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

时间:2024-07-09 07:13: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大的麦穗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1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教师要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设计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谈话)同学们!下午好!认识我吗?(不认识)那我自我介绍一下……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该怎么称呼我呢?(生答)那上课敢发言吗?(敢)敢大声发言吗?(敢)这么大胆?这么自信?好,我得检验一下,谁敢露一下手?(很少学生举手)自信的人都跑哪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少部分的学生举手)好!你来露一下,你洪亮地、清楚地、正确地告诉我,你的名字是什么?(生答)我们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自信和勇敢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举手的后悔了吧?(后悔)上课读书、发言,都是你自己争取的,稍微一犹豫,机会就溜走了,可惜吧!所以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哟!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麦”的竖和撇是分开的,不要写了连起来,“穗”的一竖和提是分开的。

  师:这篇课文只有两个生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告诉马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生自由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双语的学生真不简单,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老师更有理由相信:经过你们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好,开始练练。

  师:读完了?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1:……

  生2:……

  生3:……

  麦垄大熟定夺

  如梦初醒错失良机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生1:……

  生2:……

  生3:……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开始!

  (生自由解决)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

  生2:……

  生3:……

  (师随机问学生用的是哪种方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想!

  师: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呀?(生说能)有信心是好样的,但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把课文再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三遍了,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师:好,打断一下,你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听好了,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提了一个要求,怎样读才能让他的弟子听清楚提的是什么要求,听得懂,记得住,好!在下面练练,你们现在就是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弟子提要求了。

  (生自由练读)

  师:这样,还请你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生读)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个要求一听就懂,记得住!同学们觉得她这一次读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最大”、“只许”、“不许”读得很重……

  师:你听得真认真,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师:暂停,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过了麦地,现在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也想一想该怎么做,怎么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生继续读)

  师:请坐,谁接着读?

  师:打断一下,老师觉得你的声音不够老,洪钟嘛!应该浑厚,凝重,大家在下面练一练,待会儿有人要挑战你。你也要好好地练哟!

  (生练读)

  师:再来第二次。

  (生读)

  师:大家满意吗?

  生:(自由说)不满意。

  师:那谁来读?

  (指名读)

  师:(问刚才读的男生)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还想跟他们赛一次?

  生:嗯

  (生读)

  师:掌声鼓励!(生鼓掌)不过这掌声是老师替他要来的,老师认为我们应当该学会欣赏,在别人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接着往下读。

  师:这样请你转过脸,让我们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那股投入的劲、朗读时那份专注的表情。

  (生接着读)

  师:如果我是你的弟子,我听你这样严肃地、认真地开导我,我一定会对人生有所悟,还有谁也想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地六小节这段话?我这次找个不举手的。

  (女生读)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开导,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谁愿意读?谁愿意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举手的人很多)

  师:哇!看到你们都想读,我也想读一读,愿意也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感情朗诵)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那怎么还不鼓掌呀?(鼓掌)其实老师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呀!你们也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吗?

  生:能!

  师:我们再练练,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为了展示最好的读书效果,让我们把书捧起来,抬头挺胸,两脚并拢,酝酿一下感情,准备好了吗?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苏格拉底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事,这为哲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苏格拉底

  师:那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生1:……

  生2:……

  生3:……

  师:你们说的非常的好,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文字),读了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苏格拉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读文章)

  师:读了以后,你们对苏格拉底又了解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二、批注课文文本对话

  师: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好,开始!

  (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

  师:你们读得那样认真、投入,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生自由说)

  生1:……

  生2:……

  师:呵!这个问题有质量,提的好!

  生3:……

  生4:……

  师:真不简单,连标点符号也看出来,你读得真仔细!

  生5:……

  师:那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该该问谁呢?

  生1:……

  生2:……

  生3:……

  师:(小结)问自己、问同学、问课本,这“三问”都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也许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好,试试看。

  (生读。)

  (师: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块麦地,让他们从中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经过苏格拉底的开导,弟子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三、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师:读完了?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

  生:我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想告诉他的弟子,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师:机会失去了就不会重来的。

  师:还有谁想要说的?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四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结果却两手空空,他们只会蛮干,而不动脑筋。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

  生: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是呀!我们不能把希望总寄托在未来,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不由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师:是啊,“有失必有得”,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人生道理。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否则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的。

  生:我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班部分同学将来要做科学………要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现在认真学习。

  生:……

  生:……

  师:是呀!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道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譬方说: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师:那我不就不行咯,把你们关在教室里上课,你这不是在批评我吗?(呵呵)开玩笑,老师其实听明白了,你是说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在课堂,有一位名人说过,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知识的存在。

  师:谁还有高见?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一件事,让他们最后悟出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答案,可能当时会记住,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忘了,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往往不容易遗忘。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就好像戴在头上的假发,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向苏格拉底学习。

  四、活读课文内化延伸

  师: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用一根麦穗就能使弟子们悟出人生哲理。其实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这位大师上的课,真的完美不缺吗?我们就不能找出一点毛病?

