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时间:2024-04-08 07:05: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相关文章: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02-26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03-0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04-03

大班数学应用题教案(精选13篇)06-08

《计算工具的认识》数学教案04-06

大班数学口述应用题教案(通用15篇)12-30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范文01-06

小学计算机教案03-11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教案04-0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相关文章: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02-26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03-0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04-03

大班数学应用题教案(精选13篇)06-08

《计算工具的认识》数学教案04-06

大班数学口述应用题教案(通用15篇)12-30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范文01-06

小学计算机教案03-11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