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2:17: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精)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政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精)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概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表现及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小康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了解全面小康进程是不平衡的。

  (二)能力目标: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二)难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亮点:

  1.结合自身体会和了解,向学生介绍中山市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中山人的生活水平,学生感慨颇多;

  2.介绍“三步走”战略及目标内容时补充介绍“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及目标制定的背景为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铺垫;

  3.在讲解GDP时运用数据进行国际、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富裕的海南而奋斗的志向,激发学生怀抱建设家乡的责任心;

  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关系及相关内容的讲解思路比较清晰,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合理。前半部分的内容耗时过长,导致后半部分讲解粗糙。好在后面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也有所涉及,不难把握。

  2.课文内容取舍和课外知识补充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大概是我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多了解现实社会。经济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才具有说服力,而且必须是结合实际去理解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理念、策略、规划、做法等等。因而,处理教学内容这块是我的弱项。

  3.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简洁、生动、有力。这对于我一个新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由于当班主任,又跨年级上课,备课时间并不充裕,更谈不上课前演练,课堂表述能力亟需加强。

  4.留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少。这个问题除了时间处理不当外,还主要是因为我的教学心态不够从容。总是想完成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补充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尤其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不够,这点我感到非常愧疚。

  5.没有形成知识巩固练习的习惯。授课过程时间紧迫,通常没有节余时间做练习。备课的时候也常常忽略练习题的设计,要做练习主要依靠教辅资料。这方面也亟需改进。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2

  一、反思:

  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支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

  ①指导笔记。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

  ②指导记忆。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

  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

  1、审材料,抓中心;

  2、审题题,抓关键;

  3、牢设问,抓角度;

  4、找课本,采点子;

  5、找背景、寻主语;

  6、找联系,列题纲。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的政治教学工作。一个多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根据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我有如下收获:

  一、 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二、 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我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5

  站在高一年级的尽头回望,在新环境下,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科素质几近空白

  教学须从ABc起始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中学学生升高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中学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教学从最简单的ABc开始,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这就是A.。所谓B,就是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读题,做答案。c就是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引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教学中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取得学校的支持,多给一些课时,用以缓解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尖锐矛盾,没有时间保证是不能把整体素质这只木桶上的短木块加长的。

  二、“两懒”的学习行为

  教学要富有引力政治课学习,需要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我们的学生对浅显的知识,清澈见底的`问题,还愿意学习、思考,知识深一点,问题拐一点弯就“知难而退”,脑懒。学习中学生不愿记笔记,不愿做用文字表达的文字题,只愿做写字母打对号的选择题,手懒。学生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与长于看而短于写,乐于浅想而苦于文字表达的“两懒”的学习状态,严重制约政治学科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三、“不动”“被动”的学习情态

  教学要着力于激动生命政治课学习抑或是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主体生命的律动。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6

  “所谓成功,就是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把百分之一的希望变成百分之百的结果。”

  对于这段话,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生活、工作、学习中,学生在这方面吃亏不少,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在九年的教学工作中,从学生身上和自己的经历中早已深深地体会到心态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的教育应引起所有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注意。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将这方面的反思经验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做到理解学生,理解就能产生信任。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特殊,既肩负着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品质教育的重任。而思想品德课的课时相对少一些,与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少,这样就要抓住每一节课,每一次机会渗透心理品质的教育。比如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感情沟通。对成绩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学生,我会用类似的语言激励他们:“当一件事情,越来越接近终点和成功的时候,往往越重要、越艰难,所以谁如果能在最后的时刻,抓得好、抓得牢,谁就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甜……”对于成绩不太稳定的学生,我则会说:“考试前暴露问题是你的幸运,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机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于学习没有动力的孩子,我会更接近他们,拉近关系,他们觉得你很真诚,没有老师的架子,这样你说话他们就会听,在合适的机会不妨说:“其实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每天还得照样早来晚归,刻苦着,这说明大家还是不甘于现状的,这一点很值得我尊重你们!那?咱们?就多一份顽强,多一份执着呗。”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肯定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而人的行为又是在思想和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学生们剔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之后,就会主动、快乐起来,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

  第二、现身说法,以事例说明,让学生学会平和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困难。

  有人说,心态决定成败。我认为这句话有其一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小,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即心态,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成功和失败,即积极与消极的差异造成的。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中很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年的积累,我积累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事例,有学生自己发生的,有同事的,还有很多趣味性的心理学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就会有好结果。

