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7 10:57:5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必备(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剪贴蝴蝶,丰富幼儿剪贴画技法和表现内容。

  2.使幼儿感受对称自然美。培养幼儿脑、手、眼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进行蝴蝶纹样设计,使幼儿掌握剪贴技法。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概括表现出蝴蝶结构特征是本次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孩子观察过春天美丽景色。

  2.教师范作,ppt课件,一段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放录像,播放一段画面(远处山、树林、小溪,不时天空飞出几只漂亮小鸟,进出草地、花朵)画面暂停,问:“这段风景美不美?”(美)“但老师觉得少点什么”然后继续播放录像,(镜头出现许多飞舞蝴蝶,各式各样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停止播放。“再加上这样许多美丽蝴蝶是不是更美呀!”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蝴蝶形状。出示蝴蝶照片(用实物投影仪)认识蝴蝶“谁能说出蝴蝶每个部分名称?”(头、胸、腹、翅膀、触角)强调翅膀有两对,都长在胸上,花纹对称。“蝴蝶长美不美呀?”(美)“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几只美丽蝴蝶?”今天老师就来教小朋友用彩色纸剪贴美丽蝴蝶,大家有没有信心学?(有)

  二、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展示活动工具:彩色纸、画笔、白色底板纸、固体胶棒、剪刀,进行示范讲解蝴蝶对称画法(视频展示台上操作)。

  1.幼儿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要求:蝴蝶剪好打开后粘贴在底板纸上面部分, 胶水涂在有画笔一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背景音乐)

  1.教师巡回辅导,帮助个别能力差幼儿。

  2.提醒幼儿注意颜色搭配,蝴蝶贴好后可以在下方剪贴一些花花草草,注意用剪刀时技能。

  3.提醒幼儿注意用剪刀时安全,并做到纸屑要放入篓子里。

  四、展示作品。

  1.将幼儿作品布置成花园,播放背景音乐,幼儿互相欣赏。今天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剪贴作品十分漂亮,都表现出春天美丽,等爸爸妈妈有空时候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春天美丽景色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光是直线传播的。

  2、在两两合作的实验中,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感受做实验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书写演示板、投影仪

  2、幼儿操作材料:

  (1)装好电池的手电筒5个、拖线的螺帽5个、铅笔5支、打气筒5个;

  (2)直管5根、弯管5根

  (3)幼儿记录表5张

  3、经验准备:

  (1)幼儿有过科学活动的记录经验。

  (2)区域中玩过“打气筒吹气球”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实验一:能不能穿过直管?

  1、介绍材料

  2、幼儿操作实验

  3、交流试验结果,并在演示版上进行记录

  总结:光和其他三个朋友都能穿过直管。

  三、猜测:能不能穿过弯管?

  1、(出示弯管)指导语:

  现在直管的朋友来了,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弯弯的管子)弯管说:你们能穿过直管,但能不能穿过我这跟弯管呢?

  2、交代猜测要求:

  3、幼儿猜测,教师观察幼儿记录情况

  4、交流猜想

  四、实验二:能不能穿过弯管?

  1、幼儿操作实验

  2、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在演示版上进行记录

  总结:光和铅笔一样,能够穿过直管,却不能穿过这根弯管;空气、带螺帽的线直管和弯管都能够穿过。

  提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认为的?(集体讨论分析)

  3、教师归纳总结: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不能穿过弯弯的管子。

  五、尾声:引出“影子”

  六、活动延伸

  1、找影子,观察户外不同时间,影子的变化

  2、区域探究活动,手影游戏(利用纸箱进行制作)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乐趣。

  2.感知体验染色和褪色的现象,知道不同染色剂(洗涤剂)的染色(褪色)效果有差异。

  3.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这些色素能够染色。

  难点:探索出哪些颜色容易褪色,哪些不容易褪色。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玩色经验。

  物质准备:

  紫甘蓝、菠菜、橘子、水彩颜料、红墨水、白布条、水碗、杯子、镊子、洗衣粉、洗涤灵、酒精、清水、实验记录纸2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知道手绢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吗?我们今天来染布好不好?

  2、教师出示食物及颜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实验用的带颜色的食物,它们能染布吗?

  教师把以上食物榨成汁,装在杯子中,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

  (2)教师出示水彩、水粉及墨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猜想这些颜色能染色吗?染色后,那组颜色容易清洗掉?

  3、幼儿分组进行染色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1)请幼儿将白布条分别放进上述准备好的几种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轻轻搅拌,然后静置约10分钟。

  (2)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做褪色的猜想,猜一猜那种颜色最容易褪色。

  (3)用镊子取出上述液体中浸泡的布条,观察它们的染色效果,看一看它们与相应颜色水的深浅差异。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能够染色。

  4、幼儿分组进行褪色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将染色的布条分别用清水漂洗,看看漂洗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2)如清水漂洗三次未完全褪色,课按如下顺序加洗涤剂洗涤:

  ①撒洗衣粉洗涤;②加洗涤灵洗涤;③用酒精浸泡后洗涤。做好洗涤效果记录。

  5、交流经验,教师总结。

  活动总结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白布条在颜料中染色和褪色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以“花手绢”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⑴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⑵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⑶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

  ②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14

科学教案12-14

科学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