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1 08:55: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4、会读书就要会思考,就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雾凇的美,还能读出什么来?生再次读文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 ))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 )的雾凇。

  这就是( )的雾松,这就是(( )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2、了解修改的意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会丢字落字,有时会把词句写颠倒了,遇到这些情况是怎样修改,才能使人一看就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个修改符号。

  二、学习修改符号

  1、将教材中的例文在投影仪或小黑板中呈现出来

  读一读,能发现那些问题?

  比如:错别字,语序颠倒、丢字、多字问题。

  2、认识4种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并学习使用。

  3、出示学生的问题习作,一起来修改

  三、总结本课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最好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17

[精选]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