  (生没有举手,出现冷场)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热烈地讨论)

  生:我认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便随手扔了。”从“随手扔了”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苏格拉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加强爱惜粮食的教育。

  师: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有问题: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言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无法进行比较,那么“最大的麦穗”也无法找到。

  师:其实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

  五、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我们另当别论,但文章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粒麦穗,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其实许多名言警句也曾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也以可摘录有关的名言警句,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

  生:

  师:这样,我们把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当作纪念,好吗?

  (学生把书签送给听课的老师)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们双语六(2)班的同学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双语的明天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更加精彩!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述: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茶,越品越有味。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第十六课《最大的麦穗》,细细品味它。(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首先我们来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先听写三组词语

  沉甸甸

  颗粒饱满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听写,纠错,读了这三组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品读课文

  1、(出示:一片麦地)这是一片怎样的麦地?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打开课本,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学生齐读)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4、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的一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指名读

  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哪几个要求?

  5、苏格拉底提这样的要求时会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呢?(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6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了吗?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7、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8、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9、理解“如梦初醒”,问:他们到底明白了什么?

  10、弟子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学生读有关句子,齐读,师相机点评)

  11、在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还说了一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2、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学生默读课文

  三、四两个自然段,找出描写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反复读,体会)13按理说,他们这么认真,应该能摘到最大的麦穗呀?可是————

  14、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5、正是由于弟子们的挑挑拣拣,犹豫不决,他们才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这时又是怎样教育弟子们的?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学生自由读

  16、苏格拉底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17、“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

  18、苏格拉底也知道最大的一穗是很难摘到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的要求(再次指名读前面的要求)

  那么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其本意是什么?

  19、同学们都明白了苏格拉底的用意所在,可弟子们却没明白,这时,苏格拉底的话应该怎么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20、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绝非一无所获,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

  (出示第七自然段文字: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1、你们读懂了吗?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22、你们的感受这么深,也一定会读的很好。(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3、同学们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24、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读读第七自然段。

  三、总结新课,升华理解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明白了课文所讲的道理,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2同学们充满智慧的发言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了,你们有自己的见解,非常的了不起。你们都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你们最大的一穗,但对你们来说,今天要摘取的眼前的一穗是——————

  3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远大的理想,但对我来说眼前的一穗是上好这节课。明天还有新的挑战,人生的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这样才有收获。

  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名言,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出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最大的麦穗教案3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

  (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

  (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

  (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三、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四、第三句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7、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失时机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七、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最大的麦穗教案5

  一、听写词语: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张:①展开,打开;②铺排,陈设;③看,望;④量词。

  张牙舞爪()东张西望()张灯结彩()

  2、失:①丢;②没有掌握住;③没有达到目的;④错误,疏忽;⑤改变常态。

  错失良机()失火()失声痛哭()

  3、饱:①满足了食量;②饱满;③足足地,充分;④满足。

  一饱眼福()饱经风霜()吃饱肚子()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风细雨()()如生改恶从()盛气()人

  ()峰突起()()私语()疲力尽一望无()

  1、写景的:

  2、写人物动作的:

  3、写人物神态的:

  四、在下列句子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孔繁森()离开了我们,()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明天下大雨,我们()要去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3、这道题他()不会做,()他没有认真思考。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C、三、四个红领巾从前面走了过来。

  D、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

  2、和“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表达不相一致的是()

  A、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B、时间给勤勉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留下空虚和懊悔。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D、沿着“等一等”这条路,就会走进“事无成”这间屋。

  六、修改病句(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老师表扬张明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2、李谷一的歌唱得天花乱坠。

  3、有些豺狼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4、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5、“你看,”她平静地说,“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①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你们未必能碰见它;()碰见了,()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组反义词。

  3、选文中苏格拉底说的话仅仅是教导弟子们摘麦穗吗?如果不是,请找出最能体现他用心的一个句子写下来。

  4、选文第②节中“眼前的一穗”是指,“最大的追求”则指。

  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最大的麦穗教案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揭示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文字,揣摩心理,感悟道理。

  1阅读第一自然段,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揣摩弟子们的'心理。

  (1)那天,正是大熟的季节,听苏格拉底说话了:“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你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明白“只许进不许退”和“最大的麦穗”这两个要求。)

  (3)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地的弟子,你心中会怎么想?

