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9 10:17: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通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根据文章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并利用问题探究、分析课文的能力。

  2、示范并练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朗读技巧。

  (针对中专幼教专业)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引导学生探求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何处,真正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启发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询问学生对“坟墓”的感受。

  教师归纳:恐怖、阴冷、哀伤……,总之很难和“美”产生联系。虽与坟墓有关,但我们要展开的却是一段寻“美”的历程,希望大家用心感受,你们会有一份美的收获。(多媒体出示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板书)

  谁的坟墓?

  什么样的坟墓?

  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要求学生将对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接下来的学习中,借此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核心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二、课文讲析

  (一)谁的坟墓?

  播放课件,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及著作,感受其显赫的声名。

  (二)什么样的坟墓?

  1、看图片

  并对比世界著名陵寝图片谈感受

  2、读课文

  (1)关于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课件)

  (2)(配乐朗读))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做示范,学生朗读第二段,注意感受朗读语速与音乐节奏的配合,体会文章的内在情韵。(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技巧)

  3、体会词句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体会并归纳托尔斯泰坟墓的特点:朴素逼人

  (2)思考:朴素=最美?(用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求,不是简单回答问题)

  (三)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1、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

  敬仰,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周围景物(情景交融)

  2、这种发自心底的敬仰来自什么?

  对比其它声名显赫的.伟人墓地(课件显示)

  3、出示直接评价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理解作者的“宏伟感人、打动人心、剧烈震撼”都指向了墓主人的人格美

  4、对前面的思路进行归纳(板书)

  震撼

  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朴素逼人 对比 反差 无比敬意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人格美

  三、拓展与小结

  (播放课件)跟随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老师再次造访“世间最美的坟墓”,在情境中感悟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之美。

  四、布置下节课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蜓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蜓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1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加上适当的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忆。

  2、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里讲一讲刚才听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补充,比比谁讲得完整又准确。

  3、教师要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搞清楚困难的原因,是没集中精力听故事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指导这部分学生。

  4、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小组交流--全班师生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四、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六、作业:扩展阅读

  学生在课下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的散文、诗歌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更喜欢怎么玩?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听故事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个别差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时间,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达到通顺、流畅。

  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互帮互学生字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信的信心,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会孤独。

  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缺补漏,指导方法,师生、生生达到共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兴趣极浓的情境表演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四个字的词语,增加词汇积累。

  2、阅读短问,能说出自己被感动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背下来。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图画,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幻灯打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

  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气象万千情不自禁郁郁葱葱

  二阅读短文《盲童的画》

  1、初读短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盲童的画线条是那么简单,也没有色彩。为什么人们要看那么久呢?

  学生发言。

  2、再读短文,说说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此时用投影灯打出图画来。

  学生发言。

  教师讲:一幅盲童的'画,能让从画前走过的人细细地看,说明图画的内容不一般。它反映出盲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火红的太阳,碧绿的大树,清清的溪水和一座小屋。从这里看到了画,更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板书设计

  盲童的画

  一个太阳

  画(简单)一座小屋热爱生活

  一条小溪渴望光明

  一棵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j、q、x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j、q、x开头的三拼音节。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j、q、x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三、教学难点

  难点是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四、教学准备

  j、q、x的字母卡片;图画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拼音乐园逛一逛。准备出发!(配上音乐,学生自由做动作。)

  2、师:拼音乐园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瞧,他们来了!逐个出示拼音字母:g p h l k (自由读指名读)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把这些声母的名字都记住了,还有几个声母朋友,老师说顺口溜,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说,学生拍手回答)

  4、师:太棒了!看到同学们到拼音乐园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图片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也眼馋极了,也想到拼音乐园去玩一玩。那么,它会有什么收获呢?咱们来看一看!

