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4-04-02 08:51:5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近年来,我园始终以民间游戏作为园本特色活动,跳皮筋是好玩的民间游戏之一。喜欢蹦蹦跳跳正符合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间经常能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教室里跳《一支铅笔》,游戏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基于以上特点,我设计了本次健康活动《皮筋蹦哒哒》,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加强他们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2. 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提高幼儿的腿部力量。

  3. 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学会《一支铅笔》。

  2. 材料准备:长短不一的皮筋若干;热身音乐。

  活动过程:

  一、 律动导入,师幼共同做热身运动。

  师:瞧!今天老师和小朋友要玩跳皮筋的游戏。现在我们用皮筋来做个热身操。皮筋是有弹性的,所以在热身的时候和伙伴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放音乐,做热身操)

  二、 通过游戏,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1.引导幼儿复习以前跳过的游戏《一支铅笔》。

  2.师:今天老师要教你们新的跳皮筋的'方法,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跳出跳进》。

  3.幼儿围成圆圈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皮筋的玩法。

  4.请个别幼儿交流刚才老师是怎样跳的?(如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可请他上来尝试)

  5.依照幼儿的回答,教师做一简单小结,交代游戏规则。

  三、小组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分成四组,抽取一个能干的小组长带头游戏。教师在旁边适时指导,争取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对会玩的幼儿加以鼓励并进行总结梳理。

  3.师:孩子们,今天的皮筋游戏好玩吗?我们再来玩一玩、跳一跳吧!

  四、放松运动,整队回教室。

  师幼共同随音乐做放松运动,按秩序回教室。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晴朗的天气里,和孩子们一起坐(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湛蓝湛蓝的天空中白云飘飘忽忽,变幻无穷,孩子们喜欢极了,他们常常交流着“这朵白云变成了……”“那朵白云变成了……”有的还模仿白云变化的样子飞来飞去。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绘本《两朵白云》,借以引导孩子们了解绘本中两朵白云变化的情况,理解其中的关系,并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体验变化的快乐,感知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从而深深爱上文学作品。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我变成××”“我变成××在做××”的句式表达白云的变化,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游戏“白云变变变”,积极体验、感知两朵白云的变化规律——“关系变”,从中感受朋友间的关系。

  3.完整欣赏绘本,感受散文丰富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产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观察白云,了解白云变幻无穷的特性。

  2.材料准备:《两朵自云》flash课件、展板、白云记录表每两人一份。

  3.场地创设:活动室内布置与绘本内容相关的场景。

  活动过程

  玩一玩

  自然状态下,师幼共同以白云的身份“飞”进活动室。玩一玩“变变变”的游戏。

  1.教师边飞边作风吹状,幼儿随着风吹而变化,师:“风吹来了,白云变变变,你变成什么了?”

  幼儿表述。师对幼儿的变化与表述进行回应,对孩子们创造性的表演表示鼓励。

  2.师幼再次飞呀飞,风一吹,云变了,师:“你变成什么了?在做什么?”(提高语言表达要求)

  先请表达能力稍强的'孩子回答,以便对后面的孩子起示范作用。

  3.白云飞累了,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吧。

  听一听

  教师以白云的身份,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巧妙地引入《两朵白云》的故事。

  师:“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白,我的好朋友叫茫茫,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变变变的游戏,想知道我们变了些什么吗?”

  教师用flash课件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讲到白云变化的时候教师适当停顿,让幼儿猜测白白和茫茫会变成什么,幼儿边思考边听故事。通过倾听感受散文丰富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产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改编后的故事内容见附件)

  想一想

  教师以白白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回忆、梳理故事内容。

  师:“我和茫茫玩得真开心啊,咦?我们刚才都变了些什么呢?我都不记得了。”

  分三个层次进行梳理:

  1.“我变成了什么?”(根据孩子的回答梳理先后顺序)

  2.“我的好朋友茫茫变成了什么?”

