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4-17 07:25:51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数学的教案 篇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数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教案《数学教案——秋游》。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数学的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数学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数学的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水果、树叶、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我问你,1添上1 是几?

  幼:苏老师,告诉你,1添上1是2.

  师:小朋友,我问你,2添上1是几?

  ..................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

  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

  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教师: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熟了,小动物们想一起去摘苹果,我们看一看,它们摘了几个。

  2、教师扮演小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它的好朋友小兔子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

  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

  1是5.

  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

  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数学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 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 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 看实物和圆点连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 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 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 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数学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数学的教案 篇9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数学的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1-10的数数、1-10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

  认识并能书写1-10

  2、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小朋友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让小朋友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课时:第3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一般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②培养小朋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1~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课时:第5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方向,理解“>”“;”“=”的意义。课时:第6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小朋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球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图形.2.认识顶点、边和角,并进行点数。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课时:第7课时

  教学内容: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教案 篇11

  课 题:

  复习圆、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复习圆、轴对称图形。

  教 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图形的特征及运算。

  2、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

  公式及计算。

  教学难点:

  技能技巧。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在听算本上听算《口算卡片》(38 )。

  (1) 统计3分钟以内做完的同学加以表扬,然后指名报答案。

  (2)全班统一核对,老师选重点点拨,集体订正。

  2、口答:

  指名回答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复习圆的概念。设计如下问题:

  (1)圆的圆心是如何确定的?

  (2)什么是半径、直径,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不同的圆有不同的.圆周率吗?

  (4)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的面积?

  2、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做143页的第11题。

  (2)集体讲评,让学生说一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及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公式推导过程。

  (4)在小黑板上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口答。

  A、填空:圆周长是其直径的( )倍。

  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大圆的圆周长是小圆的( )倍。

  B、判断:圆周率等于3.14 ( )

  圆的面积大小只与半径的长短有关。 ( )

  集体讲评。

  3、复习轴对称图形。做练习三十五的第二十六题。然后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 三十五 的第23 题:

  (1)全班座练,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补偿生。

  (2)统一讲评,集体订正。重点讲清:图形的特点。

  2、做练习三十五 的第24 题:

  (1)全班座练,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补偿生。

  (2)统一讲评,集体订正。重点讲清:运用的公式。

  四、当堂检测:(当堂效果验收,是课堂作业)

  在A本上做练习 三十五 的第30 题。

  五、当天检测: (当天效果验收 ,是家庭作业)

  在B本上做练习三十九 的第28、29 题

  教后感:

  数学教案-复习圆、轴对称图形

  数学的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的: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助人为乐的情感。

  3、感知圆形、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圆形、正方形妈妈“哭”和“笑”的图片各一张;正方形圆形宝宝小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小盆、饼干、盘子、椅子等;情境创设:图形宝宝的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入座

  老师带小朋友学小鸟飞进入活动室。

  忽然听到哭声,大家找一找。原来是图形妈妈在哭(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在哭)原来是他们的图形宝宝不见了。

  2、游戏:帮图形妈妈找宝宝

  小朋友们认识她们的宝宝吗?

  小结:圆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的边是光滑的,没有角的。正方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有四条相等的边,四个相同的角。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一找,看看它们藏在哪里。找到以后,排好队把它们送回到妈妈那里(相应的贴有图形大图形的小盆里)。然后,回到座位上。

  3、图形妈妈请客

  小朋友们帮图形妈妈找到了宝宝,图形妈妈高兴的笑了。(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笑了)图形妈妈要请小朋友去它们家里做客。老师带小朋友去,大家一定要有礼貌。

  带有而进入圆形家里,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家里什么是圆形的。

  钟表、桌子、小凳子、盘子、饼干等。

  带有而进入正方形的家里,引导幼儿观察正方形的家里什么是正方形的。桌子、椅子、手帕、盘子、饼干等。

  请小朋友吃饼干,拿到饼干后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你的'饼干是正方形还是圆形。

  4、延伸活动分组制作小饼干。(幼儿用图形模具泥塑各种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

  在“认识图形”活动中,幼儿已基本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特征。但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这两种图形的认,根据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次复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把图形这一抽象事物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可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活中丰富的形状和图案以及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和记忆。

  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教育中的认识平面几何图形是的难点。并且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来达到教学目标,以故事情节贯穿活动始终,并创设情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用图形妈妈的哭声吸引了幼儿,使幼儿有种帮助图形妈妈的渴望。从而去认真观察图形妈妈的特征;其次,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通过游戏“到图形妈妈家做客”使幼儿在情境中兴味盎然地感受生活中的图形,幼儿在对各种几何图形的食品品尝的同时,又进一步认识了图形,能辨别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正确说出其名称,让幼儿在品尝中学到知识,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的延伸活动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操作、创作的乐趣。

