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时间:2024-04-12 18:15: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儿垂钓》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1

  一、看图导入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3、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 “钓”

  4、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

  (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读,听,画结合,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稚( )遥( )

  钩( )准(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3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孩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又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孩子,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让读者感到逼真,亲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 为切实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吟一吟”的

  方式贯穿全诗的学习,理解相关字词,想象画面,吟诵感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通过看图、结合偏旁、做做动作、想象画面等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

  二、成功之处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习惯。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

  重要”。在检查预习过程中,我这样问:“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吗?”在学习完后我又问:“现在再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明白的?”用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本诗时,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说,在说说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没有能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也忽视了插图的功效。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次教学本文,我将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文中插图,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彰显学生的个性。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

  【教学时长】

  30分钟

  【教学过程】

  【课件1:20.古诗两首】

  一、赏画入诗——品读诗句

  1.人们常说“吃鱼没有捕鱼乐”,古往今来,无论老少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瞧,【点击课件2:《小儿垂钓》的画面】这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认识的正在认真学习钓鱼的小男孩。这幅生动的画面曾经打动了哪位诗人?(唐朝诗人——胡令能)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板书课题:小儿垂钓)齐读课题。

  2.【点击课件3:诗歌一二句】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眼中小男孩的模样读出来?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1)老师听出来了,这是一个可爱机灵的小孩子。

  师评:(2)是呀,多么聪明的小孩子!

  师评:(3)这小孩多有趣呀!

  师评:(4)你把小孩读得很小很小,充满稚气呢!

  3.小结: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可爱的模样。这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啊。(板书:天真活泼)

  4.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观察一下他的神态,能用你知道的成语概括一下吗?(学生看图感受,用成语概括)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一丝不苟(师评: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可真不少!)

  师:瞧他那股认真劲,真是——专心致志啊!(板书:专心致志)

  二、字理品诗——激发兴趣

  1.过渡:是啊,小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眼见一条大鱼游了过来,鱼儿要上钩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

  (1)学生交流作答(请你说说看,你说、)

  (2)偏偏这时来了一个问路人,这就是诗歌后面两句的内容。【点击课件4:诗歌第三四】学生齐读

  (3)有人问路,为什么小孩只做动作?(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4)哦,所以他只得不应人了!有人问路都来不及不回答了,小孩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2.字理识字——遥

  (1)师生合作表演:你们是认真垂钓的小儿,我是问路人。我该站在哪里呢?诗句里哪个字提醒了我们?

  生:遥

  (2)【点击课件5:遥】师:找得真准!我们一起来看看“遥”的字理,理解它的意思:这儿有一张“遥”的古代象形图片,以及各时代它的演变过程,这是篆书“遥”的写法,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在组合”的原则,“遥”是形声字,把它分解成形旁“辶”表意,篆书“辵”上部象路,下部象脚(止表示脚)表示路远;“ ”表声,它是瓦器的通称,那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本意是远。

  (3)同学们,明白了“遥”的意思,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你们——远远的。

  (4)中国的汉字非常神奇,我们给它换个偏旁就能识记好多字。你能给“遥”换个偏旁变成另外一个字吗?(指名作答)

  生:摇瑤窑谣徭

  (5)同学们认识的可真不少,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形旁表义,声旁表声。

  1、字理析词——招手

  (1)孩子们,你们准备好开始认真垂钓了。(提醒:怎么坐?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斜着身子坐,很舒服,惬意地坐)

  (2)(自言自语)这到杏花村该走哪条路呢(用手张望)奇怪!有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干嘛呀?哦,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杏花村怎么走?”(大声喊道)

  (3)怎么都没有回答我呢?我得下去问问看。(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4)教学预设:

  A.指名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你对我做什么手势?什么意思?生(做摆手的动作:摆摆手)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师评: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拍打扰,你学得很像。

  B.指名提问:谁有不同的理解,你会给我打什么手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甩甩手)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师评:这个小儿学垂钓投入呢,拍我吓跑鱼儿呀!

  C.指名提问:请你给我们比划比划,你已经迫不及待想给我们表演了。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招招手)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师评:这小儿在专注学垂钓的时候还愿意回答我的问题,谢谢!

  D.谁还有不同的手势?请你来

  生:(先做摆手再招手的动作:先摆摆手再招招手)叫问路人不要喊了,再走近来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师评:这个小儿可够聪明的呀!