  3.“我变××,茫茫变××”(梳理变化规律,从中感受关系)

  变一变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变变变的游戏,重点进行关系变。

  师:“我的好朋友茫茫飞走了,没有人和我玩了,可我还想玩,怎么办呢?”(引发小朋友想玩的欲望)

  师生一起玩“变变变”,分三个层次:

  1.教师为中心变,幼儿应对变。

  师:“白云飞呀飞,风吹来了,变变变,我变成了一朵花,你变成什么陪我呢?”幼儿想出各种与花有关的东西应对,如我变成小草,长在你旁边陪你玩;我变成蜜蜂,采花蜜;我变成蝴蝶,围着你飞呀飞;我变成水,给你喝,让你快快长大;我变成肥料,给你施肥,让你越长越壮……

  2.幼儿为中心变,其他幼儿应对变。

  师:“白云飞呀飞,风吹来了,变变变,他变成了一座桥,你变成什么陪他玩呢?”幼儿可以想出很多与桥相关的东西,如我变成汽车在桥上开,我变成摩托车在桥上开,我变成自行车,我变成船在河里陪着桥,我变成小鱼在河里游,我变成乌龟在河边爬……

  3.幼儿两两结对变。

  师:“我和茫茫是好朋友,我们两人一起变真有意思,你有好朋友吗?你愿意和好朋友一起变吗?”

  小朋友两两结对变。

  师:“你们变得真多呀,就像我和茫茫一样,我想把你们变的东西记下来,好吗?”幼儿两人共拿一张记录表,一边变一边请老师帮忙将变的内容记下来。

  说一说

  孩子们将记录表全部展示到展板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表,并用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将这些变化串成一首长长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诗,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师:“呀,自云们变了这么多,都可以串成一首长长的诗了。”

  天真大,天真蓝,蓝蓝的天空一朵云都没有。白白来了,茫茫来了,我来了,你也来了,我们一起变变变。我变成××,你变成××,我变成××,你变成××……天黑了,白白回家了,茫茫回家了,我回家了,你也回家了。蓝蓝的天空一朵云也没有了,没有云的天空真安静,安静的蓝天真美。

  活动延伸

  1.在游戏区域投放一些有关联的物体图片,丰富幼儿的经验,启发他们编出其他有关联的诗句,如:你变成一张纸,我变成一支水彩笔;你变成小雨滴,我变成一把小花伞等。

  2.美工区提供画纸,供幼儿玩“变变变”游戏之后将自己变化的的东西画下来。

  活动评析

  本节活动采取积极体验式教学方法,努力将教师、文本、孩子融合在一起,让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杂念,沉下心来,静静地体会、感受,享受课堂中那种恬静、美好的气息。也许这样的课堂没有太多波澜,看上去不是那么热热闹闹,但却是纯净、自然、流动的,也是顺畅的。附:散文故事(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天真大,

  天真蓝,

  蓝蓝的天大极了!

  蓝蓝的天真安静,

  安静的蓝天真美!

  天边有一个小白点,

  小白点儿会飞,

  向这边飞,越飞越近,越近越大。

  那就是我——白白。

  天边又有一个小白点儿,

  那是我的好朋友茫茫,

  “茫茫,快来!快来跟我一起玩!”

  我说:“我们来玩变变变。我先变,你再变。”

  我变变变,变成了一辆小汽车。

  茫茫说:“看我的,我也变了。变变变——”(教师双手张开做老虎状,并稍稍停顿,待幼儿思考、猜想、表达)

  茫茫变成了一只小老虎。

  我说:“不行不行,我要重新变,变成一个甜甜的、圆圆的水果。”

  我变变变,变成了——(故意停顿,让幼儿猜一猜)

  我变成了一个大苹果。

  茫茫说:“我现在要变成——(教师伸出手,暗示幼儿,请他们猜一猜茫茫会变什么)一只大手。大手拿你的这个大苹果。”

  茫茫一只大手,要来拿大苹果。

  我说:“不行,不行,我不让你拿,我要变成一只美丽的——”(请幼儿猜测之后,教师讲“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茫茫说:“蝴蝶真美丽,我也要变一样东西和你一起玩。”(讲述稍慢,并强调,让幼儿感知变化的关系)

  茫茫变成了一只白鸽子。

  我们俩一起飞呀飞,真开心。

  这时候,风大了,我站不稳,连忙变变变,变成了一座山,稳稳地站着。

  茫茫说:“你变成一座山,那我就变成一列火车,钻山洞。”

  茫茫变成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风更大了,我站不稳了,重新变变变——

  我变成了一座桥,稳稳地站着。

  茫茫说:“你变成桥,我就变成一只帆船,陪着你!”