  2阅读第2至5自然段,揣摩弟子们的心理,明白他们失败的原因。

  (1)自由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仔细揣摩文字,看看你从文字中读出了弟子们的什么心理,试试完成填空。

  走进麦地,弟子们心里()

  走到尽头,弟子们心里()

  (2)交流

  先说说怎么填,再说说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并出示相应的段落指导朗读。

  3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走到尽头,这时,苏格拉地又说话了(师再次扮演苏格拉地说话)

  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区别“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你们听懂了,弟子们也听懂了,并从中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1)出示第7自然段

  (2)引读

  (3)再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4)解决问题

  三欣赏有关抓住机遇的名言,并让学生谈谈最欣赏哪一条,适当说说感受。

  四欣赏苏格拉地的故事,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最大的麦穗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最大的麦穗教案8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 ”。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苏格拉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交流组织:问好!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看来大家都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那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问一个大学者:“嗯,听说您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大学者是谁呀?(板书: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好!上课!

  2、板书课题,强调“穗”字的音、形。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谁知道苏格拉底的资料?指名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出示。指名读。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收集的?不看大屏幕再试着说一遍,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过渡: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态度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好吗?

  1、按要求初读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2页,自由地轻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通句、读顺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解决掉再走。

  2、检查初读

  过渡:刚才看见大家读得都特别认真,相信同学们一定也做到胸有成竹了,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把你的读展现给大家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沉甸甸”(正音,积累abb式的'词语)

  (2)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出示“挑挑拣拣”(积累aabb式的词语)

  “两手空空”(积累abcc式的词语)

  “麦垄”(识记字音、分辨字形、了解字义、进行描红)

  “如梦初醒”

  (四)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不失时机”、“错失良机”(释义,明白这是一组反义词)

  出示所有词语,指名全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要求默读

  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老师相信,通过再一次读课文,你会对这些词语有更深地了解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专注。指名回答。

  进行评价,借助词语再次进行概括。

  3、理清脉络

  过渡:围绕这个主要内容,课文时怎们分段的?静下心来,再快速读读课文,说说每段的意思。指名回答,(随机板书: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

  4、渗透体裁——借事说理(板书)

  四、深度读文、重点突破

  过渡: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提要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去第一部分中去看看,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什么要求?找到勾住

  1、指名读

  2、指导读: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想让大家听清你的要求,你会强调哪些字眼?怎么读?

  3、质疑: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想什么?

  4、齐读。这么多的疑问一定要收藏好,因为它会带领走向成功彼岸,好,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事情发生的背景。

  (二)找麦穗

  过渡: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个要求,让大家找麦穗,好,现在我们去第二部分看看。

  1、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2.3自然段。

  出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感觉怎样?对比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

  所以中间用什么号?出示分号。那分号在这有什么作用?

  注意:分号的停顿比逗号稍长,比句号稍短。谁愿意试试?一起试试

  2、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位同学来读,指名读3.4自然段。

  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说了一句什么话?找到勾住。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名读

  指导读:从文中找答案,这句话该怎么读?用这种强调谁愿意来读一遍。

  3、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个你的好朋友来读,指名读5自然段。

  这儿藏着一个难啃的骨头,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指名读这个句子,谈发现,引作用

  指名小组读句子。

  指导读“除了”碰见“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还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咱这儿先卖个关子,既然一句话中连续出现两次,可以感觉到它很重要,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三)悟道理

  过渡:从提要求到找麦穗,整个感觉就和教学无关、和学习无关,更和人生无关,但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睿智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来,让我们看看弟子们学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对,分号!男生读分号前边的句子,女生读分号后边的句子。

  读完之后,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分号前后的句子什么关系?那分号有什么作用?

  本文三个分号的句子学完了,回忆一下我们学分号的方法概括一下要想知道分号的作用得用什么方法?

  指名读。齐读全段。

  五、巩固练习

  1、听写

  2、想一想:“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六、小结过渡

  “最大的麦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下节课请同学们和又帅气又睿智又幽默的杨老师一起继续探讨人生,老师期待大家的表现。

  七、板书设计:

  提要求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找麦穗

  悟道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用摘麦穗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认识和大概理解;关于机遇的一些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资料简要地向同学汇报。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讲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读后汇报:这篇课文讲的是苏格拉底叫他的弟子到一块成熟的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结果没摘到,从而悟出了一个道理。

  三、精读课文,悟出道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苏格拉底是怎样要求他的弟子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读体会。

  2、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重点讨论以下词句: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只许进不许退

  3练习感情朗读

  4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到老师的要求后,是怎样摘麦穗的?有没有摘到最大的一颗麦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记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2-5自然段文字,指名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抓住弟子们的神态:埋头看看、摇头

  (2)抓住弟子们的动作:摘了随手扔掉

  (3)讨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摘不到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心里会怎样想?

  (4)苏格拉底站在田边,看着他的弟子们摘麦穗的样子会怎么想呢?他是用什么样的语调对弟子们说话的?你能模仿着读一读吗?