  (5)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了。

  (6)【点击课件6:招】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它是会意字,篆书形体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从召,表示招呼;召同时也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

  (7)这下我们明白了,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问路人的问题(摆摆手动作),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招招手动作),叫问路人走近些

  再回答。这孩子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还不忘帮助人,真可爱!这样的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这小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

  3、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1)当我冲你们大喊的时候,你们心理的感受就应该是诗中的哪个字——生:怕【点击课件:诗歌三四句】

  (2)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3)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歌后两句。(学生品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是挺认真的。

  师评:钓得很专注呢。

  师评: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

  师评:真是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4)(指板书: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胡令能,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5)【点击课件8:整首诗歌,音乐起】古诗既有音韵美,又有节奏美,同学们请认真聆听老师配乐朗读。(师范读)

  (6)好,老师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划分好的诗歌朗读节奏,试着应吟诵这首诗,把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配乐齐读)师评:同学们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了,真棒!

  (7)【点击课件9:图画】今天这节课,我们与诗中的'小儿一起去河边钓鱼,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感受了那飞扬的童趣。让这些童趣定格在我们的脑中。下面请你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背下来。

  (8)大家都背得很认真,老师提一个要求:不能看着文字读,请看着画面读。生:(试着背诵)

  三、比较诗歌,拓展学习

  (1)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师生合作朗读:注意听老师的朗读,你们读好大屏幕上的诗句,包括题目和诗人)

  (2)【点击课件10:儿童诗】

  师引读: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震

  师引读: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师引读: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师引读:即使放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做好积累。

  (2)【点击课件11: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个作业。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点击课件12:谢谢指导!】

  板书设计:

  2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天真活泼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专心致志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6

  教材分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 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经成为了诗人。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1)学生自由猜,告诉同桌,集体交流: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不答应人。一个过路人干什么?小孩怎么做的?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5)我这么礼貌地问路,这孩子不赶快大声告诉我,却对我招手,他心里在想什么呀?大声——着急,礼貌——不能不理,担心——

  (师走上前)我来问问你,我请你帮忙,你不回答,对我招手!为什么不应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动作什么意思?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材料,读了吗?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xxx写的诗吗?)

  《所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齐背古诗。)(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提示需注意的地方。)(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两人)

  正音。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如:除了“”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七、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希望你有更大收获。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小儿垂钓教案03-11

小儿垂钓的教案02-25

《小儿垂钓》教案11-13

古诗教案:小儿垂钓03-02

小儿垂钓教案(15篇)03-14

小儿垂钓教案15篇03-11

《小儿垂钓》教案(15篇)02-20

《小儿垂钓》教案15篇02-20

小儿垂钓教案(集合15篇)03-14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儿垂钓》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1

  一、看图导入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3、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 “钓”

  4、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

  (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读,听,画结合,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稚( )遥( )

  钩( )准(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3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孩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又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孩子,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让读者感到逼真,亲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 为切实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吟一吟”的

  方式贯穿全诗的学习,理解相关字词,想象画面,吟诵感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通过看图、结合偏旁、做做动作、想象画面等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

  二、成功之处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习惯。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

  重要”。在检查预习过程中,我这样问:“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吗?”在学习完后我又问:“现在再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明白的?”用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本诗时,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说,在说说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没有能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也忽视了插图的功效。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次教学本文,我将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文中插图,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彰显学生的个性。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

  【教学时长】

  30分钟

  【教学过程】

  【课件1:20.古诗两首】

  一、赏画入诗——品读诗句

  1.人们常说“吃鱼没有捕鱼乐”,古往今来,无论老少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瞧,【点击课件2:《小儿垂钓》的画面】这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认识的正在认真学习钓鱼的小男孩。这幅生动的画面曾经打动了哪位诗人?(唐朝诗人——胡令能)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板书课题:小儿垂钓)齐读课题。

  2.【点击课件3:诗歌一二句】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眼中小男孩的模样读出来?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1)老师听出来了,这是一个可爱机灵的小孩子。

  师评:(2)是呀,多么聪明的小孩子!

  师评:(3)这小孩多有趣呀!

  师评:(4)你把小孩读得很小很小,充满稚气呢!

  3.小结: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可爱的模样。这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啊。(板书:天真活泼)

  4.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观察一下他的神态,能用你知道的成语概括一下吗?(学生看图感受,用成语概括)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一丝不苟(师评: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可真不少!)