  风越吹越大,把茫茫吹走了,我追呀追,没有追上。

  茫茫走了,

  天上一朵云也没有了。

  没有白云的天空真安静,

  安静的蓝天真美!

  编辑:cicy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鱼儿的不同神态、表情,让幼儿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学会用"污染、清清的河水、愁眉苦脸"等词语描述图意。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观察力。

  4、教育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磁带、图书。

  2、课前参观附近河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师生学做鱼在水中游的动作。

  2、师:老师这里有一部小电影,我们来看看电影里的鱼儿生活得怎么样。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图片一)提问:

  (1)这两幅图上河水的颜色和鱼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2)幼儿讨论并回答。(丰富词:污染、清清的河水、愁眉苦脸)

  2、教师小结:

  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泳,玩得真高兴。一条河的河水又脏又臭,河水被污染了,鱼儿愁眉苦脸,它们难受极了。

  3、为什么这条河的水这么脏?(出示幻灯片:是人们倒脏水、扔垃圾造成的。)

  4、鱼儿活动在这么脏的水里,它们该怎么办?(出示幻灯片二)

  5、鱼儿搬走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再搬回来吗?

  6、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河水慢慢地干净起来,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鱼妈妈吧!(鱼妈妈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搬回来了。出示幻灯片三)

  7、鱼妈妈一共搬了几次家?请小朋友把鱼妈妈搬家的经过讲出来。

  (1)个别幼儿完整讲述,为图片取名。

  (2)教师规范地讲述一遍内容。

  8、刚才老师讲了一遍内容,老师是怎样讲的,请小朋友注意。

  9、每个幼儿一本图书,分别简述一遍。

  三、结束部分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要从小懂得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讲卫生)

  2、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水会被污染,空气也会被污染,噪音也是一种污染,我们以后再学更多的东西。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七个阿姨来摘果》这首儿歌在内容上一句紧扣一句,句句有“七”,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在形式上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再加上肢体语言的提示,以及诱人的游戏,就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获得愉快的生活体验,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语言活动。

  【教案目的】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记忆力。

  2、学习词:摘、提;注意发音:柿、石、李、栗;复习数字和序数1—7。

  3、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愉快的生活体验。

  【教案准备】

  1、贴绒教具:七个阿姨,七只篮子,七种果子(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2、数字卡1—7,实物小树七棵;若干果子图样;篮子若干。

  3、录音机,磁带。

  【教案流程】

  (一)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并认识各种果子。(名称、形状、颜色)

  (二)出示教具,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阿姨,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位?

  a)幼儿点数后提问:一共有几位?并要求将她们从左到右排队贴上相应的数字卡顺数。

  b)倒数。

  2、她们要去干什么?出示小树,动作提示摘果子,小结:七个阿姨来摘果(学习词:摘)

  3、出示果子请个别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将果子摘下送到相应数字指示的阿姨。

  4、阿姨摘的果子装在哪儿?出示篮子,学习词:提。小结:七只篮子手中提。

  5、数数篮中有几种果子?小结:七个果子摆七样,这些都是什么果子呢?

  (三)教师示范朗诵。

  小朋友,现在老师教你们学一首儿歌,名字叫《七个阿姨来摘果》,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四)教幼儿朗诵。

  1、利用教具提示,用整首跟读法教幼儿学习一遍。

  2、利用手势动作教幼儿念两遍。

  3、教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

  4、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表演儿歌。

  (五)音乐游戏:摘果子。

  请幼儿提小篮子去果园摘果子,并告诉大家摘到的是哪种果子。

  附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只篮子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活动反思】

  瑞吉欧教育思想中指出:环境能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到最佳境界。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以参观周围环境的形式进入,让幼儿自然地对墙壁上悬挂的'各种果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去认识它们;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儿歌的模式,变我教幼儿为我导幼儿,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主动学习,让幼儿在积极、好奇、善于观察的过程中实现了通过观察来学说短句,使幼儿在活动中站在主体的地位。最后以游戏的形式来巩固认知活动。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讲述各种摆脱年的方法。

  2、了解各种过年的习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认识年

  1、你们知道年吗?年到底是什么呢?(怪物、传说)

  2、(出示图一)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瞧!这就是年,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四眼怪物非常可怕)

  3、年头长触角……它的样子十分的可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就悄悄地从山上冲下来,把那群孤独的人们通通吃掉!

