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中班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5。
2、在情境化的游戏中,体验送蔬菜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蔬菜的卡片,数量分别为1—5。
四个小动物头饰,三张数字卡。
每位幼儿有红、黄、蓝三张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2、3、4。
(1)玩“看数拍手”的游戏,教师举起数字1(2、3、4),幼儿拍1(2、3、4)。
(2)教师敲小铃铛,请幼儿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数量。
二、认识数字“5”。
1、翻到“5”的动物的卡片,说说“5”像什么,可以代表什么。
2、出示实物卡,点数实物数量,写出数字,并用圆点表示。
3、出示数字,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并用圆点表示。
三、画圆点。
取出蓝色的数卡,让幼儿根据数字画上相应数量的圆点。
四、贴蔬菜。
取出黄色的.数卡,根据数字贴上相应数量的蔬菜。
五、给小动物送菜。
1、今天,我接到小动物的电话,它们要请我们帮忙送蔬菜。
2、请出四位小动物,讨论小动物喜欢吃的蔬菜。
3、取出红色数卡,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字送相应数量的蔬菜。送到后,让检验员检查,并奖励一个五角星。
中班教案 篇2
《燕子》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5、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并用此法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二、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燕子》这篇课文,就是写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那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怎么美呢?
2、先来仔细看看燕子。
○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课文中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不写其他方面?而《翠乌》中又为什么只写翠鸟的小爪、眼睛和嘴?(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形式表达的准确性。)
3、出示: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口头缩写——示范朗读——说说理解
4、朗读: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5、作业:
《课堂作业》1—4
第二课时
1、课文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
○雨、风、柳、草、叶、花。
2、出示,觉得怎么样?
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3、逐个比较,层层添加。
4、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下面一句中,哪一个词把小燕子这种急切的心情表达出来?
5、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这告诉我们燕子是什么鸟?(候鸟)
6、理清层次,练习背诵。
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7、花儿、草儿赶来了,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呢?(释:生趣)
8、读第3段,想像一下燕子飞翔的情形。
9、缩写句子。
10、找出描写燕子飞行轻巧敏捷的词句。
11、小结朗读。
12、作业:
《课堂作业》5—6
第三课时
1、朗读最后一段。
2、比较:
○落——停
○痕——根
3、理解“理待演奏”。
4、背诵本段。
5、全文小结。
6、仿写第1段。
中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丰富轮胎游戏经验,发展力量与平衡控制能力。
2、在游戏中自觉遵守规则,巩固社会性认识。
活动准备:
轮胎人手一个,高矮不一的长凳2个、障碍桩10个,教师提前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1、幼儿与教师共同滚轮胎进入场地中间。
2、热身游戏:开汽车。
将轮胎平放在地上,教师面对全体幼儿,师幼共同坐在轮胎上进行模仿动作游戏。
3、考核第一项:控制方向。
幼儿控制自己的'“小汽车”,跟随教师的指令向不同的方向转动。
4、考核第二项:控制速度。
幼儿控制自己的“小汽车”,跟随教师的指令节奏进行开动,根据教师的口令行进、后退、刹车等。
5、考核第三项:
控制平衡。幼儿在小桥上进行开动汽车,平稳通过。
6、综合游戏:我开汽车去郊游。
幼儿开动小汽车依次通过小桥、树林等场地。
7、放松游戏:保养汽车。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中班教案12-31
[精选]中班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