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4 12:08: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秋天》

  教材解读: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7节,首尾两节呼应,总体概括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二至六节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活泼可爱、成熟丰收、多姿多彩的特点。诗歌语言活泼,想象奇特,拟人手法贯穿始终,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谓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秋的赞歌。

  设计理念:

  “用诗的方式教学诗歌”。关于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学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以为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上,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诗趣、情趣和童趣;教学方法则以诵读品味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实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整体的阅读感悟中适度拓展和表达运用,在扎实有效的“学语习文”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重的受益。

  学习目标:

  1.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自然积累和背诵课文。

  2.在课文语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凭借文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成熟丰收的美好图景,体会诗人洋溢在诗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读准、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初步感受诗人对秋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学习第一节,体会出秋天太阳和空气的宜人特点。

  流程设计:

  一、诗文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疏通词语

  三、走进秋天,感受秋景

  四、指导写字,临写入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秋天,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诗歌写法,仿照写法进行语言实践。

  流程设计:

  一、起

  1.秋天是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给大自然中的好朋友都捎去了一封神奇的信。收到了他的信啊,所有的朋友们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瞧,太阳的脸儿变红了——(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的身子变香了——(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上一节课,咱们已经初步读了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继续乘着诗的翅膀,走进秋天,品味秋天,好吗?

  二、承

  1.听,秋天的信使来了(图片声音)!谁啊?诗中是怎样写秋风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谢谢你,读真准确。

  喜欢这秋风吗?你喜欢这秋风的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看。

  谁也来读读。(生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2.多么活泼可爱的秋风啊,难怪大家都喜欢。这秋风简直就是一个 。是啊,这儿作者把秋风当作孩子来写了,这样,秋风一下子就“活”了,它竟然能 ,竟然能 ,它还能 。太神奇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就是诗的力量。我们一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这个“轻轻”读得多好。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夏日的骄阳,夏日的雷暴,涂掉了夏日蝉鸣)

  4.情景朗读:孩子们看哪,田野里,稻浪滚滚,那是(生1读)——小路旁,向日葵在点头微笑,那是(生2读)——走在秋天,香飘万里,那是(齐读)——

  三、展

  1.活泼可爱的秋风,扑面而来,又一路奔去。秋风,都跑过哪儿?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小节,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开始吧!

  2.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来交流。

  这么多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一)预设一:成熟的秋天

  1.(相机出示)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就请你读一读。(师评价)

  谁也来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提炼“成熟”,板书)。

  咱们合作来读读(引读)。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这些景物啊都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配图)。让我们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这成熟的秋天,我们还一定产生了许多美好的联想。拿出我们的练习纸,任选一种写一写,比一比谁最能体现出它们的成熟。(音乐声中写,师巡视。)

  3.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成熟的在心中定格!(齐读)

  4.(换快板节奏读)

  (二)预设二:多彩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你还发现秋风带来了什么?你给大家读读看。

  2.(交流)还真有一点嚷的味,谁也来“嚷嚷”看。

  苹果呀,你真的感觉嫌冷吗?(秋天感到凉快才对啊)你为什么嚷冷呢?你真是想到苹果心里去了啊。

  葡萄你也真的感觉到冷吗?让我们读出这种迫不及待(渴望成熟)的心情。

  4.孩子们,看,我们把他们嚷的内容对调一下行吗?(红、紫对换)为什么不行?是啊,可见诗人用词多么准确!

  5.孩子们,除了苹果、葡萄还有谁在嚷嚷着?他们又要干什么呢?(出示句式练说)

  6.好一个多彩的秋天!谁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咱秋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啊,咱们一起来(齐读)!

  (三)预设三:喜悦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它还带来了什么?

  2.(出示)是这一段话吗?你读读看!我们体会出了你的`喜悦。孩子们也想感受这份喜悦吗?同桌的两个孩子,一个玉米,一个是高梁,比比看,谁更能读出这份喜悦。

  3.哪一桌愿意把你们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给你们一个奖励,请你们推荐一桌也来读读。

  4.情景对话:玉米,你为什么这么乐呀?高梁,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5.让我们喜悦玉米的喜悦,快乐着高粱的快乐,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举着红缨的玉米,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红着脸笑的高粱,好吗?起——!