  二、观察图片,了解摆脱年兽的方法

  1、你们愿意就这么被年吃掉吗?(不愿意)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赶走年呢?(幼儿自由讲述)

  2、那我们看看传说中人们是怎么摆脱年的呢。(出示图片)

  3、你看懂了了吗?你看懂了哪一幅图?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⑴放鞭炮:为什么年听到鞭炮声会吓得躲起来呢?(原来热闹的声音让“年”感到害怕)

  那过新年时还有什么声音也很热闹,也能把年赶走呢?

  ⑵红灯笼:为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能把年吓跑?(原来,喜庆的红色让“年”感到害怕)

  新年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也会让年感到害怕呢?

  ⑶年夜饭:为什么过年时要做一桌美味佳肴呢?这些美味是给谁准备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什么感觉?(热闹、温馨)而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他害怕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在一起。

  ⑷穿红衣跳舞:一群人穿红衣跳舞,特别热闹,年可是很怕热闹的呢!

  ⑸年画:小朋友手里拿了什么?(其实,它是一幅画,里面隐含着吉祥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年画)为什么要贴年画呢?(喜庆,热闹才能赶走年)除了年画之外,过年时我们还要贴什么?

  ⑹拜年:拜年时要说什么?(各种吉祥话)当你听到吉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甜甜蜜蜜的)那还会害怕年吗?(不会)当然,年是最害怕看到开心的人了!

  4、完整讲述:故事中介绍了这么多赶走年的喜庆办法,谁能够把这些方法完整的说一说呢?

  5、小结:原来年害怕响声、害怕鲜艳的红色,害怕团团圆圆,害怕一切热闹、开心的东西。

  三、经验提升:丰富各地过年的习俗

  ⒈过度:所以我们现在也会用放鞭炮等热热闹闹的方法赶走年,那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吗?

  ⒉观察课件,边看边讲,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其实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方法。看!

  ⑴团圆饭:团团圆圆

  ⑵到各家各户拜年:互相祝福

  ⑶舞龙灯:欢腾喜庆

  ⑷舞狮:同上

  ⑸踩高跷:节节高升,步步高

  ⑹包饺子做馄饨:一起庆祝大家长大一岁了!

  ⑺做年糕:节节高升

  小结:

  原来,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但一样的都是大家都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度过年的,这样,年就会害怕出来吃人了。

  小百科: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学习制作种子粘画。

  对种子粘贴画这种作画方式感兴趣。

  在做做玩玩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范画两张、每组一筐种子、每组一碗白胶、幼儿人手一张铅画纸和铅笔。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几种常见的种子,(已经对种子有初步的了解)让幼儿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前几天我们认识了几种种子宝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们。(红豆、绿豆、豌豆、黄豆、蚕豆……)

  师:对,如果我们把这些种子宝宝养在水里或者埋在泥土里,它们不仅可以发芽,长成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我们还可以让它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把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魔术呢?

  2、师出示两张范画。

  你们看,老师用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魔术?(老师讲解自己为什么用这种种子来装饰)

  (二)教师示范作画步骤

  先用记号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轮廓里粘上胶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均匀地粘贴上去(沿着画好的线粘贴),装饰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谁来告诉我你想用种子宝宝来变什么魔术呢?(幼儿自由发言)

  (三)幼儿作画。

  教师指导并鼓励幼儿大胆而仔细地粘贴,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

  (四)展示作品(讲评)。

  请幼儿谈谈自己是利用哪几种种子宝宝来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中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12-08