  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因为只要做好了最容易干好的事情,你就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立即行动是锻炼自己良好心态的前提。

  第三、提出明确要求:“我可以允许你成绩落后,但是我绝对不能允许一个学生承认自己不行,我更不允许你自暴自弃!”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谁也救不了。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承认自己能行,变外界的鼓励为自己的'内动力,学生就会从心态上自强。

  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其目的一方面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动的自制力。

  另外,造成学生不良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试。对此,我的理解是:应试教育本身应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通过学习与应试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不断反思、研究,让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这个因素,从而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7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了试验教学设计能否在一堂课内完成,20xx年10月7日,刘汝明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高一年级进行了试教,并帮助完善了教学设计。20xx年10月16日,刘芃老师在本校高一(3)班为全市高一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赞许。20xx年7月19日,应人教社的邀请,刘芃赴重庆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展示教学。本文在重庆教学实录基础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本文结合《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依据“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时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乃史条件;知道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希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前下发了“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图片、表格和材料,预设了课堂提问,如下:

  (1)观察图一,上海世博会希腊馆。图片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2)图二是希腊三维地形模型图,图三是希腊的卫星地图。从这两张图中,得到关于希腊的哪些信息?

  (3)这样的地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1)(2)是要学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图片信息很集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也能够直观理解教科书上“多山、山势陡峭、有很多小的岛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等内容。但问题(3)没有针对性,没有限定学生思考的范围,问题看上去很开放,其实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地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朝哪个方向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差较远。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了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5)请同学们读教科书第22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几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公民?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6)根据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征的几个关键词。

  (7)城邦的这些特点,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山坡却适宜栽植荀萄、橄榄,发展园艺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反过来对希腊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诸国的经济,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使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

  一一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8)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23页“历史纵横”,概括古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9)这样的经济生活,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联系呢?

  (10)如果我用1只鸡来换你1头羊,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换呢?如果我用50只来换呢?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11)商品交换的这些原则,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

  (4)到(7)涉及城邦特点,学生能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解答。说明材料一至五这种“还原”式的情景创设,学生很适应。但是问题(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么是城邦,展示过材料二三后,问题(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关键词,这个设计不太合理,反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费时间,应该合并提问,或重新设计提问,增强提问的效率。(5)的后半部分要求根据教材概括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之后的问题(15)(16)却集中涉及,放在(5)没有呼应,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有效问题。问题(7)对应的材料体现了城邦的独立性,要求据此回答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材料似有不足。

  问题(9)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水平。问题(10)(11)中,学生得出“商品交换需要自由、公平、协商”的结论,是基于政治学科知识,只是按预设概括并接受一些条款式的结论:商品交换中的平等观念为民主政治产生准备了社会思想条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等。然而“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也存在物物交换,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腊却产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条件到底在民主政治产生中有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和疑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中消失。尽管学生很“热闹”地参与了“解析”,但问题(9)(10)(11)的程式化和线性分析解释,学生的思考没有办法复杂起来。教师应有所补充。

  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具体表现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中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阶层和无地贫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排斥和压制无权或少权;在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贫穷而困窘,他们要求推翻贵族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构成了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是他们总体实力加强的基本要素,随着这些要素的发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贵族势力相对削弱,从而引起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确立[l]。公元前5世纪,所有希腊公民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有大量空闲时间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公议是古希腊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经济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则”。“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3]

  材料六新的致富机会和贵金属铸币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钱贪欲,刺激了许多人作各种各样的冒险,或从事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一部分当政的土地贵族,利用权势取得了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贵族以外的工商业的富裕阶层,而他们是被摒除于政权之外的;这样,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各阶级实际力量的时比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贵族难于掌握他们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贵族的金钱贪欲,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平民群众的剥削。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1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六和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协调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系?

  (13)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项目

  梭伦时期

  克里斯提尼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民大会

  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四(五)百人大会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

  陪审法庭

  从10个部落中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其他规定

  (14)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贵族权利、扩大公民权利的?

  问题(12)(13)(14)较好地扣住教科书,学生参与的状况很好。这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开教科书。但是梭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材料六展示的种种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动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发展的因素。之前的问题(9)(10)与此相关,材料不足,学生回答的不好。这里有一个材料设计问题,应使各问题有机结合,不能将就教材框架割裂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应有顺序、有层次,是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的比例图示

  (15)从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权?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说属于“全体人民”?

  材料八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阅读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弊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这句话?

  (19)苏格拉底这样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九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0)阅读材料九,指出希腊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么原则?

