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4-04-10 07:26:3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3篇[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3篇[热]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生成背景:大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对世界充满好奇感,想了解,想探索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在第六周,我们设计了“小 问号”这一单元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勇气。通过一周的活动,幼儿的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准备了这个知识竞赛,鼓励幼儿不断挑战自己,积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小问号大王(社会) 执教:鼓幼:朱丁艳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快速抢答知识性问题,愿意为别人出题;

  第二层次:积极抢答知识性问题;

  第三层次:能回答一些知识性问题。

  2.喜欢参加知识类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队的标志),笑脸花(得分标志),幸运排行榜;

  2.电脑题库(动物类);

  3.每队铃鼓一个;

  4.每队已讨论好各自的夺冠口号,如黄队黄队,一定胜利。

  活动过程:

  一、各参赛队入场,渲染气氛

  1.主持人(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每个问题可以集体讨论,由一人代表大家回答;问题分三种,分别为必答题、抢答题、发难题,必答题由教师指定队员回答,抢答题由各队敲击乐器最快者回答,发难题由各队向其它两对各出3--5题;回答正确得一朵笑脸花,回答错误不得花。

  2.各队讨论并呼己的口号,鼓舞士气。

  二、“小问号大王”竞赛

  1. 必答题部分。

  主持人依次给各队指定人员出题,指定人员在同集体其他成员商量后回答。如幼儿回答正确,教师给予其所在队贴一朵笑脸花,如不正确,本队幼儿可以有一次补充机会;

  2. 抢答题部分。

  主持人出题,幼儿打击各自的乐器,最先摇打的幼儿进行回答。(注意:主持人灵机操作,给每个队机会)

  3.幼儿代表出任意题,幼儿抢答。

  每队轮流请一位幼儿出题,其他队幼儿抢答。

  三、统计成绩

  根据每队笑脸花的数量,颁发奖品。

  附:竞赛问题:

  (陆地)

  1、狗为什么爱伸舌头?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为什么蛇没有脚却能走?

  4、恐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5、牛不吃草为何还嚼个不停?

  (飞禽)

  1、猫头鹰在夜里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2、鸟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3、啄木鸟为什么要啄木?

  4、为什么孔雀要开屏?

  5、为什么鹦鹉会说话?

  (海洋)

  1、为什么螃蟹横着爬?

  2、鲨鱼会吃人吗?

  3、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4、为什么鲸鱼会喷水?

  5、为什么河马总在水里?

  (昆虫)

  1、昆虫有多少种?2、毛虫怎样变成蝴蝶?3、昆虫是怎样呼吸的?4、蜘蛛是怎样结的?5、萤火虫为什么发光?

  问题与反思:这次的知识竞赛孩子们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孩子们积极抢答问题,有人回答不对的还积极举手抢答。发难题部分,发难的幼儿准备也很充分,不仅知道问题还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三个环节中,抢答部分最精彩!每个幼儿的高度紧张,一出完题就有人摇铃鼓,气氛非常热烈。在活动中还体现了集体合作、集体荣誉感,问题出来后每队队员都集体讨论,寻求正确答案。不足是:活动时间有点长,应该紧凑一点,体现竞赛活动紧张、激烈。抢答题部分,幼儿用摇铃鼓示意有点不妥,建议改用小旗,减少干扰和分散幼儿注意力。电脑课件的运用还可以更灵活。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2.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10以内数组成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以及分合的有序性,是幼儿园大班开展数组成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大班数组成教学要强调相关经验的获得和积累,同时重视对各种数学关系的理解,重视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切忌把学习数的组成变成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大班10以内数组成教学活动时,可参考如下步骤:

  1.第一阶段:分与合的经验积累建议选择数量"5"作为幼儿开始学习数的组成的内容,因为5大小适中,而且它可以避免幼儿常规的"平分"思维。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大量有关5的分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如"分水果"、"剪贴格纸"、"撒花片"、"分玩具"、"翻片片"、"组成连线"等,使幼儿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分合的意义及基本的操作规则,如什么是分、什么是分两份,以及记录的内容要与分的结果一样等。

  当幼儿积累了相当多的"5的分合"操作经验时,就可引导他们迁移运用5的.分合的经验,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完成2~4的分合学习。由于2~4的分合组数均不如5,且幼儿对于分合活动规则已熟悉,因此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并不困难。