中班教案12-08

中班教案12-08

中班教案12-08

中班教案01-08

中班教案01-08

中班教案12-18

中班教案01-06

中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近年来,我园始终以民间游戏作为园本特色活动,跳皮筋是好玩的民间游戏之一。喜欢蹦蹦跳跳正符合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间经常能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教室里跳《一支铅笔》,游戏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基于以上特点,我设计了本次健康活动《皮筋蹦哒哒》,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加强他们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2. 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提高幼儿的腿部力量。

  3. 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学会《一支铅笔》。

  2. 材料准备:长短不一的皮筋若干;热身音乐。

  活动过程:

  一、 律动导入,师幼共同做热身运动。

  师:瞧!今天老师和小朋友要玩跳皮筋的游戏。现在我们用皮筋来做个热身操。皮筋是有弹性的,所以在热身的时候和伙伴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放音乐,做热身操)

  二、 通过游戏,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1.引导幼儿复习以前跳过的游戏《一支铅笔》。

  2.师:今天老师要教你们新的跳皮筋的'方法,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跳出跳进》。

  3.幼儿围成圆圈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皮筋的玩法。

  4.请个别幼儿交流刚才老师是怎样跳的?(如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可请他上来尝试)

  5.依照幼儿的回答,教师做一简单小结,交代游戏规则。

  三、小组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分成四组,抽取一个能干的小组长带头游戏。教师在旁边适时指导,争取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对会玩的幼儿加以鼓励并进行总结梳理。

  3.师:孩子们,今天的皮筋游戏好玩吗?我们再来玩一玩、跳一跳吧!

  四、放松运动,整队回教室。

  师幼共同随音乐做放松运动,按秩序回教室。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晴朗的天气里,和孩子们一起坐(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湛蓝湛蓝的天空中白云飘飘忽忽,变幻无穷,孩子们喜欢极了,他们常常交流着“这朵白云变成了……”“那朵白云变成了……”有的还模仿白云变化的样子飞来飞去。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绘本《两朵白云》,借以引导孩子们了解绘本中两朵白云变化的情况,理解其中的关系,并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体验变化的快乐,感知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从而深深爱上文学作品。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我变成××”“我变成××在做××”的句式表达白云的变化,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游戏“白云变变变”,积极体验、感知两朵白云的变化规律——“关系变”,从中感受朋友间的关系。

  3.完整欣赏绘本,感受散文丰富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产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观察白云,了解白云变幻无穷的特性。

  2.材料准备:《两朵自云》flash课件、展板、白云记录表每两人一份。

  3.场地创设:活动室内布置与绘本内容相关的场景。

  活动过程

  玩一玩

  自然状态下,师幼共同以白云的身份“飞”进活动室。玩一玩“变变变”的游戏。

  1.教师边飞边作风吹状,幼儿随着风吹而变化,师:“风吹来了,白云变变变,你变成什么了?”

  幼儿表述。师对幼儿的变化与表述进行回应,对孩子们创造性的表演表示鼓励。

  2.师幼再次飞呀飞,风一吹,云变了,师:“你变成什么了?在做什么?”(提高语言表达要求)

  先请表达能力稍强的'孩子回答,以便对后面的孩子起示范作用。

  3.白云飞累了,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吧。

  听一听

  教师以白云的身份,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巧妙地引入《两朵白云》的故事。

  师:“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白,我的好朋友叫茫茫,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变变变的游戏,想知道我们变了些什么吗?”

  教师用flash课件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讲到白云变化的时候教师适当停顿,让幼儿猜测白白和茫茫会变成什么,幼儿边思考边听故事。通过倾听感受散文丰富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产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改编后的故事内容见附件)

  想一想

  教师以白白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回忆、梳理故事内容。

  师:“我和茫茫玩得真开心啊,咦?我们刚才都变了些什么呢?我都不记得了。”

  分三个层次进行梳理:

  1.“我变成了什么?”(根据孩子的回答梳理先后顺序)

  2.“我的好朋友茫茫变成了什么?”

