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的:通过小台钟表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学习用线描形式描绘出来。
课前准备:学生自带一个小台钟和线描用笔。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说明写生是学习绘画基本技能的重要方法,要求真实、准确地表现写生对象。要画好写生画,重要的方法是细致观察,深入理解,抓住特征,准确表现。
二、指导学生观察小台钟。
提问:1、小台钟是什么形状的?
2、小台钟由哪几部分组成?
3、每个部分还有哪些细小特点?
教师出示范画,一一指出用线描写生应一丝不苟地表现出小台钟的外形特征、结构及其细节,写线要大胆,要按结构用线。
三、写生步骤:
1、确定构图,抓大的外形、结构,注意形状特征及透视变化,画出大体轮廓。
2、按各部分结构刻画细节,可先画前边,再画后部;先画可见的、完整的'部分,再添画被遮挡的部分。
3、完成后与实物对照,作整体的调整和补充。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讲评。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以“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达吉祥如意主题的图案纹样。
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能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尝试组合表现一幅喜庆吉祥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创设“比较”情境,体验民间表达“吉祥”主题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尝试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纹样组合一幅画面。
3、情感:对民间吉祥图案纹样或色彩产生兴趣。收集民间吉祥的图案。
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教学难度: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 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 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 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和材料进行创造一幅有特色的'民间作品?
(三)作业布置:
能用适当的材料,运用具象与抽象的吉祥纹样和色彩组合一幅吉祥图案。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1. 作业评述:举办墙报,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 教师小结:对构图完整,画面有特点的学生进行表扬。
3. 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4. 课后思考题: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写成文字或画出草图,下节课带来。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系统了解感知添画块状背景的方式和形式。
2、学习添画背景的方法。
2、感受比较作品添画背景前后的不同视觉效果,激发孩子细致添画、涂色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每人一张印好手印的作品。
2、不同块状背景图片。
3、有无背景的两幅范画。
活动过程:
一、对比两幅手印画(一幅有背景、一幅没有添画背景)感受比较作品添画前后的`不同视觉效果,激发幼儿添画作品背景的兴趣。
这里有两幅花瓶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结:手印本来只有一种颜色,颜色很单一,但是添画了彩色的背景,不仅更加突出了花瓶,还使得整幅画更加漂亮了。
二、引出活动的主题,了解块面装饰的方法
这幅画的背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
欣赏老师的范例,说说是怎样分割成的块面。
小结:我们可以把手印后面的空白处把它分割成一块一块的面,可以像太阳发射的光芒,也可以像格子布一样,还可以像水波、斜线。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画面,这些块面它们有没有有把小手压住,怎样才能不把小手压住呢?
三、学习添画背景的方法。老师示范添画背景的方法。线条地上走走走,看见小手踮起脚,走过小手地上走。
四、幼儿尝试操作。
看了这么多的装饰图画,你们一定也想来试试。刚才我们一起引了我们的小手,请你也用分割块面的方法给小手添画背景,让小手画更漂亮。
五、交流欣赏
说说自己是怎样添画装饰画面的。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装帧常识和装订方法,并能合理地运用到制作中。
2.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手法和材料,设计出有个性的新颖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装帧留言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先组织学生开一个简单的“毕业Part”,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离别的感受和今后的憧憬。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定部分同学做记录,将大家表达的主题分类记下来。
毕业的时刻总是令人难舍难分的。在毕业即将到来的时刻,总有许多感慨、许多祝福,留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本课以毕业留言为课题的切人点,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纪念
价值的物品,让学生把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谊留记在册。这本留言册将锁住同学们童年的记忆,给欢乐的小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巧妙地将思想、道德、情感教
育融入到美术活动中来。
二、讲解装帧的历史以及装帧的几种方法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它是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
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
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
,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
●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书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三、外观设计
四、设计装订方案
先征集老师、学生的“毕业赠言”,从中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内容进行主题设计和创作,或者先召集全体同学模拟召开“毕业联欢会”,说一说自己即将毕业的感受和心情,根据自
己的感受或对未来的憧憬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第二课时
五、具体制作
1.组织学生根据发言的主题进行留言册的设计。
在设计初稿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范例供大家参考;提示他们如何将设计意图体现在设计外观上,还可以就地取材,将无生命的材料变成有生命的作品,使留言册看起来更为
丰富、有趣,充分展现每件作品的魅力。
2.根据每个人设计的留言册的外部造型,进行较为合适的内页设计(见书中图解)。内页设计形式多样,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外观设计的装饰风格,根据主题思想和个人爱好选
择绳、线、钉等材料进行装订,这样才能确保留言册既美观,又实用。
六、评价
1.能否选用合适的纸材,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设计出一本具有自我收藏意义的留言册。
2.留言册外形设计、封面和内页装饰是否有特色。
3.能否掌握一二种装订方法。
4.同学间能否团结协作,体现团队精神。
七、活动延续(相互留言)
学生制作完毕后,可以继续他们的“毕业Party”,将自己美好的祝福送给同学、老师,并以此献上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认识和欣赏花鸟画名家作品,感受花鸟画独特的魅力,激发学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2.学习写意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技巧,尝试在宣纸上进行花鸟画练习,训练学生心手相应的表现能力。
3.体验中国花鸟画用笔,用墨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表现花鸟,体验笔墨趣味。
教学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巧,理解笔墨情趣。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美丽自然风景图片、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教师国画示范作品。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导入:播放鸟鸣声音,课件展示美丽的花卉和鸟儿的图片。
