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8 09:19: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那我们赶紧读作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从你这儿开火车读。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2)现在同学们有信心到班上读课文了,谁敢试一试?

  一二学生试读课文,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2.看,有14个字娃娃、词语宝宝等着和我们交朋友:

  失、级、同、观、围、工、专、准、备、队、才、清、双、各

  (1)学生自己拼读。

  (2)谁来读?

  (3)在读音上哪些字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失、专、准、双 后鼻韵:清 平舌音:才

  (4)在字形上,你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换-换:情-清、认-队

  加-加:又+又=双

  减-减:洞-同

  有一个偏旁没有学过,这叫折文儿。认识了这个偏旁,“备”、“各”该怎么记?(加一加)

  还有一个“级”字,我们在作业和课本上经常看到,早就记住了。

  (5)读读带有生字的`词、句。

  看谁最先和字娃娃、词语宝宝成为最好朋友,一见面就能人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植物园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看图了解环境。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里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到p50的插图,你看到的植物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描述。

  2.勾画批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写植物园的样子,请用“——”勾标出来。

  3.流利朗读:“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4、指导说话

  (1)同学们看到的是春天的植物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植物园很美很美,你还能用“很 很 ”这样的短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2)你能在“很 很 ”的前面加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吗?

  学生说话。

  瞧,添个词语,短语就变成句子啦。

  5.看图了解人物

  (1)看看植物园里的同学们午饭都吃些什么?吃得开心吗?

  学生看图后汇报。

  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学们快乐得像一只只鸟儿。

  (2)请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的智慧和孩子们的纯真

  1.老师范读:老师和同学准备回家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听老师读4-7自然段,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读后学生汇报。

  2.自读感悟

  “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八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嘀咕:‘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自己读读黑板上这段话,边读边想: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学生读后汇报: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3.感情朗读

  多么富有智慧的老师!同学们随地扔垃圾,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大家。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把这感人的画面装进脑海中。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这段话。

  (三)感受孩子们知错就改的品格

  1.齐读句子: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失物”,把“失物”丢进了果皮箱。

  “失物”这个词加了个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加?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笋娃娃》是一堂识字教学课,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把字、词、句、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拼读。

  二、重点突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时,我针对每个字的不同情况,教学各有所重。如“哭”字,学生很容易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在教学时我就着重指导字形;如“身”字,对于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读准翘舌音和前鼻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我就着重指导读音。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和字宝宝交朋友,送字宝宝上火车游戏等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堂识字课中,还指导学生书写了“泥”、“呢”两个生字。写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再弄清楚两个字的笔画顺序,最后还强调了重点笔画的书写方法。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呢”两个生字写正确、美观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竹林图,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读题,指导“笋”(sǔn)的读音。

  二、创设情景,识记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出示生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笋娃娃?

  (2)课件演示竹林中发生的变化,随机出示生字词:

  ní泥土ne呢 草cóng丛 大声hǎn喊 shǔ数shēn身边

  kū哭 nǔ努力挺zhí直 到chù处dōu都是

  2.识记生字,和字宝宝交朋友。

  (1)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

  3.坐火车游戏,分清生字的'结构,巩固生字的读音。

  4.生字回到课文中,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学生合作读文。

  三、重点指导,探究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泥”、“呢”两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异同。

  3.指导“泥”、“呢”两个生字的笔顺。

  4.强调书写“泥”、“呢”两个生字的重点笔画。

  5.学生练习写生字。

  6.自我评价。

  四、生谈收获,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说说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小结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杀王子的品质。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搜集安徒生童话书籍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那些痛苦?

  2.最后她 成功了吗?