  3.“我变××,茫茫变××”(梳理变化规律,从中感受关系)

  变一变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变变变的游戏,重点进行关系变。

  师:“我的好朋友茫茫飞走了,没有人和我玩了,可我还想玩,怎么办呢?”(引发小朋友想玩的欲望)

  师生一起玩“变变变”,分三个层次:

  1.教师为中心变,幼儿应对变。

  师:“白云飞呀飞,风吹来了,变变变,我变成了一朵花,你变成什么陪我呢?”幼儿想出各种与花有关的东西应对,如我变成小草,长在你旁边陪你玩;我变成蜜蜂,采花蜜;我变成蝴蝶,围着你飞呀飞;我变成水,给你喝,让你快快长大;我变成肥料,给你施肥,让你越长越壮……

  2.幼儿为中心变,其他幼儿应对变。

  师:“白云飞呀飞,风吹来了,变变变,他变成了一座桥,你变成什么陪他玩呢?”幼儿可以想出很多与桥相关的东西,如我变成汽车在桥上开,我变成摩托车在桥上开,我变成自行车,我变成船在河里陪着桥,我变成小鱼在河里游,我变成乌龟在河边爬……

  3.幼儿两两结对变。

  师:“我和茫茫是好朋友,我们两人一起变真有意思,你有好朋友吗?你愿意和好朋友一起变吗?”

  小朋友两两结对变。

  师:“你们变得真多呀,就像我和茫茫一样,我想把你们变的东西记下来,好吗?”幼儿两人共拿一张记录表,一边变一边请老师帮忙将变的内容记下来。

  说一说

  孩子们将记录表全部展示到展板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表,并用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将这些变化串成一首长长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诗,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师:“呀,自云们变了这么多,都可以串成一首长长的诗了。”

  天真大,天真蓝,蓝蓝的天空一朵云都没有。白白来了,茫茫来了,我来了,你也来了,我们一起变变变。我变成××,你变成××,我变成××,你变成××……天黑了,白白回家了,茫茫回家了,我回家了,你也回家了。蓝蓝的天空一朵云也没有了,没有云的天空真安静,安静的蓝天真美。

  活动延伸

  1.在游戏区域投放一些有关联的物体图片,丰富幼儿的经验,启发他们编出其他有关联的诗句,如:你变成一张纸,我变成一支水彩笔;你变成小雨滴,我变成一把小花伞等。

  2.美工区提供画纸,供幼儿玩“变变变”游戏之后将自己变化的的东西画下来。

  活动评析

  本节活动采取积极体验式教学方法,努力将教师、文本、孩子融合在一起,让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杂念,沉下心来,静静地体会、感受,享受课堂中那种恬静、美好的气息。也许这样的课堂没有太多波澜,看上去不是那么热热闹闹,但却是纯净、自然、流动的,也是顺畅的。附:散文故事(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天真大,

  天真蓝,

  蓝蓝的天大极了!

  蓝蓝的天真安静,

  安静的蓝天真美!

  天边有一个小白点,

  小白点儿会飞,

  向这边飞,越飞越近,越近越大。

  那就是我——白白。

  天边又有一个小白点儿,

  那是我的好朋友茫茫,

  “茫茫,快来!快来跟我一起玩!”

  我说:“我们来玩变变变。我先变,你再变。”

  我变变变,变成了一辆小汽车。

  茫茫说:“看我的,我也变了。变变变——”(教师双手张开做老虎状,并稍稍停顿,待幼儿思考、猜想、表达)

  茫茫变成了一只小老虎。

  我说:“不行不行,我要重新变,变成一个甜甜的、圆圆的水果。”

  我变变变,变成了——(故意停顿,让幼儿猜一猜)

  我变成了一个大苹果。

  茫茫说:“我现在要变成——(教师伸出手,暗示幼儿,请他们猜一猜茫茫会变什么)一只大手。大手拿你的这个大苹果。”

  茫茫一只大手,要来拿大苹果。

  我说:“不行,不行,我不让你拿,我要变成一只美丽的——”(请幼儿猜测之后,教师讲“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茫茫说:“蝴蝶真美丽,我也要变一样东西和你一起玩。”(讲述稍慢,并强调,让幼儿感知变化的关系)

  茫茫变成了一只白鸽子。

  我们俩一起飞呀飞,真开心。

  这时候,风大了,我站不稳,连忙变变变,变成了一座山,稳稳地站着。

  茫茫说:“你变成一座山,那我就变成一列火车,钻山洞。”

  茫茫变成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风更大了,我站不稳了,重新变变变——

  我变成了一座桥,稳稳地站着。

  茫茫说:“你变成桥,我就变成一只帆船,陪着你!”

