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增长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
认识10个会认字,掌握8个会写字,学习2个新偏旁。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听课文录音带,边读边标出生字词。
3、借助拼音自己读,同桌互读生字词,看谁读得准。
4、小组合作读,要求读的时候不加字,不漏字,读后互评。
5、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读。
6、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事?
2、画出课文写了几种动物。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
五、教师,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谁还记得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读中感悟:
1、冬天到了,树林里变了样,你看(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2、周围静极了,小蚂蚁觉得很奇怪,朋友们都去哪儿去了呢?你能告诉小蚂蚁吗?
3、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过冬的方法,找出来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
4、小组交流。
5、教师检查。(有选择地学习2——4自然段,同时结合回答板书:“到南方、垫窝、冬眠、备粮”,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并重点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蚂蚁、喜鹊、青蛙的话。)
6、有角色有表情朗读课文。
7、教师。
三、回归整体,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课文: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采摘到词语花篮。
2、把故事将给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 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增强爱护大自然、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意识,激发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教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的大意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的形式,并通过比较各组所画的生态金字塔,理解:什么是生物世界的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是怎么回事?
它有哪几个营养级?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在对生态金字塔有了准确了解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世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
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画出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第2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的异同”放到这个环节,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去寻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
第一、二、四、五自然段,讨论探究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每段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它与前面句子有什么联系,从而感悟作者
在布局谋篇上的独特。这也是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办法。
三.畅谈感受,发出倡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段,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想象人类将遭到大自然哪些方面的惩罚,或谈谈人类应该为保持生态金字塔的平衡作出哪些努力。最后,可以班级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写出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掌握“既..又..”的句式,并能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4.懂得生活中要善于分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识字,读准多音字“当”。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鸡妈妈的图片:这是谁呀?大家跟鸡妈妈打招呼。
2.师:鸡妈妈有许多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风餐露宿,它建造了一所新房子。我们来参观一下吧!(出示图片)
师:瞧,这就是鸡妈妈的新房子,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新房子里。(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谁的新房子。(指名读课题)谁再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鸡妈妈的什么。(指名读)看来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读法,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也不同了,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3.《鸡妈妈的新房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73页,仔细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评价。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读得真好,鸡妈妈也来欢迎我们啦!我们再观察一下鸡妈妈的新房子,你感觉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2.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描写了鸡妈妈的新房子。课件出示: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师:新房子很漂亮,我们刚才用眼睛看到了。那你知道牢固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鸡妈妈的新房子很坚固,很结实,不会受到刮大风下大雨的影响,鸡宝宝们呆在里面安全极了。
师:谁能用朗读夸夸鸡妈妈的新房子。指名朗读:你读出了新房子的漂亮和牢固,看来你很喜欢鸡妈妈的新房子。
师:这里用上“既?又?”把新房子的两个不同的特点连起来,你也能用这样“既?又?”来说一句话吗?
(二)学习2-3段
1.住在这么漂亮坚固的新房子里,鸡妈妈一家一定幸福极了。可是有小动物却来给鸡妈妈提意见了!谁来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交流反馈:板书鹅大哥狐狸
2.两个人都建议鸡妈妈开窗,那到底谁的意见该听呢?我们先来看看鹅大哥的意见。指名先读,你们觉得鹅大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有礼貌、热情、好心、诚心诚意)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
3.听了鹅大哥提的意见,鸡妈妈的态度怎么样?出示: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你们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
4.那鹅大哥的意见到底好不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
师:你什么时候也有这样又闷又热的感觉呢?(挤的公交车,夏天下雷雨之前,夏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把窗帘拉上了,又关门、关窗时)
师:是呀,整天生活在这样又闷又热的环境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怪不得鸡娃娃都生病了。还好,鸡妈妈听了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
师:小朋友,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呢?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奶奶来到公园里散步,微风吹拂,路边的花儿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耳边欢唱,我们闻一闻周围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清新。
5.师:小朋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鹅大哥让鸡妈妈开窗,是为了让房子空气流通,让清新的空气进来,才使鸡娃娃的病好了。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一家的,是真心为鸡妈妈好的,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6.鸡妈妈听了鹅大哥善意的意见,开了窗,鸡娃娃的病都好了,这个时候你猜猜鸡妈妈会怎么想呢?(要是早一点听鹅大哥的话,我的娃娃就不会生病了,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嗯,课文里也是这么写的。——出示: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4-6段
1.我们再来看看狐狸的建议。指名读。
2.听了狐狸的建议,鸡妈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出示: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指导朗读。
3.通过上次的事情,鸡妈妈明白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可是这次,它听从狐狸的意见,结果怎么样?(少了一只鸡娃娃)鸡娃娃哪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指名读,出示: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明白了,自己上了狐狸的当。认识多音字“当”。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狐狸干坏事的证据。原来狐狸让鸡妈妈把窗开得大大的,为的是??(偷鸡)多狡猾的狐狸呀!指导读狐狸的建议,教师点评(别有用心、不怀好意、诡计多端)
4.是啊,狐狸给鸡妈妈提建议是为了方便自己偷鸡娃娃,对鸡妈妈来说,这种建议是不怀好意的,是恶意的。板书:恶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故事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你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呢?
2.师:鸡妈妈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3.课文学完了,我相信学生们的收获一定很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善意的和恶意的意见。对于善意的意见,我们要多听,对恶意的意见,我们要多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板书设计:
鹅大哥狐狸善意恶意
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说明:
课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在读清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理解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总 分”的方法写一段话的方法。
4、练习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分清主次,找出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板书课题:18翠鸟
齐读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我们就带着大家的问提,深入学习课文。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2、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3、读一读有“鲜艳”一词的句予,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课文是怎样把翠鸟“颜色非常鲜艳”讲具体的?
4、课文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的几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6、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有几甸话?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1)“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说明什么?
(2)“尽管……可还是”说明什么?
(3)“苇秆摇晃,水波荡漾”都与翠鸟的哪些动作有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分组讨论:(投影)
(1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裸文。
5、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投影)填课文内容填空:
四、学习第三自然殷。
1、齐读第三段。
2、这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喜爱翠鸟?
4、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五、放录象。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六、齐读全文。
七、小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积累语言。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
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
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
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
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一、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