  3.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小人鱼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安徒生的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海的女儿 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语海畅游----诵读成语,读准字音;把字写好。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4)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5)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成语,读准实际效果;把安写好,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通过背诵时间的格言,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些格言,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通过本次的阅读,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成为信息时代天才的原因,并学习他从小树立坚定交心的好品质。

  (4)通过“有趣的发现”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语文百花园的各项训练,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树立坚定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2.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海畅游”。

  2.完成读读背背----掌握“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教学准备:投影仪、格言集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投影:课本中的成语。

  2、认真读读这些成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的成语是关于风景和天气的,第二行的成语是关于做事情要遵循的规律。)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个成语的意思。

  4、指名进行成语的朗读,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5、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了平、翘舌、,是否读出了前后鼻音。

  6、小组讲座各个成语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这些成语只需要学生大致讲出它们的意思,教师不必强加)

  7、出示: 临 坚 紧 帅 师 归

  (1)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组词。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反馈: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4)教师强调这两行字的注意点。

  (5)学习做局面组词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

  1、出示文中珍惜时间的格言。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这些珍惜时间的格言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6、全班互相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热情,并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大器之材”进行讲解都可以)

  2、作者在这篇短文里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A:写的是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当管理员。

  学生B:写了我教给那个小孩图书分类法。

  学生C:写了这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小男孩。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提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第二段:写了我教给那个小男孩图书分类法。

  第三段:写了小男孩工作的效率很高。

  第四段:写了小男孩成为正式的图书籁,但是他要搬家了。

  第五段:写了小男孩为了担责任图书管理员,他又转学回来了。

  第六段:写了这个有坚定决心的小男孩最后成了住处时代的天才。

  4、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

  5、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来。

  6、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比尔.盖茨)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我们从小要树立坚定的决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这样才会成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读完《大器之材》后里想说的话。

  2、背诵珍惜时间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2.笔下生辉----我的发现。

  教学《大自然的奥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珍惜时间的格言。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3、请你展示你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二、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1、教师读题目的要求。

  2、学生说说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照片、图片、资料等,并先在本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自己发现的时候,要把臬发现和发现了什么说清楚。

  (2)别人说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补充。

  (3)大家评一评,看哪些同学发现趣,而且说得清楚明白。

  三、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1、指名读题,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把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情,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2)仔细观察你感兴趣的情景。

  (3)注意把发现了什么、怎样有趣和自己发现时想到了什么写清楚。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

  5、播放《大自然的奥妙》的课件。

  6、你今天看了课件,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总结

  大家刚才进行了讨论交流,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家一定会更加爱护大自然,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地球上每一种动物、植物,让我们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的新发现。

  2、将自己写的新发现展示给同学看。

  3、写一写你要为生态环境做的一件事情。

《语文教案(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精选]09-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12-20

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那我们赶紧读作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从你这儿开火车读。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2)现在同学们有信心到班上读课文了,谁敢试一试?

  一二学生试读课文,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2.看,有14个字娃娃、词语宝宝等着和我们交朋友:

  失、级、同、观、围、工、专、准、备、队、才、清、双、各

  (1)学生自己拼读。

  (2)谁来读?

  (3)在读音上哪些字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失、专、准、双 后鼻韵:清 平舌音:才

  (4)在字形上,你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换-换:情-清、认-队

  加-加:又+又=双

  减-减:洞-同

  有一个偏旁没有学过,这叫折文儿。认识了这个偏旁,“备”、“各”该怎么记?(加一加)

  还有一个“级”字,我们在作业和课本上经常看到,早就记住了。

  (5)读读带有生字的`词、句。

  看谁最先和字娃娃、词语宝宝成为最好朋友,一见面就能人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植物园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看图了解环境。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里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到p50的插图,你看到的植物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描述。

  2.勾画批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写植物园的样子,请用“——”勾标出来。

  3.流利朗读:“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4、指导说话

  (1)同学们看到的是春天的植物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植物园很美很美,你还能用“很 很 ”这样的短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2)你能在“很 很 ”的前面加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吗?

  学生说话。

  瞧,添个词语,短语就变成句子啦。

  5.看图了解人物

  (1)看看植物园里的同学们午饭都吃些什么?吃得开心吗?

  学生看图后汇报。

  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学们快乐得像一只只鸟儿。

  (2)请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的智慧和孩子们的纯真

  1.老师范读:老师和同学准备回家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听老师读4-7自然段,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读后学生汇报。

  2.自读感悟

  “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八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嘀咕:‘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自己读读黑板上这段话,边读边想: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学生读后汇报: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3.感情朗读

  多么富有智慧的老师!同学们随地扔垃圾,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大家。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把这感人的画面装进脑海中。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这段话。

  (三)感受孩子们知错就改的品格

  1.齐读句子: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失物”,把“失物”丢进了果皮箱。

  “失物”这个词加了个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加?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笋娃娃》是一堂识字教学课,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把字、词、句、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拼读。