  风越吹越大,把茫茫吹走了,我追呀追,没有追上。

  茫茫走了,

  天上一朵云也没有了。

  没有白云的天空真安静,

  安静的蓝天真美!

  编辑:cicy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鱼儿的不同神态、表情,让幼儿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学会用"污染、清清的河水、愁眉苦脸"等词语描述图意。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观察力。

  4、教育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磁带、图书。

  2、课前参观附近河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师生学做鱼在水中游的动作。

  2、师:老师这里有一部小电影,我们来看看电影里的鱼儿生活得怎么样。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图片一)提问:

  (1)这两幅图上河水的颜色和鱼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2)幼儿讨论并回答。(丰富词:污染、清清的河水、愁眉苦脸)

  2、教师小结:

  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泳,玩得真高兴。一条河的河水又脏又臭,河水被污染了,鱼儿愁眉苦脸,它们难受极了。

  3、为什么这条河的水这么脏?(出示幻灯片:是人们倒脏水、扔垃圾造成的。)

  4、鱼儿活动在这么脏的水里,它们该怎么办?(出示幻灯片二)

  5、鱼儿搬走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再搬回来吗?

  6、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河水慢慢地干净起来,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鱼妈妈吧!(鱼妈妈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搬回来了。出示幻灯片三)

  7、鱼妈妈一共搬了几次家?请小朋友把鱼妈妈搬家的经过讲出来。

  (1)个别幼儿完整讲述,为图片取名。

  (2)教师规范地讲述一遍内容。

  8、刚才老师讲了一遍内容,老师是怎样讲的,请小朋友注意。

  9、每个幼儿一本图书,分别简述一遍。

  三、结束部分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要从小懂得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讲卫生)

  2、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水会被污染,空气也会被污染,噪音也是一种污染,我们以后再学更多的东西。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七个阿姨来摘果》这首儿歌在内容上一句紧扣一句,句句有“七”,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在形式上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再加上肢体语言的提示,以及诱人的游戏,就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获得愉快的生活体验,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语言活动。

  【教案目的】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记忆力。

  2、学习词:摘、提;注意发音:柿、石、李、栗;复习数字和序数1—7。

  3、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愉快的生活体验。

  【教案准备】

  1、贴绒教具:七个阿姨,七只篮子,七种果子(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2、数字卡1—7,实物小树七棵;若干果子图样;篮子若干。

  3、录音机,磁带。

  【教案流程】

  (一)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并认识各种果子。(名称、形状、颜色)

  (二)出示教具,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阿姨,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位?

  a)幼儿点数后提问:一共有几位?并要求将她们从左到右排队贴上相应的数字卡顺数。

  b)倒数。

  2、她们要去干什么?出示小树,动作提示摘果子,小结:七个阿姨来摘果(学习词:摘)

  3、出示果子请个别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将果子摘下送到相应数字指示的阿姨。

  4、阿姨摘的果子装在哪儿?出示篮子,学习词:提。小结:七只篮子手中提。

  5、数数篮中有几种果子?小结:七个果子摆七样,这些都是什么果子呢?

  (三)教师示范朗诵。

  小朋友,现在老师教你们学一首儿歌,名字叫《七个阿姨来摘果》,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四)教幼儿朗诵。

  1、利用教具提示,用整首跟读法教幼儿学习一遍。

  2、利用手势动作教幼儿念两遍。

  3、教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

  4、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表演儿歌。

  (五)音乐游戏:摘果子。

  请幼儿提小篮子去果园摘果子,并告诉大家摘到的是哪种果子。

  附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只篮子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活动反思】

