四、拓展延伸,师生融情

  问题1:老师日夜为我们操劳,我们要怎样感谢老师呢?(学生抢答。)

  问题2:老师,我想对您说(可以说赞美老师的话,也可以给老师提建议。)

  五、生字再现,巩固字词。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用较快地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娃丽事迹的感人,体会娃丽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封被邮递员投错了地址的信,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信箱》,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的钥匙交给娃丽的?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交流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学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教学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推荐文章引入教学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题,质疑:

  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

  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

  “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 s4n。

  “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 f(。

  “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

  “惹”:上面是“若”,不是“苦”。

  “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

  “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

  “定”:最后一笔是平捺。

  “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

  “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

  “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郊( ) 脯( ) 蹦( ) 若( )

  校( ) 哺( ) 崩( ) 惹( )

  仰( ) 渣( ) 但( )

  迎( ) 查( ) 担( )

  理解词义:

  郊外:城市外面。

  散步:随便走走。

  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

  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

  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

  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

  2.汇报自学情况:

  (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

  (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

  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

  课后思考·练习4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

  (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

  (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

  (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

  (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

  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

  (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

  (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

  (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

  (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

  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

  (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

  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

  (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

  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

  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

  (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

  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

  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

  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

  (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

  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

  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通过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你从列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 护生态平衡,保护益鸟的典范吗?

  你能不能也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点什么?如:针对乱砍乱伐、捕捉珍禽兽等行为写一份建议书。有的同学可能说不会写,其实,建议书很好写,我一教你就会,不信动手试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余韵无穷。

  文章首尾呼应,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为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优美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配乐 朱自清《春》片段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要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教师可恰当地渗透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师生背诵描写雨的诗句。

  师:咱们今天又将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图片和诗句的吟诵开始一篇充满韵味的课文的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自由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

  2、指名三名同学分别读第1至4自然段,第5至7自然段,第8至10自然段,即雨来、雨中、雨后的相关段落。教师相机正音。理解“啼啭”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山雨的。揭示出请刚刚三位同学读书的用意。

  4、指名说说阅读的初步感受。

  师: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的收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为下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2、体会情感,感悟写法

  (1)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请一组学生读,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感受。

  师:在你们读的时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着我现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稍停)孩子们,闭上眼睛,和姜老师一起来幻想吧!

  b、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C、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对山雨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

  d、生带着感受齐读。

  (2)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

  a、(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c、师引读本段。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一方面交给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到作者恰当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全文。(配乐)

  2、师:雨后的丁冬声给山林留下余韵,而你们的朗读在老师的心中也留下了余韵。如果你就是这图画中的一个孩子,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拓展训练,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为后面的语文实践打下基础。

  3、(课件出示《赏雨》及朱自清《春》相关语段),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感受。

  五、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雨,试着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摘抄优美句段。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的设计践行“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为学生蓄积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趁热打铁,不失良机。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2、本课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我”是谁?他为什么自己选自己?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想上述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同桌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朗读展示:

  分段朗读课文(可以指名读、男女生读),引导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准确,重点指导:

  “室、宁、愣、青、掌”的读音。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利用字卡进行不同方式的练读。

  2、老师说字,学生快速摆出生字卡,读一读。

  3、认读要写的字,提出难写的'字,小组讨论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经验和写字要注意的问题。

  5、练习写字:

  ⑴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范写不容易写好的字。如,“员”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班”的第四笔是提,最后一笔四横。重点指导写“校、教、班”三个字。

  ⑵认真描写一个,临写一个。

  ⑶对照范字检查,利用投影仪评议、改正,再临写一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齐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完成课后的句式练习。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读自悟。

  ⑵小组讨论你又读懂了什么?从“静悄悄的”、“愣住了”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小组汇报交流,老师相机指导该怎样读才能把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⑷结合看图,自由练读王宁的话和老师的话,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⑸模拟再现课堂情境,分角色表演朗读。评出最佳王宁和最佳老师。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师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⑵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

  ⑶展示读全文,先在小组里展示,再请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三、拓展活动

  说说你对王宁的做法怎么看?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3-29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3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0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3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词语、句子)和课文挂图。

  学生:课前认识紫丁香树,翻阅资料查找与紫丁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老师配合并出示课文挂图。)

  2.老师小结: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见我会读。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教师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三、朗读感悟,真情互动

  1.自由朗读,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教师范读,读出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生自读,说说自己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读读有关的诗句,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知道的问题。

  4.分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每组选一节,先准备,再上讲台朗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节。