  2.第二阶段:探索发现数的分解规律在幼儿学习5以内数的分合经验基础上,开始学习6的分合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探索数的分解规律。首先要引导幼儿探索将一个数分成两份时,如何能穷尽所有的分法,例如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分合记录单,发现哪一种方法分得既快又不会遗漏,从而引导幼儿体验分合的有序性。

  3.第三阶段:掌握数的分合结构当幼儿已能熟练进行8以内数的分合后,教师要打破幼儿的认知平衡,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组分合的异同点,感知和体验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针对数的组成学习中需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幼儿需要积累的相应经验,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阶段应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每个阶段应提供何种适宜的教学具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关系:

  (l)当幼儿不理解什么是分两份时,教师可采用情景演示法,运用一些实物和幼儿一起进行分合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什么叫分两份,充分体验分和合的过程,体验数的可分性。

  由于幼儿已有平均分的经验,为了避免干扰,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易进行平分的物品,如图书、长毛绒玩具等进行操作。以游戏"分书"、"分皮琼"的形式为例,在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物品及数量的同时,让幼儿思考将5个皮球分成两份的分法,再分别邀请两名幼儿根据各自的办法演示分合过程,并鼓励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分球的分合过程。

  (2)当幼儿在一次操作活动中不能做到取一定数量(总数)的物体分两份时,教师可在分物板上为每个幼儿提供两个人物或动物形象,使"分两份"的要求具体形象;然后,边请幼儿按要求操作尝试,边在绒板上进行演示,强调先要取总数,然后再分,帮助幼儿明确规则,体验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

  (3)在幼儿多次活动后,当教师发现一部分幼儿对分合活动规则仍不很清楚时,教师应在幼儿完成小组活动后,展示几份存在不同问题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观察,通过逐条对照规则检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意见,使分合的规则在此过程中得以明确、强化。

  (4)当幼儿在某个数的分合活动中不能穷尽所有结果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如分玩具、分花片、分水果、分豆子等,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探索,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在幼儿进行多次操作活动后,展示3~4名幼儿的作业,通过强调分合规则,引导幼儿共同观察、讨论,找出遗漏和重复,并分析不同的答案。

  (5)当大部分幼儿已能穷尽数的所有分法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中,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尝试将无序的分合记录调整成有序的分合记录。

  (6)当幼儿对某些活动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原因,适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如将"分玩具"、"分水果"等游戏内容和操作材料更换成"剪方格"、"翻片片"或"按特征分类并记录",促进其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相关的数学经验。

  (7)当多数幼儿在多次分合活动中,既能穷尽所有分法,又能反映不同的分合顺序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时,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以"谁的分合最容易记住"为话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体验分合的有序性,观察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关系。

  (8)当多数幼儿在分合活动中能注意到进行有序的分合时,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符号记录,并表达自己所寻找发现的相像的分合式,同时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互换关系。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促进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

  2. 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3. 增强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4. 体验在集体运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皮球1个、长的红布4条、遥控汽车1辆。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变得快

  教师将红布举过头顶,幼儿站立红布下,完成下列动作:

  . 及时调整步伐跟随红布左右移动方位变化;

  . 及时调整步伐跟随红布上下移动方位变化。

  (二)游戏:球儿滚滚

  幼儿站立于红布两侧拉起红布形成通道,并互相协作完成下列动作:

  . 教师将球快速滚动过红布,提示幼儿将红布拉开并保持平整;

  . 教师将球放置于红布一侧,提示幼儿利用站立姿势的变化,将球滚动到另一侧;

  . 教师进一步提升难度,在红布上开遥控汽车。

  (三)游戏:跨越彩虹

  幼儿站立于红布一侧:若干幼儿拉起红布形成四条横向通道,并互相协作完成下列动作:

