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伯牙绝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伯牙绝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案1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 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1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伯牙绝弦》教案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绝弦》教案3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炊烟袅袅”,你们根据我的提示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雨雪霏霏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年荡气回肠的故事,叫《伯牙绝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这是一篇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7页,请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次,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还要求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大家可以看屏幕来练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文,评。
范读。
3 齐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来说一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多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3.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板书:伯牙 钟子期
介绍: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官拜上大夫。子期是为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的人。
善哉!
善:好啊!真美妙啊!
志:心里想着。
峨峨:巍峨屹立。
洋洋:广大,浩瀚无边。
念:想。
得:领会。
谓:认为。
复:再,重新。
……
《伯牙绝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绝弦》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而类似的词语还有: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议议: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悲痛欲绝) 死
(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
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
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老师评价:
韦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让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伯牙绝弦》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
2、听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板书:
25.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9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案11
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教案12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
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伯牙绝弦》,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请生讲)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理清文章的脉络,对基本的文言文常识有一点的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来。
二、感悟知音
1、伯牙为了子期而绝弦,(板书:伯牙钟子期)究竟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导致伯牙绝弦呢?(提问)
2、文中哪里提到伯牙绝弦?用横线在书中画出来。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弦”,咱们先看看这个“绝”字,从它的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绝弦”有是什么意思呢?伯牙绝弦意味这什么?
出示:绝
3、可是,你们知道吗?出示伯牙简介,出示:伯牙四岁时便跟着老师学鼓琴,当时的他已经工程名优,家喻户晓。
可为了子期竟要绝弦,可见他们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他们的关系?
4、“知音”是什么意思?从哪个可以感受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谁来读读。
出示“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5、伯牙到底想了些什么?弹了些什么呀?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伯牙绝弦,志在高山”
(1)感悟高山
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时,伴随他的琴音,子期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那是一座怎样的泰山啊!出示泰山图
难怪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这样的泰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气读呢?个别读、全班读
(2)感悟流水
除了高山,还有流水,出示“伯牙绝弦,志在流水”指名读
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式,伴随他的琴音,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
那是怎样的江河啊!
出示江河图引读指名读
伯牙弹奏时,眼前是否有高山、流水,子期前面是不是也有高山、流水呢?
可为什么子期却能听到泰山、江河呢?
可见泰山也好,江河也好,都是伯牙心声的写照,而他的心声只有子期听得出来,难怪文中说: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除了高山,流水,皎皎的明月、徐徐的轻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伯牙弹奏的内容。
a、当伯牙心中想着皎皎明月,子期赞:出示明月图
b、当伯牙心中想着依依杨柳,子期会赞:出示杨柳图
c、当伯牙心中想着潇潇春雨,子期会赞:出示春雨图
小结:出示: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生
伯牙志在杨柳,钟子期曰,生
伯牙志在春雨,钟子期曰,生
无论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得明白,这就是文中所说: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
(4)在《伯牙绝弦》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伯牙游于泰山之间”“翻译”
看来,伯牙和子期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一对知音,伯牙弹的不单是音,还有他的心,而子期听的也不单是音,还有伯牙的心。(板书:知音)
【设计意图】:在本小节的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课文空白,在高山流水的基础上,通过杨柳、春雨等事物的侧面衬托和渲染来烘托两个人的默契,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三、纪念知音
1、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患病出世,伯牙知道后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死绝弦)
2、子期死了,知音不在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在无人赞叹:
出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3。此时的.伯牙心情怎样?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吗?谁再来读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试想想当时的伯牙缺少赞美吗?为何如此在意子期的赞美呢?
是啊,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听众,而是一个能听懂他内心的知己,难怪他--
生齐读最后一句
5、带着伤痛,伯牙来到了子期墓前,写下一收悼词
出示悼词: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齐读
6、假如你是伯牙,此时,你最想说点什么呢?写下来
7、冯梦龙将这个故事记录在《警世通言》中,这样两个平凡的人,演绎出不平凡的传奇。咱们在一次聆听这感人的故事
出示全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课外补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子期与伯牙之间真挚的友谊,并将这种“知音”情节升华成一种沉淀于心底的彼此理解和缅怀,当然,情感方面的生成是本环节教学的核心所在。
四、延伸
1、王安石为《伯牙绝弦》写一首诗孟浩然也借“伯牙绝弦谢知己”来怀念故人出示古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作业布置出示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通过本篇古文,让学生不但了解了何谓知音,更拓宽了他们的语文常识范围,提高了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附板书: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绝
钟子期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案】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案05-21
伯牙绝弦教案03-25
伯牙绝弦教案05-31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04-0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7-15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04-01
《伯牙绝弦》教案(15篇)02-27
《伯牙绝弦》说课稿02-20
《伯牙绝弦》教案15篇02-13
《伯牙绝弦》教案 (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