  二、教学声母j q x

  1、学习j q x的发音。

  (1)学习拼音j。

  师:小鱼娃蹦蹦跳跳来到了拼音乐园,哇,里面可好玩啦!有喔喔叫的公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你看,小鱼娃还和一窝小鸟做了好朋友呢!小鱼娃在拼音乐园里又是骑马,又是游泳,又同拼音捉迷藏,跟小朋友做游戏。小鱼娃正玩得高兴,突然他听到叽叽叽的叫声,小鱼娃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鸡正在和他们的鸡爸爸开心地玩耍呢!

  师:小朋友们看这就是鸡爸爸!

  师贴图,讲述:小鸡的鸡跟这个声母朋友的读音相同,有小朋友认识它吗?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试读)真了不起!你们把它读对了,你瞧它朝你们笑呢!(师板拼音j)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叫叫它,同它有礼貌地打个招呼好吗?(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小鱼娃着急了,也想快点认识它,谁能来帮帮它?(指名做小老师领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2)学习拼音q

  师继续讲述故事:小鱼娃很高兴自己也认识一个声母朋友。哎?小鱼娃刚才还挺高兴的,现在又怎么啦?哦!原来它看见公鸡爸爸手里拿着气球正分给小鸡们玩呢。它大概也想要吧!

  师边贴气球图边述:气球的气读得短一些轻一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出示拼音卡片q)

  师:小朋友,你能猜出它的读音吗?(自由试读指名试读)

  师:听听老师怎么叫它好吗?(师范读)

  师:现在谁来做小老师教小鱼娃,让它快点高兴起来。(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3)学习拼音x。

  师述故事: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鱼娃怎么还不高兴呢?公鸡爸爸好像看出了小鱼娃的心思,可是它那个气球已经给他的鸡孩子玩了,怎么办呢?忽然,公鸡爸爸拍了一下脑门,转身回家捧来了大西瓜,切了一大块递给了小鱼娃,这下,小鱼娃嘻嘻嘻地笑了。

  师边贴西瓜图边述:西瓜的西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声母的名字。(出示拼音卡片x)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已经猜出它的读音了。(指名读齐读)

  生读完师贴卡片x:你们真能干,已经会读了,你看小鱼娃也会读了。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二、拼读音节

  小鱼娃可爱玩了,它认识了三个新的`拼音朋友后,马上拉上它们的手和原来的拼音老朋友玩,你们猜它们会看见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小组活动:拼读P29页的音节。

  2、汇报检查(读到家、下时提醒是三个好朋友拉拉手,一定要把三个好朋友读完,不能把中间的好朋友丢掉,读到去是初步提醒去两点)

  小组代表读、集体读、开火车读、抢读

  三、探究j q 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小组学习内容:(1)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2)比一比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2、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1)齐拼音节解决问题(1);(2)解决问题(2),通过拼读和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j q 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却发ü的音。

  3、你们知道为什么j q x后面的U为什么读ü吗?是不是书上印错了?为什么j q x与ü相拼可以去掉两点呢?生试拼U,拼不出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j、q、x是非常调皮的三兄弟,u弟弟见了它们就害怕,不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小ü知道了,想去劝劝它们,可j、q、x三兄弟看见了小ü的帽子什么漂亮,就调皮地要拿小ü的帽子玩。从此,小ü见了j、q、x,就把帽子摘下来和j q x三兄弟玩。板:ju、qu、xu、问:摘下帽子的是谁呀?

  教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四、书写j q x

  师:小鱼娃知道了三个声母的名字,记住了它们的样子,还想学会写它们呢!你们想学吗?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怎么写。请同学们再翻到书本29页,看一看,分成小组讨论每个声母占在什么格,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j q x的写法。

  师范写,并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学生练习写j q x,指名上台板,教师巡回指导。

  师集体纠正。

  五、小结回味

  师:今天小朋友们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在拼音乐园里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呢?(指名回答)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呢!我真替你们高兴!看,小鱼娃也玩得高兴极了。现在小鱼娃想跟小朋友们说再见了,小朋友们也跟小鱼娃说再见吧。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齿”、“枚”等13个生字,会写“仍”、“使”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总的用心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发明创造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本课的11个正字词,13个带拼音的生字,13个不带拼音的生字;

  2、有关邮票、小刀、纸。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又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了,相信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吧,老师希望这节课我们能合作的更好,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看上面的投影。(师出示“黑便士”的邮票)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邮票

  师:对,这是邮票,是一张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板书:邮票)

  同学们看,这张邮票的图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1便士,所以呢,又叫“黑便士”。现在看下面的这张邮票,它是现在常用的邮。老师请小朋友们比较这两枚邮票的四周有什么不同?

