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9 08:27: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o 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语文五年级的主题教案(二)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

  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②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③品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④分析盘古开天辟地的四个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和方法:

  以奇特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体会盘古形象的高大,气势的豪壮,威力的巨大,贡献的宏伟,从而体会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魄力。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掌握盘古开天辟地的具体细节。分析课文词语。

  教学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古代神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

  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许你听老祖母向你讲述过《夸父逐日》的故事,你佩服他“与日逐走”的英雄气概,也许你听父母向你讲述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你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治理好水患誓不罢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也许你读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也曾经幻想过有一天能变成白衣素袂的嫦娥,轻盈地驾着长风飞向那神奇的月宫,在清朗的月光下长舒舞袖翩翩起舞。你知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怎样描写宇宙起源的吗?神话传说中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从这篇课文中找到答案。

  深入分析

  积累文学

  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板书课题《盘古开天辟地》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孟子和他的著作。

  一、检查预习生字和生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请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向老师提问。

  三、回答学生问题,导入神话的概念,帮助学生复习。

  四、分析课文

  同学们初读课文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先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盘古开天辟地分为几个过程?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是什么样的?

  黑暗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

  回答老师问题例举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代神话

  走进故事情节之中。

  多米诺骨牌式回答问题

  两名学生读课文

  向老师提问

  复习神话的概念回忆神话的起源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展示导语,利于激情

  屏幕展示题目《盘古开天辟地》和图片

  展示生字和生词。

  展示神话的`概念和神话的产生过程。

  板书四个过程

  黑暗混沌

  斧劈天地

  撑天拄地

  化生万物

  教师范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课下预习,已经圈出的生字生词与老师的标准读音再核查一遍,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学生的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写作的思路。读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利用多媒体录音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加强断句的练习

  走进课文

  培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积累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教师讲解学生翻译课文

  教师点评并讲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2、“在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是黑暗混沌的一片,好像一个大鸡蛋。”这里用到了一个什么修辞?

  比喻,本体:宇宙的景象

  喻体:大鸡蛋

  相似点:黑暗混沌

  3、“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这里的“孕育”一词是什么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4、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盘古最初在宇宙中是什么状态?

  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

  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5、盘古醒来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

  睁开眼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漆黑黏糊的一片,闷得人怪心慌的。

  6、说说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时最能体现出他神力无穷的句子

  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面前的黑暗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哗啦!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天地初开时盘古的神力吗?

  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7、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

  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这些词语有哪些特点

  它们都是相互对应的

  “冉冉上升”是什么意思?与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哪些?

  缓缓渐渐徐徐

  8、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是怎样变化的呢?

  “天每升高一丈,地每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与这段文字比较“天生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也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变得很长了。”你认为哪种说法好?请说明理由。

  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到了最长。

  9、盘古的身子变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

  作者神奇的想象,九万里那么长。九个长城立起来那么长,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字,九九归一,有”九重天”,”九霄云外”之说,皇帝也是九五之尊。

  10本段中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的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巨大形象

  11、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精神?请同学在这些词语下画点。

  孤独撑天拄地辛苦担心实在终于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些图吧!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对盘古说什么?前后桌讨论。

  12、盘古身上的东西都变成了什么?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想像

  13、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13这句话有几层意思?赞扬了盘古的什么精神?

  ①盘古创造了新世界,赞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肯定他创造的新世界,“丰富而美丽”赞美他的创造精神。

  14、盘古就是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在临死时把自己化身为万物,你想对盘古说什么?联系实际,你认为盘古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

  课后练习,请同学们看《上帝创造宇宙》这则材料,思考问题。

  1、上帝是怎样创造世界万物的?跟盘古创世神话有什么不同?

  2、你对中外两则神话有什么看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盘古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他顶天立地地站在天地当中,他的光辉形象深入我们的内心,其实同学们所说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古老的神话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与大自然抗争、艰苦劳动与自然的一切灾难做着不懈斗争的体现,盘古身上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的写照,正是这样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我们民族中传承。就让我们以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请大家高声朗诵,发自内心地赞美盘古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听老师讲解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看教材,听录音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字音

  在书上画线

  找出关键句子加以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仔细观察

  分析句子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交流

  分析思考问题

  进行比较

  回答问题

  记笔记

  回答老师问题

  思考问题

  记笔记

  从书中圈点词语

  讨论发言

  思考从书中找答案

  讨论发言

  学生分析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发言

  听老师总结

  展示老师的问题

  同上

  出示问题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标准答案

  出示句子

  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句子

  出示两个不同的段落,用颜色标出区别

  出示问题

  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问题和三张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

