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时间:2024-02-19 07:29: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度单位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一起用铅笔、数学书、手指、动手量一量好吗?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师: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长度,真能干。想一想刚才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大家测量数据也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不便,看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呢?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你能学着给数字1对着的长刻度线取名吗?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 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师: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告诉我们长度的。你知道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长吗?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师:对,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写成cm。(多媒体课件闪动显示1厘米)。从0 到1是1厘米。你还能说出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从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从自己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量量我们的手指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师:知道了长度单位,我们就能用它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了。请孩子们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约有多长?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师:真会动脑子,你是用这种方法量的同学真棒。如果不是的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吗?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

  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教室里门的宽度约1米、日光灯管的长度约是1米、我的身高约是1米、老师课桌的'长度约是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

  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度单位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长度单位教案5

  教学内容:

  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长度单位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4、厘米与米的关系。

  ①1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长度单位教案7

  教学内容:

  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时=( )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长度单位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 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长度单位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案03-08

《长度单位》教案(15篇)04-01

《长度单位》教案15篇03-0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0-27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02-2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3-21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4-18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15篇02-28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4-0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18

长度单位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一起用铅笔、数学书、手指、动手量一量好吗?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师: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长度,真能干。想一想刚才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大家测量数据也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不便,看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呢?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你能学着给数字1对着的长刻度线取名吗?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 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师: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告诉我们长度的。你知道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长吗?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师:对,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写成cm。(多媒体课件闪动显示1厘米)。从0 到1是1厘米。你还能说出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从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从自己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量量我们的手指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师:知道了长度单位,我们就能用它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了。请孩子们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约有多长?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师:真会动脑子,你是用这种方法量的同学真棒。如果不是的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吗?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

  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教室里门的宽度约1米、日光灯管的长度约是1米、我的身高约是1米、老师课桌的'长度约是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

  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度单位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长度单位教案5

  教学内容:

  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长度单位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4、厘米与米的关系。

  ①1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长度单位教案7

  教学内容:

  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时=( )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长度单位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 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