  生:现在的邮票有小孔

  师:恩,你们看的真仔细,那你们谁能说说看这些小孔象什么呢?

  生:齿孔

  师:对,这就叫做:齿孔。(板书:齿孔)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齿孔。(生跟读)

  师:大家别看这小小邮票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上课题:的故事)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2、初读生字,认字词,写生字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邮票齿孔是故事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生2:邮票齿孔是怎么样发明的......

  师:恩,小朋友想知道的真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翻到第62页轻声细读课文,看看有这个故事有趣吗?遇到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朋友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学习生字

  师:停,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生字宝宝。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小老师读的真不错,还有谁要读吗?(再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恩,你还要棒!现在你看,拼音朋友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小火车读吗?火车火车往哪开呀......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都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你们结合书本相互读给同桌听,有错的地方相帮忙改正。等会请几个小朋友们显示一下你的认字本领。

  生相互读生字

  师:停,(点名)请你认一下老师出示的生字,并帮他们找个除书本上的朋友之外的朋友,行吗?其他的小朋友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生字,划上线!

  生1;生2;

  师:恩,你认得可真准啊。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老师指示--裁和撕)

  生:......

  师:恩,裁字是跟衣服有关系的,所以下面有个衣字,撕是用手的,所以它是提手旁的。

  现在我们来做个看看,听听,的游戏好吗?看老师示范,看谁能说的有快又准!

  (师动作:拿刀,裁纸,撕纸)

  师:一个城市的名字,英国的首都(生:伦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通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根据文章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并利用问题探究、分析课文的能力。

  2、示范并练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朗读技巧。

  (针对中专幼教专业)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引导学生探求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何处,真正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启发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询问学生对“坟墓”的感受。

  教师归纳:恐怖、阴冷、哀伤……,总之很难和“美”产生联系。虽与坟墓有关,但我们要展开的却是一段寻“美”的历程,希望大家用心感受,你们会有一份美的收获。(多媒体出示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板书)

  谁的坟墓?

  什么样的坟墓?

  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要求学生将对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接下来的学习中,借此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核心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二、课文讲析

  (一)谁的坟墓?

  播放课件,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及著作,感受其显赫的声名。

  (二)什么样的坟墓?

  1、看图片

  并对比世界著名陵寝图片谈感受

  2、读课文

  (1)关于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课件)

  (2)(配乐朗读))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做示范,学生朗读第二段,注意感受朗读语速与音乐节奏的配合,体会文章的内在情韵。(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技巧)

  3、体会词句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体会并归纳托尔斯泰坟墓的特点:朴素逼人

  (2)思考:朴素=最美?(用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求,不是简单回答问题)

  (三)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1、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

  敬仰,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周围景物(情景交融)

  2、这种发自心底的敬仰来自什么?

  对比其它声名显赫的.伟人墓地(课件显示)

  3、出示直接评价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理解作者的“宏伟感人、打动人心、剧烈震撼”都指向了墓主人的人格美

  4、对前面的思路进行归纳(板书)

  震撼

  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朴素逼人 对比 反差 无比敬意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人格美

  三、拓展与小结

  (播放课件)跟随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老师再次造访“世间最美的坟墓”,在情境中感悟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之美。

  四、布置下节课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蜓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蜓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1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加上适当的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忆。

  2、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里讲一讲刚才听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补充,比比谁讲得完整又准确。

  3、教师要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搞清楚困难的原因,是没集中精力听故事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指导这部分学生。

  4、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小组交流--全班师生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四、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六、作业:扩展阅读