  (5)那些小麦可能回怎样嘲笑这些弟子们?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6、过渡,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一个弟子,你打算怎样摘麦穗?换位思考,引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齐读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语重心长意味深长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

  7、思考:苏格拉底是不是就要求他的弟子们到麦地里摘麦穗?他知不知道他的弟子们摘不到一颗最大的麦穗?(知道)他的用意是什么?

  8、出示最后的自然段

  (1)指名读

  (2)把你认为含义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3)分组交流

  (4)重点讨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补充深化,领悟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让你想到古代的一首什么诗歌?

  出示《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说:()

最大的麦穗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课文是苏教版11册24课《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生字只有两个,而且都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是“垄”,一个是“嘲”,所以不需要在生字上下太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语句通俗易懂,因此只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的朗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设计理念

  1、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今天,我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特殊的师生关系、特殊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平添了一丝新奇,但同时多少也有了一点隔阂。为了及时让学生了解我,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再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不知不觉地建立了起来,为我下面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开了个好头。此时的我,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神圣的布道士,已经由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口耳相授,我说你听,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民主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可亲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老师既是学习中的导师,也是心灵的朋友。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自信。有人说,自信是人成功的'奠基石。课堂上,我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即使是不到位的答案,也我会真诚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自卑,相反感受到的是我浓浓的更多的关爱。如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去指导、激励学生。如指导学生读“……”时,我……(请举例)再如,与学生交流“……”的感受时,我……(请举例)

  2、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说法。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能一味“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给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请举例: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我……(请举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当学生静心读文,沉思默想的时候,我……(请举例: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一名老师,不正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吗?

  3、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态度、体验和理解。汉语本身就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收到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在学生读完了课文后,我便对他们说“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这时的老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对象,这样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请举例……)在交流对话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所赋予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的教程中,安排了“对文本与大师的有价值的质疑”,并作出了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情,对于专家、对于大师也是这样”,“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4、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非常明确地给语文学科作了定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侧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的侧重于人文性,相比较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应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我还安排了“把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书签”上这一写话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让学生所获得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外化为活的语言,而且还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制书签,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用语文来创造生活,真正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最大的麦穗教案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案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上一堂课,你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吗?

  2、简介苏格拉底生平和思想。

  3、引入课题:那么这节课苏格拉底老师带我们去哪里上课?到麦地里干什么?请读课题。

  回答问题。

  了解苏格拉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师:文章拿到手,我们爱一读为快,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是第一步。谁自告奋勇?

  2、 师适当加以点评。

  3、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但要读懂文章还远远不够。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说,我们读书要思考,把文中不懂的问题搞懂才行。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书。

  个别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课件显示问题:

  边读课文边思考:

  (1) 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怎样的要求?

  (2) 弟子们摘麦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画出相关的语句细细体会。

  (3) 弟子们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你懂吗?把自己想到的写一写,也可以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问问同学。

  2、 师巡视学情。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1) 第一个问题:(课件显示)“只许进不许退”说明什么?(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指导读出命令的语气。

  (2) 第二个问题:(课件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把你画出的句子读读,再说一说。“摇了摇头、埋着头走、随手扔掉、挑挑拣拣”说明了弟子们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还在前面、不必过早地定夺”说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抓住现在。指导读出惋惜之情。

  (3) 重点理解:(课件显示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说的这段话中“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是指同一穗吗?为什么?师小结:前者指的是麦地中真正最大的麦穗,但它可遇而不可求;后者指的是眼前你认为最大的,只有抓住它,才有比较,才能找到更大的。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件显示)指导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4) 第三个问题:(课件显示第7自然段)把人生的追求比作在麦地中行走,那么在麦地中摘最大的麦穗,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什么?(板书:理想、成功)是啊,抓住“眼前的一穗”就是抓住时机,也就是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了坚实有力的一步。相 反,一再错失良机,成功就会擦肩而过。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两种人吗?

  (5) 指导读好最后一段。

  边读课文边思考。

  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练读片段。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事例说这两种人。

  四、总结提升

  1、师:读到这,我们掩卷长思,从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请说一说。

  2、师: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名言。(课件显示)“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理 艮科尔”(读一读、说一说)

  3、读书是为了明志,为了更好地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现在,你有激励自己的话吗?请你写一写,别忘签上你的名字,因为将来他也许就是名人名言。

  谈体会。

  读名言。

  写感受。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座右铭张贴软包,相互交流。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抓住时机

  理想 成功

最大的麦穗教案13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体会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小结: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1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15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

《最大的麦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大的麦穗教案】相关文章:

《最大的麦穗》教案01-27

《最大的麦穗》教案03-07

最大的麦穗教案04-02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案03-09

《最大的麦穗》教案10篇02-17

《最大的麦穗》教案9篇02-27

最大的麦穗教案10篇04-27

《最大的麦穗》教案(9篇)03-04

最大的麦穗教案 9篇05-26

《最大的麦穗》教案15篇(精)04-12

最大的麦穗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1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教师要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设计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谈话)同学们!下午好!认识我吗?(不认识)那我自我介绍一下……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该怎么称呼我呢?(生答)那上课敢发言吗?(敢)敢大声发言吗?(敢)这么大胆?这么自信?好,我得检验一下,谁敢露一下手?(很少学生举手)自信的人都跑哪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少部分的学生举手)好!你来露一下,你洪亮地、清楚地、正确地告诉我,你的名字是什么?(生答)我们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自信和勇敢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举手的后悔了吧?(后悔)上课读书、发言,都是你自己争取的,稍微一犹豫,机会就溜走了,可惜吧!所以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哟!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麦”的竖和撇是分开的,不要写了连起来,“穗”的一竖和提是分开的。

  师:这篇课文只有两个生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告诉马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生自由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双语的学生真不简单,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老师更有理由相信:经过你们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好,开始练练。

  师:读完了?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1:……

  生2:……

  生3:……

  麦垄大熟定夺

  如梦初醒错失良机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生1:……

  生2:……

  生3:……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开始!

  (生自由解决)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

  生2:……

  生3:……

  (师随机问学生用的是哪种方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想!

  师: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呀?(生说能)有信心是好样的,但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把课文再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三遍了,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师:好,打断一下,你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听好了,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提了一个要求,怎样读才能让他的弟子听清楚提的是什么要求,听得懂,记得住,好!在下面练练,你们现在就是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弟子提要求了。

  (生自由练读)

  师:这样,还请你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生读)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个要求一听就懂,记得住!同学们觉得她这一次读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最大”、“只许”、“不许”读得很重……

  师:你听得真认真,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师:暂停,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过了麦地,现在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也想一想该怎么做,怎么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生继续读)

  师:请坐,谁接着读?

  师:打断一下,老师觉得你的声音不够老,洪钟嘛!应该浑厚,凝重,大家在下面练一练,待会儿有人要挑战你。你也要好好地练哟!

  (生练读)

  师:再来第二次。

  (生读)

  师:大家满意吗?

  生:(自由说)不满意。

  师:那谁来读?

  (指名读)

  师:(问刚才读的男生)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还想跟他们赛一次?

  生:嗯

  (生读)

  师:掌声鼓励!(生鼓掌)不过这掌声是老师替他要来的,老师认为我们应当该学会欣赏,在别人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接着往下读。

  师:这样请你转过脸,让我们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那股投入的劲、朗读时那份专注的表情。

  (生接着读)

  师:如果我是你的弟子,我听你这样严肃地、认真地开导我,我一定会对人生有所悟,还有谁也想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地六小节这段话?我这次找个不举手的。

  (女生读)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开导,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谁愿意读?谁愿意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举手的人很多)

  师:哇!看到你们都想读,我也想读一读,愿意也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感情朗诵)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那怎么还不鼓掌呀?(鼓掌)其实老师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呀!你们也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吗?

  生:能!

  师:我们再练练,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为了展示最好的读书效果,让我们把书捧起来,抬头挺胸,两脚并拢,酝酿一下感情,准备好了吗?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苏格拉底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事,这为哲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苏格拉底

  师:那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生1:……

  生2:……

  生3:……

  师:你们说的非常的好,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文字),读了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苏格拉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读文章)

  师:读了以后,你们对苏格拉底又了解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二、批注课文文本对话

  师: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好,开始!

  (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

  师:你们读得那样认真、投入,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生自由说)

  生1:……

  生2:……

  师:呵!这个问题有质量,提的好!

  生3:……

  生4:……

  师:真不简单,连标点符号也看出来,你读得真仔细!

  生5:……

  师:那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该该问谁呢?

  生1:……

  生2:……

  生3:……

  师:(小结)问自己、问同学、问课本,这“三问”都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也许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好,试试看。

  (生读。)

  (师: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块麦地,让他们从中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经过苏格拉底的开导,弟子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三、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师:读完了?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

  生:我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想告诉他的弟子,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师:机会失去了就不会重来的。

  师:还有谁想要说的?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四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结果却两手空空,他们只会蛮干,而不动脑筋。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

  生: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是呀!我们不能把希望总寄托在未来,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不由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师:是啊,“有失必有得”,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人生道理。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否则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的。

  生:我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班部分同学将来要做科学………要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现在认真学习。

  生:……

  生:……

  师:是呀!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道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譬方说: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师:那我不就不行咯,把你们关在教室里上课,你这不是在批评我吗?(呵呵)开玩笑,老师其实听明白了,你是说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在课堂,有一位名人说过,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知识的存在。

  师:谁还有高见?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一件事,让他们最后悟出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答案,可能当时会记住,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忘了,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往往不容易遗忘。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就好像戴在头上的假发,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向苏格拉底学习。

  四、活读课文内化延伸

  师: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用一根麦穗就能使弟子们悟出人生哲理。其实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这位大师上的课,真的完美不缺吗?我们就不能找出一点毛病?