  . 在红布上跑动

  . 在红布上爬行

  (四)游戏:舞龙

  幼儿将红布至于头顶,并用手臂拉开,形成长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 直线走

  . 曲线走

  . 变速走

  . 转向走或跑

  (五)放松游戏:同心协力

  . 幼儿排成一列横队,手持红布按节奏前进

《大班教案3篇[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经典】大班教案08-16

大班教案[经典]08-13

大班教案【精选】09-01

(经典)大班教案08-05

大班教案[精选]09-27

(经典)大班教案07-31

(精选)大班教案07-30

[精选]大班教案07-30

【精选】大班教案07-22

大班教案3篇[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3篇[热]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生成背景:大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对世界充满好奇感,想了解,想探索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在第六周,我们设计了“小 问号”这一单元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勇气。通过一周的活动,幼儿的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准备了这个知识竞赛,鼓励幼儿不断挑战自己,积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小问号大王(社会) 执教:鼓幼:朱丁艳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快速抢答知识性问题,愿意为别人出题;

  第二层次:积极抢答知识性问题;

  第三层次:能回答一些知识性问题。

  2.喜欢参加知识类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队的标志),笑脸花(得分标志),幸运排行榜;

  2.电脑题库(动物类);

  3.每队铃鼓一个;

  4.每队已讨论好各自的夺冠口号,如黄队黄队,一定胜利。

  活动过程:

  一、各参赛队入场,渲染气氛

  1.主持人(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每个问题可以集体讨论,由一人代表大家回答;问题分三种,分别为必答题、抢答题、发难题,必答题由教师指定队员回答,抢答题由各队敲击乐器最快者回答,发难题由各队向其它两对各出3--5题;回答正确得一朵笑脸花,回答错误不得花。

  2.各队讨论并呼己的口号,鼓舞士气。

  二、“小问号大王”竞赛

  1. 必答题部分。

  主持人依次给各队指定人员出题,指定人员在同集体其他成员商量后回答。如幼儿回答正确,教师给予其所在队贴一朵笑脸花,如不正确,本队幼儿可以有一次补充机会;

  2. 抢答题部分。

  主持人出题,幼儿打击各自的乐器,最先摇打的幼儿进行回答。(注意:主持人灵机操作,给每个队机会)

  3.幼儿代表出任意题,幼儿抢答。

  每队轮流请一位幼儿出题,其他队幼儿抢答。

  三、统计成绩

  根据每队笑脸花的数量,颁发奖品。

  附:竞赛问题:

  (陆地)

  1、狗为什么爱伸舌头?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为什么蛇没有脚却能走?

  4、恐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5、牛不吃草为何还嚼个不停?

  (飞禽)

  1、猫头鹰在夜里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2、鸟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3、啄木鸟为什么要啄木?

  4、为什么孔雀要开屏?

  5、为什么鹦鹉会说话?

  (海洋)

  1、为什么螃蟹横着爬?

  2、鲨鱼会吃人吗?

  3、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4、为什么鲸鱼会喷水?

  5、为什么河马总在水里?

  (昆虫)

  1、昆虫有多少种?2、毛虫怎样变成蝴蝶?3、昆虫是怎样呼吸的?4、蜘蛛是怎样结的?5、萤火虫为什么发光?

  问题与反思:这次的知识竞赛孩子们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孩子们积极抢答问题,有人回答不对的还积极举手抢答。发难题部分,发难的幼儿准备也很充分,不仅知道问题还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三个环节中,抢答部分最精彩!每个幼儿的高度紧张,一出完题就有人摇铃鼓,气氛非常热烈。在活动中还体现了集体合作、集体荣誉感,问题出来后每队队员都集体讨论,寻求正确答案。不足是:活动时间有点长,应该紧凑一点,体现竞赛活动紧张、激烈。抢答题部分,幼儿用摇铃鼓示意有点不妥,建议改用小旗,减少干扰和分散幼儿注意力。电脑课件的运用还可以更灵活。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2.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10以内数组成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以及分合的有序性,是幼儿园大班开展数组成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大班数组成教学要强调相关经验的获得和积累,同时重视对各种数学关系的理解,重视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切忌把学习数的组成变成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大班10以内数组成教学活动时,可参考如下步骤:

  1.第一阶段:分与合的经验积累建议选择数量"5"作为幼儿开始学习数的组成的内容,因为5大小适中,而且它可以避免幼儿常规的"平分"思维。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大量有关5的分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如"分水果"、"剪贴格纸"、"撒花片"、"分玩具"、"翻片片"、"组成连线"等,使幼儿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分合的意义及基本的操作规则,如什么是分、什么是分两份,以及记录的内容要与分的结果一样等。