  (四)感情诵读

  1.感谢秋风带来了秋的消息。成熟的秋天让我们欣喜,多彩的秋天让我们迷恋,喜悦的秋天让我们陶醉。孩子们,把这一道道秋天的风景牢牢地记住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大家先练一练。

  3.谁愿意给我们带来成熟的秋天。多彩。喜悦。(老师配乐)

  四、转

  1.金色的秋风又起了,让我们跟上他的步伐,把目光再次投向田野吧。请自由读第六小节,你还发现了秋天的什么?(交流)

  2.想一想:读了这一节你最想问的是什么?(汗珠,正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勤劳,才有了田野的井井井有条,才有了田野的蓬蓬勃勃。)

  3.(指板书)劳动中的人们成了田野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成熟的秋天、多彩的秋天,喜悦的秋天,还是一个___的秋天。

  4.沐浴着这秋天的阳光,流连于这无边的秋光,真让人不忍离开。让我们捡一片秋叶将整个秋天(珍藏)(板画)。难怪诗人也深情地感叹:(出示:齐读最后一节)

  7.这醉人的笑啊,永远地留在了诗人的心里,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满怀激情,一齐读。

  五、合

  1.就是这样的神奇!大自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秋风涂抹掉夏天所有的脚印,留下一个深深的属于秋的脚印。(录音机动)总有一天,秋天的脚印也会被悄悄地涂掉。但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这一个秋天,我们就会永远满怀期待地守望着下一个更红更娇、更甜更好的秋天。

  2.秋天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封信,咱们拆开瞧瞧:

  (1)画一画:把诗歌中描绘的秋景改画成一幅画。(诗中有画)

  (2)读一读:选读其他写秋的诗文,体会不同的秋天。(不同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本文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学特色】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以情传声,以声带情”,运用声音的艺术,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意境,进入艺术的天地,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悟得了朗读的技巧。】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设质疑活动,捕捉疑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看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亲身地去感受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乐的情景。】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园地教案04-11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秋天》

  教材解读: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7节,首尾两节呼应,总体概括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二至六节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活泼可爱、成熟丰收、多姿多彩的特点。诗歌语言活泼,想象奇特,拟人手法贯穿始终,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谓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秋的赞歌。

  设计理念:

  “用诗的方式教学诗歌”。关于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学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以为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上,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诗趣、情趣和童趣;教学方法则以诵读品味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实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整体的阅读感悟中适度拓展和表达运用,在扎实有效的“学语习文”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重的受益。

  学习目标:

  1.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自然积累和背诵课文。

  2.在课文语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凭借文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成熟丰收的美好图景,体会诗人洋溢在诗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读准、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初步感受诗人对秋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学习第一节,体会出秋天太阳和空气的宜人特点。

  流程设计:

  一、诗文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疏通词语

  三、走进秋天,感受秋景

  四、指导写字,临写入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秋天,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诗歌写法,仿照写法进行语言实践。

  流程设计:

  一、起

  1.秋天是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给大自然中的好朋友都捎去了一封神奇的信。收到了他的信啊,所有的朋友们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瞧,太阳的脸儿变红了——(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的身子变香了——(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上一节课,咱们已经初步读了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继续乘着诗的翅膀,走进秋天,品味秋天,好吗?

  二、承

  1.听,秋天的信使来了(图片声音)!谁啊?诗中是怎样写秋风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谢谢你,读真准确。

  喜欢这秋风吗?你喜欢这秋风的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看。

  谁也来读读。(生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2.多么活泼可爱的秋风啊,难怪大家都喜欢。这秋风简直就是一个 。是啊,这儿作者把秋风当作孩子来写了,这样,秋风一下子就“活”了,它竟然能 ,竟然能 ,它还能 。太神奇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就是诗的力量。我们一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这个“轻轻”读得多好。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夏日的骄阳,夏日的雷暴,涂掉了夏日蝉鸣)

  4.情景朗读:孩子们看哪,田野里,稻浪滚滚,那是(生1读)——小路旁,向日葵在点头微笑,那是(生2读)——走在秋天,香飘万里,那是(齐读)——

  三、展

  1.活泼可爱的秋风,扑面而来,又一路奔去。秋风,都跑过哪儿?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小节,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开始吧!