  (生没有举手,出现冷场)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热烈地讨论)

  生:我认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便随手扔了。”从“随手扔了”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苏格拉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加强爱惜粮食的教育。

  师: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有问题: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言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无法进行比较,那么“最大的麦穗”也无法找到。

  师:其实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

  五、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我们另当别论,但文章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粒麦穗,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其实许多名言警句也曾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也以可摘录有关的名言警句,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

  生:

  师:这样,我们把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当作纪念,好吗?

  (学生把书签送给听课的老师)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们双语六(2)班的同学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双语的明天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更加精彩!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述: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茶,越品越有味。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第十六课《最大的麦穗》,细细品味它。(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首先我们来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先听写三组词语

  沉甸甸

  颗粒饱满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听写,纠错,读了这三组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品读课文

  1、(出示:一片麦地)这是一片怎样的麦地?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打开课本,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学生齐读)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4、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的一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指名读

  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哪几个要求?

  5、苏格拉底提这样的要求时会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呢?(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6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了吗?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7、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8、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9、理解“如梦初醒”,问:他们到底明白了什么?

  10、弟子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学生读有关句子,齐读,师相机点评)

  11、在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还说了一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2、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学生默读课文

  三、四两个自然段,找出描写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反复读,体会)13按理说,他们这么认真,应该能摘到最大的麦穗呀?可是————

  14、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5、正是由于弟子们的挑挑拣拣,犹豫不决,他们才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这时又是怎样教育弟子们的?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学生自由读

  16、苏格拉底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17、“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

  18、苏格拉底也知道最大的一穗是很难摘到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的要求(再次指名读前面的要求)

  那么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其本意是什么?

  19、同学们都明白了苏格拉底的用意所在,可弟子们却没明白,这时,苏格拉底的话应该怎么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20、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绝非一无所获,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

  (出示第七自然段文字: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1、你们读懂了吗?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22、你们的感受这么深,也一定会读的很好。(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3、同学们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24、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读读第七自然段。

  三、总结新课,升华理解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明白了课文所讲的道理,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2同学们充满智慧的发言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了,你们有自己的见解,非常的了不起。你们都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你们最大的一穗,但对你们来说,今天要摘取的眼前的一穗是——————

  3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远大的理想,但对我来说眼前的一穗是上好这节课。明天还有新的挑战,人生的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这样才有收获。

  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名言,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出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最大的麦穗教案3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

  (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

  (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

  (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三、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四、第三句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7、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失时机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七、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最大的麦穗教案5

  一、听写词语: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张:①展开,打开;②铺排,陈设;③看,望;④量词。

  张牙舞爪()东张西望()张灯结彩()

  2、失:①丢;②没有掌握住;③没有达到目的;④错误,疏忽;⑤改变常态。

  错失良机()失火()失声痛哭()

  3、饱:①满足了食量;②饱满;③足足地,充分;④满足。

  一饱眼福()饱经风霜()吃饱肚子()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风细雨()()如生改恶从()盛气()人

  ()峰突起()()私语()疲力尽一望无()

  1、写景的:

  2、写人物动作的:

  3、写人物神态的:

  四、在下列句子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孔繁森()离开了我们,()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明天下大雨,我们()要去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3、这道题他()不会做,()他没有认真思考。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C、三、四个红领巾从前面走了过来。

  D、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

  2、和“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表达不相一致的是()

  A、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B、时间给勤勉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留下空虚和懊悔。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D、沿着“等一等”这条路,就会走进“事无成”这间屋。

  六、修改病句(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老师表扬张明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2、李谷一的歌唱得天花乱坠。

  3、有些豺狼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4、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5、“你看,”她平静地说,“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①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你们未必能碰见它;()碰见了,()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组反义词。

  3、选文中苏格拉底说的话仅仅是教导弟子们摘麦穗吗?如果不是,请找出最能体现他用心的一个句子写下来。

  4、选文第②节中“眼前的一穗”是指,“最大的追求”则指。

  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最大的麦穗教案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揭示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文字,揣摩心理,感悟道理。

  1阅读第一自然段,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揣摩弟子们的'心理。

  (1)那天,正是大熟的季节,听苏格拉底说话了:“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你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明白“只许进不许退”和“最大的麦穗”这两个要求。)

  (3)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地的弟子,你心中会怎么想?