  出示答案

  出示问题

  出示答案

  《出示民族文化千句文》

  鸿蒙未辟,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

  浊沉清扬。

  天高地厚,

  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

  星宿列张。

  江河行地,

  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

  日月重光。

  夸父逐日,

  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

  荡气回肠。

  后羿射日,

  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

  意味深长。

  民族精神,

  积厚流光

  附:板书

  盘古开天辟地

  袁珂

  过程盘古精神

  黑暗混沌孕育、成长、睡觉

  斧劈天地抓、挥冲破黑暗束缚、追求光明自由

  撑天拄地顶、踏、孤独、辛苦艰苦劳动创造世界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化生万物倒下来奉献创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到做人要谦让,

  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要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再读课文,4、用笔画出不5、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6、然后反复7、练读,8、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9、指10、名11、读课文,

  12、互相评价。

  13、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14、老师板书: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15、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2、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3、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4、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3、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4、学生写字,5、教师巡回指6、导,7、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让学生再质疑,4、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1、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2、同3、人物不4、同5、的语气。

  6、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7、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8、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童话故事,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学习童话故事的,拣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跟家里的人或同学讲一讲。

  二、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谁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根据安徒生爷爷写的`同名童话改编的,叫《丑小鸭》。(板书课题:4丑小鸭)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读准字音,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堆(duí),注意和方言区别,不要读成dǘi。

  等(děng)和剩(shěng)都是后鼻音,不要读成děn和shěn。

  瘦(shǒu)和除(chù)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ǒu和cù。

  钻(zuán)是平舌音,不要把u读丢了。

  3.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按已往老师教给的朗读长句子的方法和要求读通文中的长句子,并给自然段标序号。学生读时,教师可相机提醒学生,读长句子时,在句中可以稍微停顿一下,停顿时,不要读破词语,“的”字前面一般不要停顿……。

  4.分段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是否读通了文中的句子。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6.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讨论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四、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 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⑴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⑵ 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⑶ 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⑷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⑴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⑵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⑶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⑷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⑴ 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 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 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 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9

  课题:积累.运用

  教学要求:

  1、理解读读背背中的词语,读熟后背诵下来,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引导观察,学会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4课时

三年级语文《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o 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语文五年级的主题教案(二)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

  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②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③品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④分析盘古开天辟地的四个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和方法:

  以奇特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体会盘古形象的高大,气势的豪壮,威力的巨大,贡献的宏伟,从而体会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魄力。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掌握盘古开天辟地的具体细节。分析课文词语。

  教学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古代神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

  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许你听老祖母向你讲述过《夸父逐日》的故事,你佩服他“与日逐走”的英雄气概,也许你听父母向你讲述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你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治理好水患誓不罢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也许你读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也曾经幻想过有一天能变成白衣素袂的嫦娥,轻盈地驾着长风飞向那神奇的月宫,在清朗的月光下长舒舞袖翩翩起舞。你知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怎样描写宇宙起源的吗?神话传说中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从这篇课文中找到答案。

  深入分析

  积累文学

  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板书课题《盘古开天辟地》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孟子和他的著作。

  一、检查预习生字和生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请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向老师提问。

  三、回答学生问题,导入神话的概念,帮助学生复习。

  四、分析课文

  同学们初读课文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先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盘古开天辟地分为几个过程?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是什么样的?

  黑暗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

  回答老师问题例举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代神话

  走进故事情节之中。

  多米诺骨牌式回答问题

  两名学生读课文

  向老师提问

  复习神话的概念回忆神话的起源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展示导语,利于激情

  屏幕展示题目《盘古开天辟地》和图片

  展示生字和生词。

  展示神话的`概念和神话的产生过程。

  板书四个过程

  黑暗混沌

  斧劈天地

  撑天拄地

  化生万物

  教师范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课下预习,已经圈出的生字生词与老师的标准读音再核查一遍,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学生的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写作的思路。读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利用多媒体录音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加强断句的练习

  走进课文

  培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积累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教师讲解学生翻译课文

  教师点评并讲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2、“在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是黑暗混沌的一片,好像一个大鸡蛋。”这里用到了一个什么修辞?

  比喻,本体:宇宙的景象

  喻体:大鸡蛋

  相似点:黑暗混沌

  3、“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这里的“孕育”一词是什么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4、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盘古最初在宇宙中是什么状态?

  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

  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5、盘古醒来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

  睁开眼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漆黑黏糊的一片,闷得人怪心慌的。

  6、说说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时最能体现出他神力无穷的句子

  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面前的黑暗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哗啦!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天地初开时盘古的神力吗?