  当幼儿积累了相当多的"5的分合"操作经验时,就可引导他们迁移运用5的.分合的经验,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完成2~4的分合学习。由于2~4的分合组数均不如5,且幼儿对于分合活动规则已熟悉,因此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并不困难。

  2.第二阶段:探索发现数的分解规律在幼儿学习5以内数的分合经验基础上,开始学习6的分合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探索数的分解规律。首先要引导幼儿探索将一个数分成两份时,如何能穷尽所有的分法,例如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分合记录单,发现哪一种方法分得既快又不会遗漏,从而引导幼儿体验分合的有序性。

  3.第三阶段:掌握数的分合结构当幼儿已能熟练进行8以内数的分合后,教师要打破幼儿的认知平衡,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组分合的异同点,感知和体验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针对数的组成学习中需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幼儿需要积累的相应经验,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阶段应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每个阶段应提供何种适宜的教学具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关系:

  (l)当幼儿不理解什么是分两份时,教师可采用情景演示法,运用一些实物和幼儿一起进行分合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什么叫分两份,充分体验分和合的过程,体验数的可分性。

  由于幼儿已有平均分的经验,为了避免干扰,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易进行平分的物品,如图书、长毛绒玩具等进行操作。以游戏"分书"、"分皮琼"的形式为例,在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物品及数量的同时,让幼儿思考将5个皮球分成两份的分法,再分别邀请两名幼儿根据各自的办法演示分合过程,并鼓励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分球的分合过程。

  (2)当幼儿在一次操作活动中不能做到取一定数量(总数)的物体分两份时,教师可在分物板上为每个幼儿提供两个人物或动物形象,使"分两份"的要求具体形象;然后,边请幼儿按要求操作尝试,边在绒板上进行演示,强调先要取总数,然后再分,帮助幼儿明确规则,体验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

  (3)在幼儿多次活动后,当教师发现一部分幼儿对分合活动规则仍不很清楚时,教师应在幼儿完成小组活动后,展示几份存在不同问题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观察,通过逐条对照规则检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意见,使分合的规则在此过程中得以明确、强化。

  (4)当幼儿在某个数的分合活动中不能穷尽所有结果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如分玩具、分花片、分水果、分豆子等,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探索,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在幼儿进行多次操作活动后,展示3~4名幼儿的作业,通过强调分合规则,引导幼儿共同观察、讨论,找出遗漏和重复,并分析不同的答案。

  (5)当大部分幼儿已能穷尽数的所有分法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中,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尝试将无序的分合记录调整成有序的分合记录。

  (6)当幼儿对某些活动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原因,适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如将"分玩具"、"分水果"等游戏内容和操作材料更换成"剪方格"、"翻片片"或"按特征分类并记录",促进其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相关的数学经验。

  (7)当多数幼儿在多次分合活动中,既能穷尽所有分法,又能反映不同的分合顺序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时,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以"谁的分合最容易记住"为话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体验分合的有序性,观察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关系。

  (8)当多数幼儿在分合活动中能注意到进行有序的分合时,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符号记录,并表达自己所寻找发现的相像的分合式,同时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互换关系。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促进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

  2. 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3. 增强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4. 体验在集体运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皮球1个、长的红布4条、遥控汽车1辆。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变得快

  教师将红布举过头顶,幼儿站立红布下,完成下列动作:

  . 及时调整步伐跟随红布左右移动方位变化;

  . 及时调整步伐跟随红布上下移动方位变化。

  (二)游戏:球儿滚滚

  幼儿站立于红布两侧拉起红布形成通道,并互相协作完成下列动作:

  . 教师将球快速滚动过红布,提示幼儿将红布拉开并保持平整;

  . 教师将球放置于红布一侧,提示幼儿利用站立姿势的变化,将球滚动到另一侧;

  . 教师进一步提升难度,在红布上开遥控汽车。

  (三)游戏:跨越彩虹

  幼儿站立于红布一侧:若干幼儿拉起红布形成四条横向通道,并互相协作完成下列动作:

  . 在红布上跑动

  . 在红布上爬行

  (四)游戏:舞龙

  幼儿将红布至于头顶,并用手臂拉开,形成长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 直线走

  . 曲线走

  . 变速走

  . 转向走或跑

  (五)放松游戏:同心协力

  . 幼儿排成一列横队,手持红布按节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