  师:瞧他那股认真劲,真是——专心致志啊!(板书:专心致志)

  二、字理品诗——激发兴趣

  1.过渡:是啊,小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眼见一条大鱼游了过来,鱼儿要上钩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

  (1)学生交流作答(请你说说看,你说、)

  (2)偏偏这时来了一个问路人,这就是诗歌后面两句的内容。【点击课件4:诗歌第三四】学生齐读

  (3)有人问路,为什么小孩只做动作?(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4)哦,所以他只得不应人了!有人问路都来不及不回答了,小孩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2.字理识字——遥

  (1)师生合作表演:你们是认真垂钓的小儿,我是问路人。我该站在哪里呢?诗句里哪个字提醒了我们?

  生:遥

  (2)【点击课件5:遥】师:找得真准!我们一起来看看“遥”的字理,理解它的意思:这儿有一张“遥”的古代象形图片,以及各时代它的演变过程,这是篆书“遥”的写法,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在组合”的原则,“遥”是形声字,把它分解成形旁“辶”表意,篆书“辵”上部象路,下部象脚(止表示脚)表示路远;“ ”表声,它是瓦器的通称,那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本意是远。

  (3)同学们,明白了“遥”的意思,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你们——远远的。

  (4)中国的汉字非常神奇,我们给它换个偏旁就能识记好多字。你能给“遥”换个偏旁变成另外一个字吗?(指名作答)

  生:摇瑤窑谣徭

  (5)同学们认识的可真不少,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形旁表义,声旁表声。

  1、字理析词——招手

  (1)孩子们,你们准备好开始认真垂钓了。(提醒:怎么坐?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斜着身子坐,很舒服,惬意地坐)

  (2)(自言自语)这到杏花村该走哪条路呢(用手张望)奇怪!有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干嘛呀?哦,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杏花村怎么走?”(大声喊道)

  (3)怎么都没有回答我呢?我得下去问问看。(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4)教学预设:

  A.指名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你对我做什么手势?什么意思?生(做摆手的动作:摆摆手)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师评: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拍打扰,你学得很像。

  B.指名提问:谁有不同的理解,你会给我打什么手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甩甩手)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师评:这个小儿学垂钓投入呢,拍我吓跑鱼儿呀!

  C.指名提问:请你给我们比划比划,你已经迫不及待想给我们表演了。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招招手)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师评:这小儿在专注学垂钓的时候还愿意回答我的问题,谢谢!

  D.谁还有不同的手势?请你来

  生:(先做摆手再招手的动作:先摆摆手再招招手)叫问路人不要喊了,再走近来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师评:这个小儿可够聪明的呀!

  (5)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了。

  (6)【点击课件6:招】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它是会意字,篆书形体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从召,表示招呼;召同时也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

  (7)这下我们明白了,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问路人的问题(摆摆手动作),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招招手动作),叫问路人走近些

  再回答。这孩子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还不忘帮助人,真可爱!这样的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这小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

  3、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1)当我冲你们大喊的时候,你们心理的感受就应该是诗中的哪个字——生:怕【点击课件:诗歌三四句】

  (2)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3)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歌后两句。(学生品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是挺认真的。

  师评:钓得很专注呢。

  师评: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

  师评:真是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4)(指板书: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胡令能,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5)【点击课件8:整首诗歌,音乐起】古诗既有音韵美,又有节奏美,同学们请认真聆听老师配乐朗读。(师范读)

  (6)好,老师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划分好的诗歌朗读节奏,试着应吟诵这首诗,把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配乐齐读)师评:同学们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了,真棒!

  (7)【点击课件9:图画】今天这节课,我们与诗中的'小儿一起去河边钓鱼,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感受了那飞扬的童趣。让这些童趣定格在我们的脑中。下面请你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背下来。

  (8)大家都背得很认真,老师提一个要求:不能看着文字读,请看着画面读。生:(试着背诵)

  三、比较诗歌,拓展学习

  (1)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师生合作朗读:注意听老师的朗读,你们读好大屏幕上的诗句,包括题目和诗人)

  (2)【点击课件10:儿童诗】

  师引读: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震

  师引读: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师引读: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师引读:即使放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做好积累。

  (2)【点击课件11: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个作业。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点击课件12:谢谢指导!】

  板书设计:

  2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天真活泼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专心致志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6

  教材分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 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经成为了诗人。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1)学生自由猜,告诉同桌,集体交流: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不答应人。一个过路人干什么?小孩怎么做的?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5)我这么礼貌地问路,这孩子不赶快大声告诉我,却对我招手,他心里在想什么呀?大声——着急,礼貌——不能不理,担心——

  (师走上前)我来问问你,我请你帮忙,你不回答,对我招手!为什么不应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动作什么意思?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材料,读了吗?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xxx写的诗吗?)

  《所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齐背古诗。)(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提示需注意的地方。)(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两人)

  正音。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如:除了“”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七、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希望你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