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6篇(精华)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
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二)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二、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三、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⑵ 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
⑴ 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扫除课文生字词。
⑵ 通过朗读、质疑 、探究,正确理解第一次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细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1、朗读题目《第一次真好》,学生会读出不同的语气和重音。到底怎么读好?看到这题目,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
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并借助注释、词典,联系语境读读掌握这些词:
雏形 丰硕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2、同桌交流初读感悟,并诉之于朗读。学生练读,老师范读相结合。
3、在初步探究有收获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
4、合作研讨:
如: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5、全班交流与总结,再次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6、语言应用:
⑴ 只是一种点缀。
⑵ 冉冉升起。
⑶ 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⑷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⑸ 值得低回品味。
⑹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⑺ 玲珑剔透。
7、作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你的第一次写成一段话。
⑴ 完成思考练习二。
⑵ 用课文自读提示上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语文教案 篇3
《门上的画》
故事:门上的画(小班语言)
设计意图:
对于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幼儿,我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选择了故事《门上的画》作为教学内容。。
3、培养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准备:
小鸡头饰。小白兔、小猫、小狗图片。三扇可以开的'门,门上分别画有鱼、萝卜、肉骨头。欢快的音乐磁带。
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
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快乐地游玩。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师:今天我要去小狗家做客,可我不知道小狗的家在哪里,你们愿意和我一块儿去找小狗的家吗?
(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幼儿一起开着汽车去找小狗家)
(1)来到了门上画着鱼的家门口。
这扇门上画了什么?这是小狗的家吗?
(敲门)(出示门后的小猫)
引导小朋友和小猫有礼貌地打招呼。
小猫为什么要在门上画上小鱼呢?
(2)开汽车再去找,来到了画有萝卜的家门口。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实实在在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朗读,让他们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像,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各种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2、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能够了解武夷山的位置与风光特点。能通过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3、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愿意和同学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向他人介绍武夷山的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武夷,畅快交流
师:你们知道我们福建省最著名的风景区是哪吗?(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北部,方圆70平方公里,山不高有高山之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你们去过武夷山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武夷山?(说你对武夷山的感受。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是的,武夷山峰峦林立、气势磅礴,既有醇厚古朴的原始大森林风貌,又有造化神奇的俏丽英姿,是融雄浑、古朴、俊秀于一体的一方圣土,是回归大自然的胜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板书:武夷山)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武夷
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武夷山吗?这么美丽、神奇、雄伟、迷人,那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武夷山”。(板书:美丽)知道这时该怎么读课题?指名试读,生齐读课题,感受美丽。
二.看武夷,情趣识字
聪明的小朋友们,美丽的武夷山欢迎你们。(课件展示图片)
不过进入武夷山之前,得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信心吗?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游武夷,学习课文
1.聪明的小朋友们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好朋友,想带着他们一起去美丽的武夷山旅行吗?看着课文,静静地听老师读。(课件配乐)
(可以让想发表感受的学生谈。)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这么美的课文,听着就让小朋友们陶醉。自己静静地读一读,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就把这个自然段多读几遍。
2.读好了吗?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武夷山的'位置、溪水环绕、弯曲回转)
第一段:学习“溪水环绕、弯曲回转、水道、福建省西北部”(课件图片展示,看图理解)
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临水可望山,登山可望水。正是所谓的“曲曲山回转,山山水抱流”
这幅景象美不美,谁来美美的读(指名)
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
第二段:课件展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武夷山的山“造型奇特”吗?读句“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能读出“造型奇特”吗?
你觉得武夷山的山还像、、、、、、、、、
武夷山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山势险峻,你从哪里看出武夷山山势险峻
理解“山势险峻”,看课件图片理解。读句“最险的是大王峰,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山势险峻”吗?
武夷的山岩石峻峭、巍然屹立,造型奇特。大自然的山更是形态万千,你们看这就是著名的“象鼻山”。知道为什么叫它象鼻山呢?还有许多的山峰都没起名字,你能为他们取个名字吗?想取好名字吗?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山”在这些图中也可以称作“峰”,如:“玉女峰、大王峰”;小一点的,还可以叫“石”、“岩”,如:“鹰嘴岩”、“晒步岩”“开屏石”。(课件展示)
第三段:武夷山除了山美,还有什么也很美?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
学习“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想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课件图片展示)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读读,写清的句子。怎么读出清?读读写静的句子,怎么读出静?读给你的同桌听,谁来展示?
练习句式: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山很高,高得( )。
第四段:理解“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徐徐、入诗入画”。指明读,默读体会。
学习句式: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竹筏。
( ),可以( ),也可以( )。
四.赞武夷,展示才华
太美了,“美丽的武夷山”!听着你们的读,我们都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
武夷山旅行社要招聘一些小导游,想试试吗?来我们一起看看“招聘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
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
第二课时
(本课时视教学实际而定)
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
[情景] 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
(1)第43段之后:“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2)第48段之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
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
[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看来菲利普夫妇应是本文塑造的主要形象了,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下所拟题目你认为哪一个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更有新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我的父母》
(2)《贪心的菲利普夫妇》
(3)《我的弟弟于勒》
(4)《变色的世界》
(5)《贫穷与阔绰》
(6)《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这道题目的在于比较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时鼓励学生的独到发现。)
三、结束寄语,你言我语
[情景] 以《我的弟弟于勒》为题,正是从“我”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来描写菲利普夫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对金钱,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呢?先齐读下面名言,再用一句精辟的话表达你对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智能储备
1、假如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学习生活的叙事诗,它采用对比的方式写了两个学生对待提问的不同态度。当老师问“谁有问题请举手”时,学习委员高高举起了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受到老师的夸奖,我则犹豫不敢提出问题。最后两人脸都红了。教育学生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举手发问是勇敢的表现。该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光对学生,同时对老师也是一种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7个生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记忆“豫”“犹”“缘”的字形;
2、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议论不休”和“犹豫不决”的含义;
3、在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我”和学习委员脸红的不同原因;
4、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自信心,大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发表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会举手吗?什么时候要举手?在你想举手的时候,你都敢举手吗?指名说。
(简析: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是用意是明显的,意在引导学生知道:我是会举手的,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我不举手。第二个问题意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第三个问题就切入了本课的教学中心,切入了本课教学的要害)
2、平日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简析:设计的意图就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和新课标的理念一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对等的)
3、今天,有两位同学也遇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下面我们就去学习《举手》。(教师课件出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它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指名说。
2、我俩的脸都红了,脸红了,却不是一个缘由。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节的?(课件出示句子。重点“俩”“缘由”)
3、你能用上“俩”来说一句话吗?
4、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我俩的脸红了,脸红了,却不是一个缘由。
为什么我的脸红了?(因为我没有举手。学习委员举手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感到难为情)结合学习“缘”。你有好的办法记住它吗?
为什么学习委员的脸红了?(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高兴激动)
结合理解什么叫大海上勇敢的水手?你见过大海上勇敢的水手吗?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
我为什么没有举手?(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练习生活理解“犹豫不决”“哄堂大笑”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曾经犹豫不决?什么时候教室里会发出“哄堂大笑”?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指导说话
①假如,你就是当时稳中作者的同学,你会举手吗?指名说
②假如你就是那位学习委员,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作者,听了学习委员的话之后,你想说什么?
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6、感悟说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想献给大家。(课件出示小诗)
我
愿做你的朋友,
成为你学习路上的帮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