  (1)老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课件出示第二、三、四节。

  (2)引导学生就老师的朗读进行评议,再自己揣摩朗读。

  (3)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比赛读二、三、四节,由学生互评。

  (4)品味词语。

  课件展示:绿叶沙沙像(),刚开的花儿像()

  将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到疲倦、挂牵读起来押韵。

  6.学生朗读课文,表达出诗中饱含的感情,直至背诵。

  四、拓展延伸,师生融情

  问题1:老师日夜为我们操劳,我们要怎样感谢老师呢?(学生抢答。)

  问题2:老师,我想对您说(可以说赞美老师的话,也可以给老师提建议。)

  五、生字再现,巩固字词。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用较快地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娃丽事迹的感人,体会娃丽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封被邮递员投错了地址的信,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信箱》,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的钥匙交给娃丽的?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交流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学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教学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推荐文章引入教学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题,质疑:

  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

  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

  “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 s4n。

  “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 f(。

  “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

  “惹”:上面是“若”,不是“苦”。

  “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

  “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

  “定”:最后一笔是平捺。

  “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

  “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

  “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郊( ) 脯( ) 蹦( ) 若( )

  校( ) 哺( ) 崩( ) 惹( )

  仰( ) 渣( ) 但( )

  迎( ) 查( ) 担( )

  理解词义:

  郊外:城市外面。

  散步:随便走走。

  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

  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

  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

  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

  2.汇报自学情况:

  (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

  (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

  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

  课后思考·练习4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

  (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

  (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

  (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

  (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

  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

  (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

  (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

  (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

  (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

  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

  (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

  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

  (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

  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

  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

  (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

  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

  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

  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

  (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

  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

  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通过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你从列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 护生态平衡,保护益鸟的典范吗?

  你能不能也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点什么?如:针对乱砍乱伐、捕捉珍禽兽等行为写一份建议书。有的同学可能说不会写,其实,建议书很好写,我一教你就会,不信动手试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余韵无穷。

  文章首尾呼应,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为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优美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配乐 朱自清《春》片段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要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教师可恰当地渗透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师生背诵描写雨的诗句。

  师:咱们今天又将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图片和诗句的吟诵开始一篇充满韵味的课文的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自由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

  2、指名三名同学分别读第1至4自然段,第5至7自然段,第8至10自然段,即雨来、雨中、雨后的相关段落。教师相机正音。理解“啼啭”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山雨的。揭示出请刚刚三位同学读书的用意。

  4、指名说说阅读的初步感受。

  师: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的收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为下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2、体会情感,感悟写法

  (1)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请一组学生读,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感受。

  师:在你们读的时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着我现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稍停)孩子们,闭上眼睛,和姜老师一起来幻想吧!

  b、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C、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对山雨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

  d、生带着感受齐读。

  (2)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

  a、(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c、师引读本段。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一方面交给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到作者恰当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全文。(配乐)

  2、师:雨后的丁冬声给山林留下余韵,而你们的朗读在老师的心中也留下了余韵。如果你就是这图画中的一个孩子,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拓展训练,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为后面的语文实践打下基础。

  3、(课件出示《赏雨》及朱自清《春》相关语段),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感受。

  五、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雨,试着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摘抄优美句段。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的设计践行“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为学生蓄积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趁热打铁,不失良机。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2、本课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我”是谁?他为什么自己选自己?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想上述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同桌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朗读展示:

  分段朗读课文(可以指名读、男女生读),引导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准确,重点指导:

  “室、宁、愣、青、掌”的读音。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利用字卡进行不同方式的练读。

  2、老师说字,学生快速摆出生字卡,读一读。

  3、认读要写的字,提出难写的'字,小组讨论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经验和写字要注意的问题。

  5、练习写字:

  ⑴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范写不容易写好的字。如,“员”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班”的第四笔是提,最后一笔四横。重点指导写“校、教、班”三个字。

  ⑵认真描写一个,临写一个。

  ⑶对照范字检查,利用投影仪评议、改正,再临写一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齐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完成课后的句式练习。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读自悟。

  ⑵小组讨论你又读懂了什么?从“静悄悄的”、“愣住了”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小组汇报交流,老师相机指导该怎样读才能把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⑷结合看图,自由练读王宁的话和老师的话,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⑸模拟再现课堂情境,分角色表演朗读。评出最佳王宁和最佳老师。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师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⑵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

  ⑶展示读全文,先在小组里展示,再请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三、拓展活动

  说说你对王宁的做法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