导语:听到小鸟婉转的歌唱,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鸟,我们就仿佛来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闻到了芬芳扑鼻的花香。
2. 欣赏:出示中国画名家作品图片。课件对比出示美术作品和生活实物图片,加深学生视
觉印象。引出本课主题“鸟语花香”
二、 学习新知
1. 请同学们说说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现场展示:毛笔、宣纸、墨、中国画颜料等等。(重点讲解毛笔、宣纸的特点)
2. 欣赏:看看国画大师是怎样表现花鸟的。——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了花鸟的
外形和色彩,更重要的是画面富有深刻的寓意。
3. 探索中国画的技巧。
① 用笔的方法 教师示范中锋、侧锋用笔及其轻重缓急的基本笔法。(注意讲解线条
的粗细、曲直变化)
② 用墨的方法 教师演示蘸墨的方法,及其墨色的变化。
4. 探究花鸟画法
学习花鸟画,主要要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细心观察,研究和体会,掌握不同花的形态特点和不同鸟的形体特点,反复练习,才能画出好的`作品来。
① 观察齐白石《麻雀》图(顺带讲解齐白石这名画家)。
② 了解麻雀的基本结构(头、身子、两条腿、两翅、尾巴)。
③ 学习鸟的画法。教师边示范边教步骤。鸟的基本形体我们可以用两个圆表示。 a 用羊毫笔调墨,一笔点出“头”,二笔点出“身子”。
b在身子左右两侧画出飞动的“翅膀”。
c 用浓墨点出身上的“斑点”、“飞翅”和“尾巴”。
d 淡墨勾出胸腹,点击嘴,眼,最后用曙红勾出爪子。
三、 实践体验
1.根据教师刚才的示范,尝试用中国画工具练习调墨和用笔(练习中锋、侧锋用笔方法,表现墨色的浓淡变化),掌握好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刚才的麻雀。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辅导。
四、 交流评价,总结拓展
1.选择有特色的习作,对其用笔、墨色变化进行评述,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2.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中国画名家作品。
初中美术鸟语花香教案篇二:中国画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十月从湖南一师参加国培回来,接了这样一个光荣的任务,要在我校举行的湘潭市教学开放日上一堂美术公开课。按理说这个年纪应该退出这个表演舞台,可我还是没放过这个机会,因为可能以后真没机会了。再说半个月的培训中,改变了我的一些教学的理念,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交流。很长时间没有上过这样大场面的课了,接到这个任务还是有些紧张......
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很清楚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我选择了一堂中国画的教学内容,精心大胆的对教案进行设计,也准备了一些范画,不想让听课者对这堂课一无所获。只试教了一次不是很理想,进行了小的修改也没再次试教,艺术课反复上就更没味了。
中国的水墨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特色的画面效果,不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更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对水墨画韵味及所形成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画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通过本课内容体现的水墨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表现时不受表现技法、方法的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首先,我利用自己的特长画了八张精美的花
鸟小品,并用卡纸粗装裱好。我一直认为范画是美术课堂教学既直观、效果又好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我也没在这个班级课前展示,想让学生看到美的事物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这个效果是有了,但也可能范作让学生也产生了一种高不可及的畏惧心理。
本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师生在一张六尺宣纸的画板上同台作画,我没有在课前打基础,所以也是最大的难点。作品效果无法想象,但我相信学生大胆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只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画面差一点也没关系。最终作品效果还可以,但课堂不是很活跃,可能是我激情不够,也可能是这个班从没上过公开课再加上班主任一直坐在教室前面。
课后我总觉没有达到我理想的那种效果,但湘潭教科院的美术教研员邓宏就说了一句:难道你还想让他们画成齐白石那样的水平。不知道是安慰我,还是肯定了这堂课。不过在课后的评课中,他向来听课的美术老师提出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示范成画(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些城市正在做这样的课题研究,我倒是歪打正着了。
美术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
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死后,所有的奴隶都得殉葬,非常的残忍。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用“俑”代替活人殉随葬。
2.欣赏秦始皇陵陶俑:
(课件图片展示)
(1)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俑是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体分布图。
(2)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播放《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断,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3)欣赏不同姿态的陶俑。
秦俑的艺术特色: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已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仔细观察,不同的武士俑在神态、动态、衣着上有什么异同?选择喜欢的陶俑分组讨论:跪射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立射俑。每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老师小结补充:课件。
跪射俑造型的特征: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个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容易射中目标。跪射俑是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神态威严的将军俑。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別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非常少。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雕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只是戴介帜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4)赏析铜车马。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铜车马的知识。
老师补充小结:
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约7米多深的地方。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3.学生练习。
(1)作业要求:尝试用浮雕的方法临摹一个自己喜欢的武士俑的面部或防止一件喜欢的兵器。
(2)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4.课后拓展。
(1)欣赏缩小的陶俑工艺品。
(2)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器。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古之谜。
(4)对陶俑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各年代的陶俑,收集关于陶俑的邮票。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1-20
美术教案01-20
美术教案01-20
美术教案01-20
美术教案(经典)07-31
(精选)美术教案08-27
美术教案(经典)09-10
(精选)美术教案09-29
美术教案【经典】07-22
美术教案【精选】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