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7 08:47: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结合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随父母去一次菜市场,认识一些蔬菜,并制作一张你认识的蔬菜的卡片。

  2、课件,生字卡片,蔬菜图卡及词卡。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说教法:因为本课以识字为重点,把看图、识字、学词结合起来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了。所以我打算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生字、新词,解读来自生活的信息。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领读、开小火车读、你听我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课件演示和教师板书相结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说教学过程:遵照学生从直观到形象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力量源泉。一位名人曾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我课件出示买菜画面,并出示九种蔬菜的实物:“这节课我们要给它们贴上标签。”这种实物的出示,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形象教学,又调动起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九种蔬菜。

  当学生为九种蔬菜命名感到为难时,出示儿歌,通过小组读、讨论,判断九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在教学前,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引发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究、思考的习惯。

  三、主动识字。

  在认识了各种蔬菜后,利用给蔬菜贴上标签的游戏,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师用“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呢?”既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权力,又能让学生在原有生活实际基础上快乐地识字。识字后,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加以巩固,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四、读中感悟。

  字词的教学离不开文本,学习字词又是为了能更好地朗读、理解课文。字不离文,文不离字。在学生学会了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后,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到文本中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本课的儿歌琅琅上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因此,我通过合作组读、同桌读、对读、齐读、指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蔬菜的特点,体验读书的快乐,同时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文本是教材,并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在最后学有空间的情况下设计了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儿歌,给你知道的蔬菜编儿歌的环节。既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识字,又强化了学生对其它蔬菜的直观形象认识;既培养了美感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补充,确实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六、写字。

  一堂课中,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写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最后的几分钟里,我安排了“卜”“心”的书写教学环节。

  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识字、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2

  通过《an en in un ün》的教学,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教学内容:

  复韵母 an en in un ü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ün及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歌谣,初步感受家的意义。

  教学重点:

  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前鼻韵母 un、ün、整体认读音节yuan、yun的.正确认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前鼻韵母an、en、in及四声

  2.复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及四声。

  3.学生分组练读,指名全班展示。

  二、学习un、ün。

  1.看图感知“un”发音。

  2.学习un的音和形。

  观察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u和n组成了u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尝试发音,反复练习。

  拼读t—ún—tún。

  3.学习ün,的音和形。

  观察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ü和n组成了ü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尝试发音,反复练习。

  拼读x—ún—xún。强调j、q、x与ü的规则。

  三、书写前鼻韵母un、ün。

  1.观察,说说占格位置。

  2.师范写,强调字母要写得紧凑。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

  四、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练读un、ün的四声。

  六、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练读yun的四声。

  1.教师教读。

  2.学生分组练读。

  3.全班展示评价。

  七、认读音节词:lún chuán、guàn jūn

  八、学习生字

  草 家 是

  九、练读儿歌。

  十、作业

  识记韵母和生字。

  板书设计:

  un:t—ún—tún

  ün: x—ún—xún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4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

  备课时间:

  9月15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3、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

  人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研读

  1、研读内容: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教师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结合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随父母去一次菜市场,认识一些蔬菜,并制作一张你认识的蔬菜的卡片。

  2、课件,生字卡片,蔬菜图卡及词卡。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说教法:因为本课以识字为重点,把看图、识字、学词结合起来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了。所以我打算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生字、新词,解读来自生活的信息。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领读、开小火车读、你听我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课件演示和教师板书相结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说教学过程:遵照学生从直观到形象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力量源泉。一位名人曾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我课件出示买菜画面,并出示九种蔬菜的实物:“这节课我们要给它们贴上标签。”这种实物的出示,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形象教学,又调动起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九种蔬菜。

  当学生为九种蔬菜命名感到为难时,出示儿歌,通过小组读、讨论,判断九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在教学前,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引发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究、思考的习惯。

  三、主动识字。

  在认识了各种蔬菜后,利用给蔬菜贴上标签的游戏,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师用“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呢?”既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权力,又能让学生在原有生活实际基础上快乐地识字。识字后,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加以巩固,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四、读中感悟。

  字词的教学离不开文本,学习字词又是为了能更好地朗读、理解课文。字不离文,文不离字。在学生学会了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后,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到文本中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本课的儿歌琅琅上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因此,我通过合作组读、同桌读、对读、齐读、指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蔬菜的特点,体验读书的快乐,同时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文本是教材,并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在最后学有空间的情况下设计了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儿歌,给你知道的蔬菜编儿歌的环节。既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识字,又强化了学生对其它蔬菜的直观形象认识;既培养了美感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补充,确实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六、写字。

  一堂课中,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写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最后的几分钟里,我安排了“卜”“心”的书写教学环节。

  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识字、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2

  通过《an en in un ün》的教学,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教学内容:

  复韵母 an en in un ü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ün及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歌谣,初步感受家的意义。

  教学重点:

  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前鼻韵母 un、ün、整体认读音节yuan、yun的.正确认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前鼻韵母an、en、in及四声

  2.复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及四声。

  3.学生分组练读,指名全班展示。

  二、学习un、ün。

  1.看图感知“un”发音。

  2.学习un的音和形。

  观察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u和n组成了u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尝试发音,反复练习。

  拼读t—ún—tún。

  3.学习ün,的音和形。

  观察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ü和n组成了ü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尝试发音,反复练习。

  拼读x—ún—xún。强调j、q、x与ü的规则。

  三、书写前鼻韵母un、ün。

  1.观察,说说占格位置。

  2.师范写,强调字母要写得紧凑。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

  四、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练读un、ün的四声。

  六、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练读yun的四声。

  1.教师教读。

  2.学生分组练读。

  3.全班展示评价。

  七、认读音节词:lún chuán、guàn jūn

  八、学习生字

  草 家 是

  九、练读儿歌。

  十、作业

  识记韵母和生字。

  板书设计:

  un:t—ún—tún

  ün: x—ún—xún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4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

  备课时间:

  9月15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3、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

  人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研读

  1、研读内容: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教师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