  本次活动是根据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来设计的,所以教学效果达到。但是,通过反思我认为在师幼协调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

  数学的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的读出生活中和书本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正确的写出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互动讨论参与学习,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的正确读法与写法;

  难点:正确的读出小数。

  三、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数字温度计和气压计,同学带上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温度计和气压计,上面用数字显示了今天的气温和气压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怎么样正确的读出具体值呢?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小数,比如我们的身高,体重,商品的单价和重量,体温值等等。如何能正确的读出并写出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二)教学分析

  课本例子:我们来看一下书本52页中的小长颈鹿和它的爸爸,旁边有标注他们的身高,我们来写下这两个小数,并把小数点对齐,那么小数点前面的数是整数部分,后面的数是小数部分。

  师生互动:各个位置对应不同的数位,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我们来一起写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代表的意义吧!

  “读一读”:

  教师提问:那么小数应该怎么正确的读出来呢?

  教师活动:学生可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可以读出小数,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鼓励,对于不全正确的回答给出指正。

  “听一听”:

  教师先正确的范读小长颈鹿的身高,强调小数的正确读法。请同学一起读出长颈鹿爸爸的身高。

  举出十分位位数为0时的读法,如31.04。请学生举手回答,读出其他位数为0时的读法,如:0.34;20.03;4.005;5.0304等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表扬,错误的回答进行引导性指正,并再举一例,鼓励读出结果。

  “写一写”:

  教师读出一个小数,请学生写出这个小数,如“十一点二零五”、“零点零三四”等。强调小数的正确写法。

  以同桌为小组,一个人读出任意小数,另外一个写出这个小数,看是否正确。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小数的正确读法与写法,梳理课堂要点。

  “练一练”:

  看课堂开始时的.温度计和气压计上显示的数字,并请同学举手读出结果,请其他同学判断读的是否正确。请同学正确读出书本53页古钱币的高、厚、重。

  请同学用直尺量出身边的事物,如水杯高度,手指长度,书本宽度等,并以同桌为小组,合作讨论,读出并写出这个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并请同桌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走到学生中间,听学生的互动,并对正确的和错误的读法给予恰当的评价和指正。

  (四)小结作业

  数学的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

  比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数学教案-比多少。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比多少》。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数学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10-16

数学公开教案02-03

数学实数教案11-12

数学欣赏教案11-18

数学 《折扣 》教案01-03

数学的教案及反思05-27

小班教案数学03-18

大班数学快乐数学教案04-01

大班数学教案:数学宫01-0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数学的教案 篇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数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教案《数学教案——秋游》。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数学的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数学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数学的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水果、树叶、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我问你,1添上1 是几?

  幼:苏老师,告诉你,1添上1是2.

  师:小朋友,我问你,2添上1是几?

  ..................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

  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

  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教师: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熟了,小动物们想一起去摘苹果,我们看一看,它们摘了几个。

  2、教师扮演小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它的好朋友小兔子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

  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

  1是5.

  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

  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数学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 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 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 看实物和圆点连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 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 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 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数学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数学的教案 篇9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数学的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1-10的数数、1-10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

  认识并能书写1-10

  2、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小朋友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让小朋友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课时:第3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一般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②培养小朋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1~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课时:第5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方向,理解“>”“;”“=”的意义。课时:第6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小朋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球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图形.2.认识顶点、边和角,并进行点数。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课时:第7课时

  教学内容: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教案 篇11

  课 题:

  复习圆、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复习圆、轴对称图形。

  教 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图形的特征及运算。

  2、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

  公式及计算。

  教学难点:

  技能技巧。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在听算本上听算《口算卡片》(38 )。

  (1) 统计3分钟以内做完的同学加以表扬,然后指名报答案。

  (2)全班统一核对,老师选重点点拨,集体订正。

  2、口答:

  指名回答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复习圆的概念。设计如下问题:

  (1)圆的圆心是如何确定的?

  (2)什么是半径、直径,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不同的圆有不同的.圆周率吗?

  (4)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的面积?

  2、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做143页的第11题。

  (2)集体讲评,让学生说一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及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公式推导过程。

  (4)在小黑板上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口答。

  A、填空:圆周长是其直径的( )倍。

  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大圆的圆周长是小圆的( )倍。

  B、判断:圆周率等于3.14 ( )

  圆的面积大小只与半径的长短有关。 ( )

  集体讲评。

  3、复习轴对称图形。做练习三十五的第二十六题。然后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 三十五 的第23 题:

  (1)全班座练,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补偿生。

  (2)统一讲评,集体订正。重点讲清:图形的特点。

  2、做练习三十五 的第24 题:

  (1)全班座练,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补偿生。

  (2)统一讲评,集体订正。重点讲清:运用的公式。

  四、当堂检测:(当堂效果验收,是课堂作业)

