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 继续学习第11课——《赶海》
2、 《赶海》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赶海非常有趣,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暑假的一天,舅舅终于同意带我去赶海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板块:精读第三自然段
(一) 学习第一句。
1、 退潮后的沙滩上可热闹了,快去瞧一瞧吧,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①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② 指名读
③ 这句话连续用了几个动词,你能一下找到吗?
④ 出示三个动词
⑤ 这三个动词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把这些动词换一下,你们看行吗?
出示:换好的句子
⑥ 小结:大家看,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动词,这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
⑦ 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⑧ 过渡:赶海有真有趣,不过,还有更有趣的事藏在省略号里呢,让我们边看图边想象,把它们找出来,接下说下去。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
(二) 学习三个场面
整体感知
1、 任务驱动。
赶海很有趣,那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件事情呢?打开课本,默读第三自然段接下去的部分,想一想。
2、 出示句子
3、 交流:谁来说说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几件有趣的事?
4、 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5、 怎样才能把那种趣读出来呢?
6、 出示捏大虾的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点评语气词(咦、哦)
③ 如果把语气词去掉,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④ 看来语气词能增加语言表达的情趣,不能去掉。
⑤ 齐读
⑥ 这段话中有一句写出了大虾的样子,是那一句?指名读
⑦ 读完了,你觉得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⑧ 欣赏图片
⑨ 齐读
⑩ 多么神气的大虾,不过它再神气,也逃不过我的掌心。我轻轻——只——这武将就——再也——
这一段如果能带上表情读就更好了,谁能吗?
7、出示捉螃蟹的句子
①指名读
②理解“努努嘴儿”、“束手就擒”
③读这一段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这样吧,我们同桌两个人,一人读,一人表演,待会儿老师请几组同桌来展示表演。(提示:如何演好螃蟹的东逃西窜)
④●评价
●还有一些小建议吗?
介绍被螃蟹的大鳌夹住后的小知识。
7、 出示抓海星的句子
①齐读
8、 赶海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次跟随小作者去回味、体验,来一起读读第三小节。
第三板块:迁移运用
1、 你去赶过海吗?做过那些有趣的事情?没有去过的小朋友,你去过田野,去过大自然吗?做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
2、 这样吧,让我们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也来写一写,最好也能用上一些语气词。
第四板块: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2、 出示句子:
3、 齐读句子
4、 夕阳静静地斜铺在海面上,美丽的沙滩越发显得宁静。再读这段话,让大海的宁静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5、 再次齐读。
第五板块:了解写作方法和作用
1、 沙滩渐渐平静了,可是我们的心儿却久久不能平静,盛满了快乐和满足。迎着咸咸的海风。我们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歌。
2、 播放《大海啊故乡》
3、 为什么这首歌会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读读课文的开头,再读读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4、 这就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 出示选项
6、 生活给了我们很多乐趣,我们也应该向小作者那样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第六板块:作业布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对祖国、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知道诺贝尔奖的来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二
教学重点、难点
诺贝尔做的两件事及其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自学提示题问。黑板)。
2.收集有关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诺贝尔,揭示课题。
1.交流课外资料,通过交流,对诺贝尔有初步的了解。
2.板书课题:最后的辉煌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
(2)思考:课文写了诺贝尔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后的辉煌”?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分组讨论。
1.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描写诺贝尔的?
(1)诺贝尔一家发明了炸药及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2)诺贝尔将自己全部的财富——两百万英镑献给了全人类——设置了诺贝尔奖金,以奖励那些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人。
2.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1)从“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和他的一家付出了血的代价”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诺贝尔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全部财富献给全人类?他对自己的财富做出了怎样的安排?
(3)课文所写的两件事都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全人类的爱和无私奉献的崇高。
四、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读一读,想想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学生自由举例,说出读音并组词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在打比方时要注意恰当,并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六、学习“笔下生辉”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展示课件第十屏)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哪些“童年趣事”?(板书作文题目: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童年趣事)
二、明确要求,扩展思路
(一)读读题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二)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板书:写清经过)
三、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一)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二)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呢!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学生自读。
2、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三)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板书:表现有趣、难忘)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互评 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学生修改习作
七、学生展示优秀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一
笔下生辉 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童年趣事
写清经过
表现有趣、难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语海畅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例句,引导学生交流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我来试试。本部分包含四项活动:读一读,比较字型的变化;读一读,连一连;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成语故事。
2、探究与发现。教材的主题部分是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我的作品。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是一幅图画,画中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色。画面本身没有色彩。图中,两个学生正在草地上钉一块木牌,木牌上什么也没有写。图画下面有一个学习伙伴,在她的泡泡语中,提示出了本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
4、积累成语,同时感受读书的乐趣
5、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1、齐读
2、个别读
二、认一认,比一比
这项活动中一共有四组字,都是笔画增减、细微变化的两两比较,学生通过读,通过观察和比较,会从中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1、教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出示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观察每组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
3、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大致了解一下字的意思
4、对于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表扬
三、读一读,连一连
左半部分是表示季节的四个短语,右半部分是四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语。学生在连线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四季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并连线
2、指名读连好的句子
3、全班将连好的四个短句顺着读一读,就会感到好似一首优美的'小诗,节奏舒缓,琅琅上口。
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读两组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每组的第一句,语言表达十分
简练,意思一目了然。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语言表达显得具体而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
2、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可以用画或者用动作来表达)
3、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问一问学生喜欢的原因。
(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只是表达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句子本身不存在优劣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喜欢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读成语故事《开卷有益》,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收益。
1、学生自己读一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试着讲一讲故事
3、分小组讨论:你平时喜欢读哪些书,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谈谈自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之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二、探究与发现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两组词语,从整体上看,这六个词语的意思均和春天有关(每一个词语中都含有一个“春”字)。而且,顺着读一读,还会发现每一行的三个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看,春风吹来了!“春回大地”后,“春风拂面”,万物生长,小鸟歌唱,“春光明媚”。下雨啦!“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圆”。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读中,鼓励学生从每组词语中努力去发现什么。
2、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春天里,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人们的穿着、心情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几句话,还可以用画画等方式记录一棵小芽渐渐长大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将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感悟,通过为画面涂上颜色,通过在木牌上写自己想说的话,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达。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给予选择的空间。通过观察,春天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小木牌上,学生可以写上一句赞美春天的诗,或一句提示大家都来爱护春天的话……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画面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和春天有关就可以,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
3、提供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互动评价,分享快乐。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经典)08-26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12-21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