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时间:2024-06-17 10:56: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2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方法:朗读DD指导DD背诵DD讨论DD拓展。

  3、情感价值观教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4、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游山西村》透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跃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述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期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全诗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锻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学习这首诗,要体会这首诗的这些特点。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到达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首诗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诗的有关材料。

  2、老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感知学生试读课文,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明确吟诗的技巧和方法。

  3、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诗译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学生自由填诗。

  4、指导学生背诵,学会找关键字,掌握背诵诀窍。

  5、进行拓诗训练,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学生自主交流。

  6、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印象。学生交流诗的有关材料,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对本诗及其查找的资料提出不理解之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全班讨论、交流)

  二、教学段落实录

  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这一节课我们不提问,但是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游山西村》。

  学生读《游山西村》)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豚”读得不准。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游山西村》,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我怎样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能够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资料,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

  (板书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又没有难忘的挚友?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那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齐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貌。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三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关键词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不要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浊的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交流略)

  三、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交流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诗。这样做,不但能够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本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诗本身,本诗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本诗,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诗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带给帮忙,拓展诗的资料,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教学过程:

  1.激情介绍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

  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

  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

  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认识作者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

  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填空:对,错?

  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钦佩。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老师: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4.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

  4.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5

  教学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己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二、学习古诗,说诗意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三、诵读体会

  启发讨论

  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四、巩固应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五、总结学法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六、作业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9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计划用3课时。包括举行赛诗会。)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四、回顾教学,总结学法。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初读,译诗句——再读,说诗意——品读,谈体会——吟诵,表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五、学习《题西林壁》。

  <一>、引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一背。(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二>、板书诗题,理解。

  题:题写。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师生补充。

  (庐山的资料: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之美誉。)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曾任翰林大学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深。)

  <四>、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3.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识:看不清。

  缘:因为。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就身处这庐山之中。)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这句诗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深刻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不同,因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指名诵读这首诗,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默写。

  六、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联系实际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个人汇报。

  3.教师小结。

  七、布置举行赛诗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

  2.搜集描写农村生活与儿童生活的诗。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文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指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尾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描写较为细腻,富有泥土气息,读来意趣横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感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西林壁》题目: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第1、2句。横看:正面看。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这两句写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诗人说,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俯瞰,从山下仰望,所看到的庐山景象各不相同。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都是写“看”的角度,也说明诗人在到处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察、欣赏。由于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才有奇峰突起、崇山峻岭、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象。

  *第3、4句。不识:认不清。只缘:只因为。诗人想让庐山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要么是雄奇,要么是壮丽,要么是险峻,要么是幽秀……但是诗人却觉得这些都不能概括庐山的美。只好说自己没有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诗人说: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无法准确地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诗的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是作者对庐山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实际上,这两句诗中包含着一个极普通、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这就是,当人们要想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就是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两句先说结果,后点明原因。从而更加突出了最后一句。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背诵上。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农民勤劳艰苦的生活。

  *诗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诗的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诗的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写年龄更小的孩子。大人和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参加劳动,那些幼小的孙儿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尽管他们不会耕田织布,但在大人的影响下也做些家务。这两句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赞颂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诵读时,语调要轻。第一句,节奏稍慢些,突出“昼”“耘田”“夜”“绩麻”;第二句,要突出“各当家”;三、四句是个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

  *识字写字教学:注意两个生字的读音。“耘”是个形声字,注意左边是个“耒”字部。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与右边所占的位置的安排。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第一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这几首古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壁、缘、峰、庐、真。

  *第二题: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涵道理的感悟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得到更多启示。

  *第三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表述都一样。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导入

  1.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迁移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检查自学情况。

  2.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背诵

  四、配动作背诵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五、练习书写

  1.书写生字。

  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批改订正。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2、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课后总结】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学生们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了诗中的情和理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01-15

题西林壁教案03-05

题西林壁教案11-07

《题西林壁》教案12-13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1-16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06-14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2-02