  二、重点突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时,我针对每个字的不同情况,教学各有所重。如“哭”字,学生很容易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在教学时我就着重指导字形;如“身”字,对于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读准翘舌音和前鼻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我就着重指导读音。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和字宝宝交朋友,送字宝宝上火车游戏等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堂识字课中,还指导学生书写了“泥”、“呢”两个生字。写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再弄清楚两个字的笔画顺序,最后还强调了重点笔画的书写方法。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呢”两个生字写正确、美观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竹林图,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读题,指导“笋”(sǔn)的读音。

  二、创设情景,识记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出示生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笋娃娃?

  (2)课件演示竹林中发生的变化,随机出示生字词:

  ní泥土ne呢 草cóng丛 大声hǎn喊 shǔ数shēn身边

  kū哭 nǔ努力挺zhí直 到chù处dōu都是

  2.识记生字,和字宝宝交朋友。

  (1)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

  3.坐火车游戏,分清生字的'结构,巩固生字的读音。

  4.生字回到课文中,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学生合作读文。

  三、重点指导,探究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泥”、“呢”两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异同。

  3.指导“泥”、“呢”两个生字的笔顺。

  4.强调书写“泥”、“呢”两个生字的重点笔画。

  5.学生练习写生字。

  6.自我评价。

  四、生谈收获,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说说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小结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杀王子的品质。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搜集安徒生童话书籍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那些痛苦?

  2.最后她 成功了吗?

  3.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小人鱼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安徒生的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海的女儿 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语海畅游----诵读成语,读准字音;把字写好。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4)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5)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成语,读准实际效果;把安写好,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通过背诵时间的格言,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些格言,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通过本次的阅读,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成为信息时代天才的原因,并学习他从小树立坚定交心的好品质。

  (4)通过“有趣的发现”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语文百花园的各项训练,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树立坚定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2.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海畅游”。

  2.完成读读背背----掌握“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教学准备:投影仪、格言集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投影:课本中的成语。

  2、认真读读这些成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的成语是关于风景和天气的,第二行的成语是关于做事情要遵循的规律。)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个成语的意思。

  4、指名进行成语的朗读,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5、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了平、翘舌、,是否读出了前后鼻音。

  6、小组讲座各个成语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这些成语只需要学生大致讲出它们的意思,教师不必强加)

  7、出示: 临 坚 紧 帅 师 归

  (1)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组词。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反馈: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4)教师强调这两行字的注意点。

  (5)学习做局面组词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

  1、出示文中珍惜时间的格言。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这些珍惜时间的格言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6、全班互相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热情,并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大器之材”进行讲解都可以)

  2、作者在这篇短文里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A:写的是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当管理员。

  学生B:写了我教给那个小孩图书分类法。

  学生C:写了这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小男孩。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提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第二段:写了我教给那个小男孩图书分类法。

  第三段:写了小男孩工作的效率很高。

  第四段:写了小男孩成为正式的图书籁,但是他要搬家了。

  第五段:写了小男孩为了担责任图书管理员,他又转学回来了。

  第六段:写了这个有坚定决心的小男孩最后成了住处时代的天才。

  4、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

  5、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来。

  6、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比尔.盖茨)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我们从小要树立坚定的决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这样才会成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读完《大器之材》后里想说的话。

  2、背诵珍惜时间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2.笔下生辉----我的发现。

  教学《大自然的奥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珍惜时间的格言。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3、请你展示你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二、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1、教师读题目的要求。

  2、学生说说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照片、图片、资料等,并先在本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自己发现的时候,要把臬发现和发现了什么说清楚。

  (2)别人说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补充。

  (3)大家评一评,看哪些同学发现趣,而且说得清楚明白。

  三、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1、指名读题,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把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情,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2)仔细观察你感兴趣的情景。

  (3)注意把发现了什么、怎样有趣和自己发现时想到了什么写清楚。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

  5、播放《大自然的奥妙》的课件。

  6、你今天看了课件,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总结

  大家刚才进行了讨论交流,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家一定会更加爱护大自然,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地球上每一种动物、植物,让我们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的新发现。

  2、将自己写的新发现展示给同学看。

  3、写一写你要为生态环境做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