  2阅读第2至5自然段,揣摩弟子们的心理,明白他们失败的原因。

  (1)自由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仔细揣摩文字,看看你从文字中读出了弟子们的什么心理,试试完成填空。

  走进麦地,弟子们心里()

  走到尽头,弟子们心里()

  (2)交流

  先说说怎么填,再说说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并出示相应的段落指导朗读。

  3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走到尽头,这时,苏格拉地又说话了(师再次扮演苏格拉地说话)

  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区别“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你们听懂了,弟子们也听懂了,并从中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1)出示第7自然段

  (2)引读

  (3)再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4)解决问题

  三欣赏有关抓住机遇的名言,并让学生谈谈最欣赏哪一条,适当说说感受。

  四欣赏苏格拉地的故事,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最大的麦穗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最大的麦穗教案8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 ”。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苏格拉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交流组织:问好!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看来大家都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那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问一个大学者:“嗯,听说您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大学者是谁呀?(板书: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好!上课!

  2、板书课题,强调“穗”字的音、形。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谁知道苏格拉底的资料?指名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出示。指名读。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收集的?不看大屏幕再试着说一遍,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过渡: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态度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好吗?

  1、按要求初读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2页,自由地轻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通句、读顺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解决掉再走。

  2、检查初读

  过渡:刚才看见大家读得都特别认真,相信同学们一定也做到胸有成竹了,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把你的读展现给大家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沉甸甸”(正音,积累abb式的'词语)

  (2)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出示“挑挑拣拣”(积累aabb式的词语)

  “两手空空”(积累abcc式的词语)

  “麦垄”(识记字音、分辨字形、了解字义、进行描红)

  “如梦初醒”

  (四)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不失时机”、“错失良机”(释义,明白这是一组反义词)

  出示所有词语,指名全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要求默读

  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老师相信,通过再一次读课文,你会对这些词语有更深地了解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专注。指名回答。

  进行评价,借助词语再次进行概括。

  3、理清脉络

  过渡:围绕这个主要内容,课文时怎们分段的?静下心来,再快速读读课文,说说每段的意思。指名回答,(随机板书: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

  4、渗透体裁——借事说理(板书)

  四、深度读文、重点突破

  过渡: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提要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去第一部分中去看看,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什么要求?找到勾住

  1、指名读

  2、指导读: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想让大家听清你的要求,你会强调哪些字眼?怎么读?

  3、质疑: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想什么?

  4、齐读。这么多的疑问一定要收藏好,因为它会带领走向成功彼岸,好,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事情发生的背景。

  (二)找麦穗

  过渡: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个要求,让大家找麦穗,好,现在我们去第二部分看看。

  1、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2.3自然段。

  出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感觉怎样?对比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

  所以中间用什么号?出示分号。那分号在这有什么作用?

  注意:分号的停顿比逗号稍长,比句号稍短。谁愿意试试?一起试试

  2、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位同学来读,指名读3.4自然段。

  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说了一句什么话?找到勾住。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名读

  指导读:从文中找答案,这句话该怎么读?用这种强调谁愿意来读一遍。

  3、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个你的好朋友来读,指名读5自然段。

  这儿藏着一个难啃的骨头,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指名读这个句子,谈发现,引作用

  指名小组读句子。

  指导读“除了”碰见“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还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咱这儿先卖个关子,既然一句话中连续出现两次,可以感觉到它很重要,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三)悟道理

  过渡:从提要求到找麦穗,整个感觉就和教学无关、和学习无关,更和人生无关,但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睿智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来,让我们看看弟子们学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对,分号!男生读分号前边的句子,女生读分号后边的句子。

  读完之后,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分号前后的句子什么关系?那分号有什么作用?

  本文三个分号的句子学完了,回忆一下我们学分号的方法概括一下要想知道分号的作用得用什么方法?

  指名读。齐读全段。

  五、巩固练习

  1、听写

  2、想一想:“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六、小结过渡

  “最大的麦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下节课请同学们和又帅气又睿智又幽默的杨老师一起继续探讨人生,老师期待大家的表现。

  七、板书设计:

  提要求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找麦穗

  悟道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用摘麦穗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认识和大概理解;关于机遇的一些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资料简要地向同学汇报。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讲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读后汇报:这篇课文讲的是苏格拉底叫他的弟子到一块成熟的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结果没摘到,从而悟出了一个道理。

  三、精读课文,悟出道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苏格拉底是怎样要求他的弟子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读体会。

  2、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重点讨论以下词句: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只许进不许退

  3练习感情朗读

  4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到老师的要求后,是怎样摘麦穗的?有没有摘到最大的一颗麦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记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2-5自然段文字,指名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抓住弟子们的神态:埋头看看、摇头

  (2)抓住弟子们的动作:摘了随手扔掉

  (3)讨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摘不到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心里会怎样想?