  在A本上做练习 三十五 的第30 题。

  五、当天检测: (当天效果验收 ,是家庭作业)

  在B本上做练习三十九 的第28、29 题

  教后感:

  数学教案-复习圆、轴对称图形

  数学的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的: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助人为乐的情感。

  3、感知圆形、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圆形、正方形妈妈“哭”和“笑”的图片各一张;正方形圆形宝宝小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小盆、饼干、盘子、椅子等;情境创设:图形宝宝的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入座

  老师带小朋友学小鸟飞进入活动室。

  忽然听到哭声,大家找一找。原来是图形妈妈在哭(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在哭)原来是他们的图形宝宝不见了。

  2、游戏:帮图形妈妈找宝宝

  小朋友们认识她们的宝宝吗?

  小结:圆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的边是光滑的,没有角的。正方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有四条相等的边,四个相同的角。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一找,看看它们藏在哪里。找到以后,排好队把它们送回到妈妈那里(相应的贴有图形大图形的小盆里)。然后,回到座位上。

  3、图形妈妈请客

  小朋友们帮图形妈妈找到了宝宝,图形妈妈高兴的笑了。(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笑了)图形妈妈要请小朋友去它们家里做客。老师带小朋友去,大家一定要有礼貌。

  带有而进入圆形家里,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家里什么是圆形的。

  钟表、桌子、小凳子、盘子、饼干等。

  带有而进入正方形的家里,引导幼儿观察正方形的家里什么是正方形的。桌子、椅子、手帕、盘子、饼干等。

  请小朋友吃饼干,拿到饼干后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你的'饼干是正方形还是圆形。

  4、延伸活动分组制作小饼干。(幼儿用图形模具泥塑各种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

  在“认识图形”活动中,幼儿已基本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特征。但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这两种图形的认,根据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次复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把图形这一抽象事物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可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活中丰富的形状和图案以及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和记忆。

  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教育中的认识平面几何图形是的难点。并且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来达到教学目标,以故事情节贯穿活动始终,并创设情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用图形妈妈的哭声吸引了幼儿,使幼儿有种帮助图形妈妈的渴望。从而去认真观察图形妈妈的特征;其次,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通过游戏“到图形妈妈家做客”使幼儿在情境中兴味盎然地感受生活中的图形,幼儿在对各种几何图形的食品品尝的同时,又进一步认识了图形,能辨别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正确说出其名称,让幼儿在品尝中学到知识,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的延伸活动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操作、创作的乐趣。

  本次活动是根据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来设计的,所以教学效果达到。但是,通过反思我认为在师幼协调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

  数学的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的读出生活中和书本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正确的写出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互动讨论参与学习,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的正确读法与写法;

  难点:正确的读出小数。

  三、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数字温度计和气压计,同学带上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温度计和气压计,上面用数字显示了今天的气温和气压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怎么样正确的读出具体值呢?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小数,比如我们的身高,体重,商品的单价和重量,体温值等等。如何能正确的读出并写出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二)教学分析

  课本例子:我们来看一下书本52页中的小长颈鹿和它的爸爸,旁边有标注他们的身高,我们来写下这两个小数,并把小数点对齐,那么小数点前面的数是整数部分,后面的数是小数部分。

  师生互动:各个位置对应不同的数位,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我们来一起写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代表的意义吧!

  “读一读”:

  教师提问:那么小数应该怎么正确的读出来呢?

  教师活动:学生可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可以读出小数,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鼓励,对于不全正确的回答给出指正。

  “听一听”:

  教师先正确的范读小长颈鹿的身高,强调小数的正确读法。请同学一起读出长颈鹿爸爸的身高。

  举出十分位位数为0时的读法,如31.04。请学生举手回答,读出其他位数为0时的读法,如:0.34;20.03;4.005;5.0304等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表扬,错误的回答进行引导性指正,并再举一例,鼓励读出结果。

  “写一写”:

  教师读出一个小数,请学生写出这个小数,如“十一点二零五”、“零点零三四”等。强调小数的正确写法。

  以同桌为小组,一个人读出任意小数,另外一个写出这个小数,看是否正确。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小数的正确读法与写法,梳理课堂要点。

  “练一练”:

  看课堂开始时的.温度计和气压计上显示的数字,并请同学举手读出结果,请其他同学判断读的是否正确。请同学正确读出书本53页古钱币的高、厚、重。

  请同学用直尺量出身边的事物,如水杯高度,手指长度,书本宽度等,并以同桌为小组,合作讨论,读出并写出这个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并请同桌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走到学生中间,听学生的互动,并对正确的和错误的读法给予恰当的评价和指正。

  (四)小结作业

  数学的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

  比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数学教案-比多少。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比多少》。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