  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7、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

  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这些词语有哪些特点

  它们都是相互对应的

  “冉冉上升”是什么意思?与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哪些?

  缓缓渐渐徐徐

  8、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是怎样变化的呢?

  “天每升高一丈,地每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与这段文字比较“天生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也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变得很长了。”你认为哪种说法好?请说明理由。

  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到了最长。

  9、盘古的身子变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

  作者神奇的想象,九万里那么长。九个长城立起来那么长,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字,九九归一,有”九重天”,”九霄云外”之说,皇帝也是九五之尊。

  10本段中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的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巨大形象

  11、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精神?请同学在这些词语下画点。

  孤独撑天拄地辛苦担心实在终于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些图吧!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对盘古说什么?前后桌讨论。

  12、盘古身上的东西都变成了什么?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想像

  13、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13这句话有几层意思?赞扬了盘古的什么精神?

  ①盘古创造了新世界,赞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肯定他创造的新世界,“丰富而美丽”赞美他的创造精神。

  14、盘古就是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在临死时把自己化身为万物,你想对盘古说什么?联系实际,你认为盘古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

  课后练习,请同学们看《上帝创造宇宙》这则材料,思考问题。

  1、上帝是怎样创造世界万物的?跟盘古创世神话有什么不同?

  2、你对中外两则神话有什么看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盘古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他顶天立地地站在天地当中,他的光辉形象深入我们的内心,其实同学们所说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古老的神话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与大自然抗争、艰苦劳动与自然的一切灾难做着不懈斗争的体现,盘古身上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的写照,正是这样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我们民族中传承。就让我们以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请大家高声朗诵,发自内心地赞美盘古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听老师讲解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看教材,听录音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字音

  在书上画线

  找出关键句子加以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仔细观察

  分析句子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交流

  分析思考问题

  进行比较

  回答问题

  记笔记

  回答老师问题

  思考问题

  记笔记

  从书中圈点词语

  讨论发言

  思考从书中找答案

  讨论发言

  学生分析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发言

  听老师总结

  展示老师的问题

  同上

  出示问题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标准答案

  出示句子

  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句子

  出示两个不同的段落,用颜色标出区别

  出示问题

  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正确答案

  出示问题和三张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

  出示答案

  出示问题

  出示答案

  《出示民族文化千句文》

  鸿蒙未辟,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

  浊沉清扬。

  天高地厚,

  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

  星宿列张。

  江河行地,

  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

  日月重光。

  夸父逐日,

  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

  荡气回肠。

  后羿射日,

  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

  意味深长。

  民族精神,

  积厚流光

  附:板书

  盘古开天辟地

  袁珂

  过程盘古精神

  黑暗混沌孕育、成长、睡觉

  斧劈天地抓、挥冲破黑暗束缚、追求光明自由

  撑天拄地顶、踏、孤独、辛苦艰苦劳动创造世界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化生万物倒下来奉献创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到做人要谦让,

  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要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再读课文,4、用笔画出不5、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6、然后反复7、练读,8、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9、指10、名11、读课文,

  12、互相评价。

  13、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14、老师板书: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15、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2、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3、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4、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3、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4、学生写字,5、教师巡回指6、导,7、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让学生再质疑,4、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1、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2、同3、人物不4、同5、的语气。

  6、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7、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8、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童话故事,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学习童话故事的,拣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跟家里的人或同学讲一讲。

  二、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谁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根据安徒生爷爷写的`同名童话改编的,叫《丑小鸭》。(板书课题:4丑小鸭)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读准字音,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堆(duí),注意和方言区别,不要读成dǘi。

  等(děng)和剩(shěng)都是后鼻音,不要读成děn和shěn。

  瘦(shǒu)和除(chù)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ǒu和cù。

  钻(zuán)是平舌音,不要把u读丢了。

  3.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按已往老师教给的朗读长句子的方法和要求读通文中的长句子,并给自然段标序号。学生读时,教师可相机提醒学生,读长句子时,在句中可以稍微停顿一下,停顿时,不要读破词语,“的”字前面一般不要停顿……。

  4.分段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是否读通了文中的句子。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6.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讨论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四、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 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⑴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⑵ 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⑶ 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⑷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⑴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⑵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⑶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⑷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⑴ 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 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 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 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9

  课题:积累.运用

  教学要求:

  1、理解读读背背中的词语,读熟后背诵下来,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引导观察,学会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4课时

三年级语文《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