《题西林壁》教案 15篇02-02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2-15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3-01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2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方法:朗读DD指导DD背诵DD讨论DD拓展。

  3、情感价值观教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4、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游山西村》透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跃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述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期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全诗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锻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学习这首诗,要体会这首诗的这些特点。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到达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首诗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诗的有关材料。

  2、老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感知学生试读课文,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明确吟诗的技巧和方法。

  3、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诗译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学生自由填诗。

  4、指导学生背诵,学会找关键字,掌握背诵诀窍。

  5、进行拓诗训练,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学生自主交流。

  6、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印象。学生交流诗的有关材料,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对本诗及其查找的资料提出不理解之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全班讨论、交流)

  二、教学段落实录

  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这一节课我们不提问,但是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游山西村》。

  学生读《游山西村》)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豚”读得不准。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游山西村》,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我怎样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能够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资料,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

  (板书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又没有难忘的挚友?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那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齐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貌。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三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关键词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不要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浊的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交流略)

  三、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交流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诗。这样做,不但能够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本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诗本身,本诗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本诗,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诗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带给帮忙,拓展诗的资料,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教学过程:

  1.激情介绍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

  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

  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

  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认识作者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

  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填空:对,错?

  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钦佩。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老师: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4.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

  4.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5

  教学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己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二、学习古诗,说诗意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三、诵读体会

  启发讨论

  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四、巩固应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五、总结学法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六、作业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9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计划用3课时。包括举行赛诗会。)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四、回顾教学,总结学法。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初读,译诗句——再读,说诗意——品读,谈体会——吟诵,表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五、学习《题西林壁》。

  <一>、引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一背。(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二>、板书诗题,理解。

  题:题写。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师生补充。

  (庐山的资料: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之美誉。)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曾任翰林大学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深。)

  <四>、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3.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识:看不清。

  缘:因为。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就身处这庐山之中。)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这句诗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深刻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不同,因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指名诵读这首诗,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默写。

  六、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联系实际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个人汇报。

  3.教师小结。

  七、布置举行赛诗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

  2.搜集描写农村生活与儿童生活的诗。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文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指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尾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描写较为细腻,富有泥土气息,读来意趣横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感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西林壁》题目: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第1、2句。横看:正面看。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这两句写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诗人说,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俯瞰,从山下仰望,所看到的庐山景象各不相同。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都是写“看”的角度,也说明诗人在到处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察、欣赏。由于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才有奇峰突起、崇山峻岭、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象。

  *第3、4句。不识:认不清。只缘:只因为。诗人想让庐山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要么是雄奇,要么是壮丽,要么是险峻,要么是幽秀……但是诗人却觉得这些都不能概括庐山的美。只好说自己没有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诗人说: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无法准确地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诗的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是作者对庐山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实际上,这两句诗中包含着一个极普通、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这就是,当人们要想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就是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两句先说结果,后点明原因。从而更加突出了最后一句。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背诵上。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农民勤劳艰苦的生活。

  *诗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诗的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诗的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写年龄更小的孩子。大人和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参加劳动,那些幼小的孙儿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尽管他们不会耕田织布,但在大人的影响下也做些家务。这两句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赞颂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诵读时,语调要轻。第一句,节奏稍慢些,突出“昼”“耘田”“夜”“绩麻”;第二句,要突出“各当家”;三、四句是个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

  *识字写字教学:注意两个生字的读音。“耘”是个形声字,注意左边是个“耒”字部。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与右边所占的位置的安排。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第一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这几首古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壁、缘、峰、庐、真。

  *第二题: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涵道理的感悟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得到更多启示。

  *第三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表述都一样。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导入

  1.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迁移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检查自学情况。

  2.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背诵

  四、配动作背诵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五、练习书写

  1.书写生字。

  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批改订正。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2、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课后总结】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学生们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了诗中的情和理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