  学生在课下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的散文、诗歌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更喜欢怎么玩?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听故事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个别差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时间,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达到通顺、流畅。

  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互帮互学生字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信的信心,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会孤独。

  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缺补漏,指导方法,师生、生生达到共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兴趣极浓的情境表演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四个字的词语,增加词汇积累。

  2、阅读短问,能说出自己被感动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背下来。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图画,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幻灯打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

  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气象万千情不自禁郁郁葱葱

  二阅读短文《盲童的画》

  1、初读短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盲童的画线条是那么简单,也没有色彩。为什么人们要看那么久呢?

  学生发言。

  2、再读短文,说说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此时用投影灯打出图画来。

  学生发言。

  教师讲:一幅盲童的'画,能让从画前走过的人细细地看,说明图画的内容不一般。它反映出盲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火红的太阳,碧绿的大树,清清的溪水和一座小屋。从这里看到了画,更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板书设计

  盲童的画

  一个太阳

  画(简单)一座小屋热爱生活

  一条小溪渴望光明

  一棵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j、q、x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j、q、x开头的三拼音节。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j、q、x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三、教学难点

  难点是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四、教学准备

  j、q、x的字母卡片;图画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拼音乐园逛一逛。准备出发!(配上音乐,学生自由做动作。)

  2、师:拼音乐园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瞧,他们来了!逐个出示拼音字母:g p h l k (自由读指名读)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把这些声母的名字都记住了,还有几个声母朋友,老师说顺口溜,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说,学生拍手回答)

  4、师:太棒了!看到同学们到拼音乐园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图片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也眼馋极了,也想到拼音乐园去玩一玩。那么,它会有什么收获呢?咱们来看一看!

  二、教学声母j q x

  1、学习j q x的发音。

  (1)学习拼音j。

  师:小鱼娃蹦蹦跳跳来到了拼音乐园,哇,里面可好玩啦!有喔喔叫的公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你看,小鱼娃还和一窝小鸟做了好朋友呢!小鱼娃在拼音乐园里又是骑马,又是游泳,又同拼音捉迷藏,跟小朋友做游戏。小鱼娃正玩得高兴,突然他听到叽叽叽的叫声,小鱼娃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鸡正在和他们的鸡爸爸开心地玩耍呢!

  师:小朋友们看这就是鸡爸爸!

  师贴图,讲述:小鸡的鸡跟这个声母朋友的读音相同,有小朋友认识它吗?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试读)真了不起!你们把它读对了,你瞧它朝你们笑呢!(师板拼音j)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叫叫它,同它有礼貌地打个招呼好吗?(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小鱼娃着急了,也想快点认识它,谁能来帮帮它?(指名做小老师领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2)学习拼音q

  师继续讲述故事:小鱼娃很高兴自己也认识一个声母朋友。哎?小鱼娃刚才还挺高兴的,现在又怎么啦?哦!原来它看见公鸡爸爸手里拿着气球正分给小鸡们玩呢。它大概也想要吧!

  师边贴气球图边述:气球的气读得短一些轻一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出示拼音卡片q)

  师:小朋友,你能猜出它的读音吗?(自由试读指名试读)

  师:听听老师怎么叫它好吗?(师范读)

  师:现在谁来做小老师教小鱼娃,让它快点高兴起来。(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3)学习拼音x。

  师述故事: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鱼娃怎么还不高兴呢?公鸡爸爸好像看出了小鱼娃的心思,可是它那个气球已经给他的鸡孩子玩了,怎么办呢?忽然,公鸡爸爸拍了一下脑门,转身回家捧来了大西瓜,切了一大块递给了小鱼娃,这下,小鱼娃嘻嘻嘻地笑了。

  师边贴西瓜图边述:西瓜的西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声母的名字。(出示拼音卡片x)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已经猜出它的读音了。(指名读齐读)

  生读完师贴卡片x:你们真能干,已经会读了,你看小鱼娃也会读了。

  师: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个拼音?(生说顺口溜)

