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用拼音读准“玫、瑰、滩、钳、末、赛、漆”七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写“玫、瑰、钳、末、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能带着问题,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玫、瑰、滩、钳、末、赛、漆”等七个生字。
2、展开想象“假如你站在大海边上,你会想些什么呢?”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海滩)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学习生字“玫、瑰、滩、钳”
4、出示课题:57 大海那边
二、学习课文,自主识字
过渡:课文中的三只小螃蟹认为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习生字、学生读词语。
3、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第一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己练习说,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分小组读3-8小节
三、情景创设,拓展想像
1、媒体出示大海画面,学生想像“我站在大海边上,我想大海那边是_________________。”
2、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3、抽学生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⑶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四处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文本的结构,理解文本的主题。
4.学习文本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的学习,对于议论文的结构,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不够深刻。
3重点难点
1.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3.对演讲稿的口语特色的体会。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文本的结构,理解文本的主题。
4.学习文本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时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教学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投影: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学生合作研讨: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演讲词文体特色。
四、布置作业
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而拿破仑有句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请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oeiu{”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c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cs”,一会儿它们带我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c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字”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4)教师范读“z”。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z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c”的读音。发音的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学习字母“s”的读音。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ss。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电脑博士指导书写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四线三格,我们看看电脑博士是怎样书写“zcs”的?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送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你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了的精神更美。学习这篇课文,应指导同学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插图,在朗读中感悟夏夜的美。
【学习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他、她”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喜欢)
(听录音)
请大家仔细听,听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同学回答)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5课。
(板书课题:夏夜多美)
(生齐读)
看到题目“夏夜多美”你想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你感到课文里边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种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小朋友们学习呢?
师:学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学习新课
一、朗读感悟
1、同学分自然段开火车轮读:
教师检查同学是否已经读正确。
2、反馈读:
教室根据同学的反馈,有针对性的教读有关段落和句子。
3、想象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景美情美。
同学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4、竞赛读:
内容为倒数三个自然段。
同学一个个竞赛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指导同学从是否听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5、考虑读:
同学自由读,边读边考虑:
星星为什么高兴?
6、体会读:
同学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体会夏夜的美。
二、识字写字
教师卡片出示生字:
睁、腰、爬、感、谢:
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字都是形声字,都是两字合一字,这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功能。
猜谜识字,教师卡片出示“根”“非”,边出示生字边说谜面:
根: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
非: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一排边两排,看看没有手。
偏旁归类:
教师出示:
莲、激、趴、急、感:
莲:草字头,是植物。小草绿,荷花红。最美丽,是睡莲。莲叶绿,莲花红。
激:洒水泼水三点水:石落水池激起水,水池水多石头大,激起一片水花花。
趴:足字旁,在左边,一撇一捺右边站,跑要足,跳要足,蹲着趴着都要足。
急、感:心字底,下面站,不慌不急心不乱,学朗读,要动情,读出感情才好听。
师: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个方法举出一些自身认识的字呢?
(同学踊跃发言)
三、练习
小组竞赛读课文,看哪一组同学读的.最有感情,读的好的一组同学奖励他们“星光奖杯”一个。
教师出示生字:
同学抢读,教师给读对的同学发一个“星光奖杯”。
四、总结
现在大家回想一下:
开课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小黑板出示)
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你感到课文里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这种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小朋友们学习呢?
同学一一作答,教师点评,总结本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本课需认识的字,同学轮读。
二、学写生字
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
同学观察字型,结构。
找出自身认为难写的字。
(同学回答)
教师指导书写。
同学独立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同学独自练写。
三、实践活动
我说夏夜美:
1、读读说说,要求:
读,要边读边想,说,要尽量多说,如:
青青的庄稼,青青的草地,绿绿的树叶,绿绿的小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溪。
自由组合说夏夜,按观察对象分组:
星空组,花园组,池塘组,街道组……每祖先组内互相说,再选出代表向全班说,其他组员补充说。
2、评一评:
哪一组描绘的夏夜最美,获得“睡莲奖”。
四、安排作业
收集一些有关气象的谚语,并作好记录。
五、小结
教师动画出示本课图片:
同学看着本课图片试着复述课文内容,重温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经典)10-11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