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林海》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海》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珊(shan shai )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 )
漂亮、相貌美好。 ( )
指国家兴盛安定。 (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 )( )和( )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 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林海》教案2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林海》教案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
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多音字看拼音组词。
Kōng()xīng()
空兴
kòng()xìng()
(2)听写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兴国安邦目之所及盛气凌人椽柱疾驰(再写出一个国义的“疾”组成的词语:眼疾手快、疾风知劲草。)
2.明确任务。
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
3.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岭、林、花)。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
②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B.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
③作者把大兴安岭与云横秦岭比是为了突出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
④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
(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
②“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B.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
理解句子中的比喻,看教学挂图或书上插图直观体会。
④朗读第4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花从里还隐藏着像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B.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红豆的可爱。)
(5)小结。
①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
②配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③这几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起一具体叙述。)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4题和第6题的(1)。
(2)熟读第2、4自然段。
《林海》教案4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林海》教案5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案6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教案7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①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②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林海》教案8
《临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10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11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
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林海》教案12
课题:《林海》
一、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岭。
1、 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 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
(1) 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 读出岭的温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
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 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 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 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
——看课件——(自由读)
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 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
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 学习花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 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 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 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林海》教案1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教案14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林海》教案15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附:板书设计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的教案02-20
《林海》教案02-21
林海的教案11-11
林海实录教案03-03
《林海》教案15篇02-24
林海说课稿11-05
林海教案范文汇总七篇04-06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总六篇04-06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总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