  (4)苏格拉底站在田边,看着他的弟子们摘麦穗的样子会怎么想呢?他是用什么样的语调对弟子们说话的?你能模仿着读一读吗?

  (5)那些小麦可能回怎样嘲笑这些弟子们?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6、过渡,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一个弟子,你打算怎样摘麦穗?换位思考,引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齐读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语重心长意味深长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

  7、思考:苏格拉底是不是就要求他的弟子们到麦地里摘麦穗?他知不知道他的弟子们摘不到一颗最大的麦穗?(知道)他的用意是什么?

  8、出示最后的自然段

  (1)指名读

  (2)把你认为含义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3)分组交流

  (4)重点讨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补充深化,领悟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让你想到古代的一首什么诗歌?

  出示《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说:()

最大的麦穗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课文是苏教版11册24课《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生字只有两个,而且都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是“垄”,一个是“嘲”,所以不需要在生字上下太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语句通俗易懂,因此只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的朗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设计理念

  1、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今天,我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特殊的师生关系、特殊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平添了一丝新奇,但同时多少也有了一点隔阂。为了及时让学生了解我,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再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不知不觉地建立了起来,为我下面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开了个好头。此时的我,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神圣的布道士,已经由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口耳相授,我说你听,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民主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可亲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老师既是学习中的导师,也是心灵的朋友。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自信。有人说,自信是人成功的'奠基石。课堂上,我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即使是不到位的答案,也我会真诚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自卑,相反感受到的是我浓浓的更多的关爱。如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去指导、激励学生。如指导学生读“……”时,我……(请举例)再如,与学生交流“……”的感受时,我……(请举例)

  2、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说法。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能一味“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给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请举例: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我……(请举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当学生静心读文,沉思默想的时候,我……(请举例: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一名老师,不正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吗?

  3、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态度、体验和理解。汉语本身就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收到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在学生读完了课文后,我便对他们说“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这时的老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对象,这样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请举例……)在交流对话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所赋予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的教程中,安排了“对文本与大师的有价值的质疑”,并作出了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情,对于专家、对于大师也是这样”,“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4、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非常明确地给语文学科作了定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侧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的侧重于人文性,相比较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应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我还安排了“把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书签”上这一写话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让学生所获得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外化为活的语言,而且还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制书签,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用语文来创造生活,真正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最大的麦穗教案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案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上一堂课,你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吗?

  2、简介苏格拉底生平和思想。

  3、引入课题:那么这节课苏格拉底老师带我们去哪里上课?到麦地里干什么?请读课题。

  回答问题。

  了解苏格拉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师:文章拿到手,我们爱一读为快,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是第一步。谁自告奋勇?

  2、 师适当加以点评。

  3、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但要读懂文章还远远不够。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说,我们读书要思考,把文中不懂的问题搞懂才行。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书。

  个别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课件显示问题:

  边读课文边思考:

  (1) 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怎样的要求?

  (2) 弟子们摘麦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画出相关的语句细细体会。

  (3) 弟子们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你懂吗?把自己想到的写一写,也可以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问问同学。

  2、 师巡视学情。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1) 第一个问题:(课件显示)“只许进不许退”说明什么?(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指导读出命令的语气。

  (2) 第二个问题:(课件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把你画出的句子读读,再说一说。“摇了摇头、埋着头走、随手扔掉、挑挑拣拣”说明了弟子们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还在前面、不必过早地定夺”说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抓住现在。指导读出惋惜之情。

  (3) 重点理解:(课件显示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说的这段话中“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是指同一穗吗?为什么?师小结:前者指的是麦地中真正最大的麦穗,但它可遇而不可求;后者指的是眼前你认为最大的,只有抓住它,才有比较,才能找到更大的。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件显示)指导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4) 第三个问题:(课件显示第7自然段)把人生的追求比作在麦地中行走,那么在麦地中摘最大的麦穗,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什么?(板书:理想、成功)是啊,抓住“眼前的一穗”就是抓住时机,也就是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了坚实有力的一步。相 反,一再错失良机,成功就会擦肩而过。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两种人吗?

  (5) 指导读好最后一段。

  边读课文边思考。

  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练读片段。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事例说这两种人。

  四、总结提升

  1、师:读到这,我们掩卷长思,从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请说一说。

  2、师: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名言。(课件显示)“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理 艮科尔”(读一读、说一说)

  3、读书是为了明志,为了更好地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现在,你有激励自己的话吗?请你写一写,别忘签上你的名字,因为将来他也许就是名人名言。

  谈体会。

  读名言。

  写感受。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座右铭张贴软包,相互交流。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抓住时机

  理想 成功

最大的麦穗教案13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体会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小结: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1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15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