  瑞吉欧教育思想中指出:环境能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到最佳境界。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以参观周围环境的形式进入,让幼儿自然地对墙壁上悬挂的'各种果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去认识它们;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儿歌的模式,变我教幼儿为我导幼儿,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主动学习,让幼儿在积极、好奇、善于观察的过程中实现了通过观察来学说短句,使幼儿在活动中站在主体的地位。最后以游戏的形式来巩固认知活动。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讲述各种摆脱年的方法。

  2、了解各种过年的习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认识年

  1、你们知道年吗?年到底是什么呢?(怪物、传说)

  2、(出示图一)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瞧!这就是年,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四眼怪物非常可怕)

  3、年头长触角……它的样子十分的可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就悄悄地从山上冲下来,把那群孤独的人们通通吃掉!

  二、观察图片,了解摆脱年兽的方法

  1、你们愿意就这么被年吃掉吗?(不愿意)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赶走年呢?(幼儿自由讲述)

  2、那我们看看传说中人们是怎么摆脱年的呢。(出示图片)

  3、你看懂了了吗?你看懂了哪一幅图?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⑴放鞭炮:为什么年听到鞭炮声会吓得躲起来呢?(原来热闹的声音让“年”感到害怕)

  那过新年时还有什么声音也很热闹,也能把年赶走呢?

  ⑵红灯笼:为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能把年吓跑?(原来,喜庆的红色让“年”感到害怕)

  新年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也会让年感到害怕呢?

  ⑶年夜饭:为什么过年时要做一桌美味佳肴呢?这些美味是给谁准备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什么感觉?(热闹、温馨)而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他害怕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在一起。

  ⑷穿红衣跳舞:一群人穿红衣跳舞,特别热闹,年可是很怕热闹的呢!

  ⑸年画:小朋友手里拿了什么?(其实,它是一幅画,里面隐含着吉祥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年画)为什么要贴年画呢?(喜庆,热闹才能赶走年)除了年画之外,过年时我们还要贴什么?

  ⑹拜年:拜年时要说什么?(各种吉祥话)当你听到吉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甜甜蜜蜜的)那还会害怕年吗?(不会)当然,年是最害怕看到开心的人了!

  4、完整讲述:故事中介绍了这么多赶走年的喜庆办法,谁能够把这些方法完整的说一说呢?

  5、小结:原来年害怕响声、害怕鲜艳的红色,害怕团团圆圆,害怕一切热闹、开心的东西。

  三、经验提升:丰富各地过年的习俗

  ⒈过度:所以我们现在也会用放鞭炮等热热闹闹的方法赶走年,那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吗?

  ⒉观察课件,边看边讲,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其实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方法。看!

  ⑴团圆饭:团团圆圆

  ⑵到各家各户拜年:互相祝福

  ⑶舞龙灯:欢腾喜庆

  ⑷舞狮:同上

  ⑸踩高跷:节节高升,步步高

  ⑹包饺子做馄饨:一起庆祝大家长大一岁了!

  ⑺做年糕:节节高升

  小结:

  原来,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但一样的都是大家都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度过年的,这样,年就会害怕出来吃人了。

  小百科: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学习制作种子粘画。

  对种子粘贴画这种作画方式感兴趣。

  在做做玩玩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范画两张、每组一筐种子、每组一碗白胶、幼儿人手一张铅画纸和铅笔。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几种常见的种子,(已经对种子有初步的了解)让幼儿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前几天我们认识了几种种子宝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们。(红豆、绿豆、豌豆、黄豆、蚕豆……)

  师:对,如果我们把这些种子宝宝养在水里或者埋在泥土里,它们不仅可以发芽,长成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我们还可以让它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把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魔术呢?

  2、师出示两张范画。

  你们看,老师用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魔术?(老师讲解自己为什么用这种种子来装饰)

  (二)教师示范作画步骤

  先用记号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轮廓里粘上胶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均匀地粘贴上去(沿着画好的线粘贴),装饰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谁来告诉我你想用种子宝宝来变什么魔术呢?(幼儿自由发言)

  (三)幼儿作画。

  教师指导并鼓励幼儿大胆而仔细地粘贴,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

  (四)展示作品(讲评)。

  请幼儿谈谈自己是利用哪几种种子宝宝来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