  2.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来交流。

  这么多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一)预设一:成熟的秋天

  1.(相机出示)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就请你读一读。(师评价)

  谁也来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提炼“成熟”,板书)。

  咱们合作来读读(引读)。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这些景物啊都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配图)。让我们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这成熟的秋天,我们还一定产生了许多美好的联想。拿出我们的练习纸,任选一种写一写,比一比谁最能体现出它们的成熟。(音乐声中写,师巡视。)

  3.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成熟的在心中定格!(齐读)

  4.(换快板节奏读)

  (二)预设二:多彩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你还发现秋风带来了什么?你给大家读读看。

  2.(交流)还真有一点嚷的味,谁也来“嚷嚷”看。

  苹果呀,你真的感觉嫌冷吗?(秋天感到凉快才对啊)你为什么嚷冷呢?你真是想到苹果心里去了啊。

  葡萄你也真的感觉到冷吗?让我们读出这种迫不及待(渴望成熟)的心情。

  4.孩子们,看,我们把他们嚷的内容对调一下行吗?(红、紫对换)为什么不行?是啊,可见诗人用词多么准确!

  5.孩子们,除了苹果、葡萄还有谁在嚷嚷着?他们又要干什么呢?(出示句式练说)

  6.好一个多彩的秋天!谁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咱秋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啊,咱们一起来(齐读)!

  (三)预设三:喜悦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它还带来了什么?

  2.(出示)是这一段话吗?你读读看!我们体会出了你的`喜悦。孩子们也想感受这份喜悦吗?同桌的两个孩子,一个玉米,一个是高梁,比比看,谁更能读出这份喜悦。

  3.哪一桌愿意把你们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给你们一个奖励,请你们推荐一桌也来读读。

  4.情景对话:玉米,你为什么这么乐呀?高梁,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5.让我们喜悦玉米的喜悦,快乐着高粱的快乐,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举着红缨的玉米,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红着脸笑的高粱,好吗?起——!

  (四)感情诵读

  1.感谢秋风带来了秋的消息。成熟的秋天让我们欣喜,多彩的秋天让我们迷恋,喜悦的秋天让我们陶醉。孩子们,把这一道道秋天的风景牢牢地记住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大家先练一练。

  3.谁愿意给我们带来成熟的秋天。多彩。喜悦。(老师配乐)

  四、转

  1.金色的秋风又起了,让我们跟上他的步伐,把目光再次投向田野吧。请自由读第六小节,你还发现了秋天的什么?(交流)

  2.想一想:读了这一节你最想问的是什么?(汗珠,正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勤劳,才有了田野的井井井有条,才有了田野的蓬蓬勃勃。)

  3.(指板书)劳动中的人们成了田野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成熟的秋天、多彩的秋天,喜悦的秋天,还是一个___的秋天。

  4.沐浴着这秋天的阳光,流连于这无边的秋光,真让人不忍离开。让我们捡一片秋叶将整个秋天(珍藏)(板画)。难怪诗人也深情地感叹:(出示:齐读最后一节)

  7.这醉人的笑啊,永远地留在了诗人的心里,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满怀激情,一齐读。

  五、合

  1.就是这样的神奇!大自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秋风涂抹掉夏天所有的脚印,留下一个深深的属于秋的脚印。(录音机动)总有一天,秋天的脚印也会被悄悄地涂掉。但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这一个秋天,我们就会永远满怀期待地守望着下一个更红更娇、更甜更好的秋天。

  2.秋天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封信,咱们拆开瞧瞧:

  (1)画一画:把诗歌中描绘的秋景改画成一幅画。(诗中有画)

  (2)读一读:选读其他写秋的诗文,体会不同的秋天。(不同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本文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学特色】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以情传声,以声带情”,运用声音的艺术,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意境,进入艺术的天地,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悟得了朗读的技巧。】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设质疑活动,捕捉疑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看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亲身地去感受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乐的情景。】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园地教案04-11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