  二、拼读音节

  小鱼娃可爱玩了,它认识了三个新的`拼音朋友后,马上拉上它们的手和原来的拼音老朋友玩,你们猜它们会看见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小组活动:拼读P29页的音节。

  2、汇报检查(读到家、下时提醒是三个好朋友拉拉手,一定要把三个好朋友读完,不能把中间的好朋友丢掉,读到去是初步提醒去两点)

  小组代表读、集体读、开火车读、抢读

  三、探究j q 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小组学习内容:(1)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2)比一比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2、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1)齐拼音节解决问题(1);(2)解决问题(2),通过拼读和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j q 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却发ü的音。

  3、你们知道为什么j q x后面的U为什么读ü吗?是不是书上印错了?为什么j q x与ü相拼可以去掉两点呢?生试拼U,拼不出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j、q、x是非常调皮的三兄弟,u弟弟见了它们就害怕,不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小ü知道了,想去劝劝它们,可j、q、x三兄弟看见了小ü的帽子什么漂亮,就调皮地要拿小ü的帽子玩。从此,小ü见了j、q、x,就把帽子摘下来和j q x三兄弟玩。板:ju、qu、xu、问:摘下帽子的是谁呀?

  教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四、书写j q x

  师:小鱼娃知道了三个声母的名字,记住了它们的样子,还想学会写它们呢!你们想学吗?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怎么写。请同学们再翻到书本29页,看一看,分成小组讨论每个声母占在什么格,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j q x的写法。

  师范写,并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学生练习写j q x,指名上台板,教师巡回指导。

  师集体纠正。

  五、小结回味

  师:今天小朋友们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在拼音乐园里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呢?(指名回答)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呢!我真替你们高兴!看,小鱼娃也玩得高兴极了。现在小鱼娃想跟小朋友们说再见了,小朋友们也跟小鱼娃说再见吧。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齿”、“枚”等13个生字,会写“仍”、“使”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总的用心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发明创造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本课的11个正字词,13个带拼音的生字,13个不带拼音的生字;

  2、有关邮票、小刀、纸。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又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了,相信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吧,老师希望这节课我们能合作的更好,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看上面的投影。(师出示“黑便士”的邮票)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邮票

  师:对,这是邮票,是一张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板书:邮票)

  同学们看,这张邮票的图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1便士,所以呢,又叫“黑便士”。现在看下面的这张邮票,它是现在常用的邮。老师请小朋友们比较这两枚邮票的四周有什么不同?

  生:现在的邮票有小孔

  师:恩,你们看的真仔细,那你们谁能说说看这些小孔象什么呢?

  生:齿孔

  师:对,这就叫做:齿孔。(板书:齿孔)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齿孔。(生跟读)

  师:大家别看这小小邮票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上课题:的故事)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2、初读生字,认字词,写生字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邮票齿孔是故事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生2:邮票齿孔是怎么样发明的......

  师:恩,小朋友想知道的真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翻到第62页轻声细读课文,看看有这个故事有趣吗?遇到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朋友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学习生字

  师:停,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生字宝宝。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小老师读的真不错,还有谁要读吗?(再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恩,你还要棒!现在你看,拼音朋友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小火车读吗?火车火车往哪开呀......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都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你们结合书本相互读给同桌听,有错的地方相帮忙改正。等会请几个小朋友们显示一下你的认字本领。

  生相互读生字

  师:停,(点名)请你认一下老师出示的生字,并帮他们找个除书本上的朋友之外的朋友,行吗?其他的小朋友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生字,划上线!

  生1;生2;

  师:恩,你认得可真准啊。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老师指示--裁和撕)

  生:......

  师:恩,裁字是跟衣服有关系的,所以下面有个衣字,撕是用手的,所以它是提手旁的。

  现在我们来做个看看,听听,的游戏好吗?看老师示范,看谁能说的有快又准!

  (师动作:拿刀,裁纸,撕纸)

  师:一个城市的名字,英国的首都(生:伦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