  材料十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

  (21)阅读材料十,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2)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程序,在雅典已经存在。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当今哪些民主原则或程序起源于古希腊?

  学生对运用数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反应很积极。问题(17)到(22),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思考和活动提供了纵深空间。这也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义建构来预设的`。学生能回答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说明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国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等结论。尽管学生还没学到当代西方民主,但还是通过知识积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轮流执政、主权在民、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认识到现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与当代协商民主三种形态)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充分,学生能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特别是问题(19),学生均能有话可说,较有效地转换了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生对这组问题的反应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预设了很好的“接口”。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这里虽刻意避免让学生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所谓“局限性”“虚伪性”,强调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避免发“后见之明”,但仍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这条线索在学完此课后尚不明显,教师需要为学生理解从直接民主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做些铺垫: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纪的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没有停止。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惨败,民主政治的缺点逐渐暴露,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批评大多来自上流社会,言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色彩。随着马其顿、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论代替了对民主的颂歌。“纵观古今人们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民主制的兴趣与价值评估”[4]。因此,学者在评价这一政体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体;有产阶级眼中的雅典民主——民众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而这种直接民主最终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议制民主中,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进行公共选择的概率骤减。议会辩论传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议。这对英国、美国民主制建立影响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提问的技术层面来说,本课包括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思辨类问题,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所学内容,而要关注并指导课堂对话和认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问题(5)(6)(8)(12)至(16)“找出”“概括”“说明”“填写”“归纳”“得到”等词汇,规定了学生思考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考活动通过具体的动作完成,也扣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问题。通过归纳民主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奠定了基础”“得以确立”“发展到顶峰”等结论。因此,材料拓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老师提示语的指向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是有区别的。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本中什么地方”“还想到了什么”等句式。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解释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或史实”“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追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8](p46、50)。提问预设时,用好这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词,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预设学生的思考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思的结论是: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有效提问应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书的知识,注意问题之间符合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创设情景,应在课本知识的盲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和史实不足处预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提问的指向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回答跟进的追问,即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要促进学生解释自己的回答;第四,要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课堂有效提问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1996(4).

  [2]禹露,郑进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

  [3]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20xx(6).

  [4]魏凤莲,郭小凌.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xx(4).

  [5]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1).

  [6]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7]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的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xx(6).

  [8][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8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9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想这学期的教学,既有进步的地方,也存在不足之处。及时的反思,能促进我的教学水平,为日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做铺垫。

  一、注重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本学期的政治教学以《政治生活》为主线和上学期的《经济生活》不同,经济知识记忆的知识点不是太多,着重理解,对运用的要求比较强。而政治学知识对记忆的要求则明显比较高,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他们参与的机会少,因而对很多知识点都难以把握。不少学习认真的学生反映,政治知识点难于记忆,因此,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尤其重要。

  1、国内外重大时政穿插运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这能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就在他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例如,在讲授“政府的性质与职能”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20xx年海南琼海国庆期间水灾中的政府作用”这个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深刻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学会区分政府所履行的不同职能。再如,在讲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我运用了“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的材料,学生都会通过分析,指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2、讲授记忆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针对政治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的问题,我多次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框架图进行复习记忆。知识框架图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与把握,把书本零散的知识点归纳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在复习的时候,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会记得更牢固。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循环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对重点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并通过定时的课堂小测进行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授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辨析题的解题方法,但是对于论述题和探究题,学生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因此,教给他们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除了在平时习题评讲中逐渐向学生渗透解题技巧外,我还会开设专门的主观题解题方法讲授课。把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为学生指出来。把主观题的类型、审题、答题技巧以及步骤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此外,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解答主观题的模式。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0

  中期考试硝烟弥漫过后,反观前半期的教学,感触颇多。

  从教学教育活动过程看,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按以前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教育方法和观念来教学,通过平时考试才发现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大大改变,有那些不同呢?

  一、现在的学生初中用的是课改教材,教材的侧重于从感性认识来引导学生明白一些生活的道理,但缺少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

  二、学习习惯差,不会听讲、记笔记(包括成绩好的);

  三、考试是开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四、对高一经济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缺少心里准备,学生的角色还处在初中阶段,角色转变太慢。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低估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当成是以前初三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基本知识,先记再理解,循序渐进;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记笔记、会使用工具书,增强自学能力;

  三、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落实教材,加强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四、课堂课后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劳动、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1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整体的基础知识水平有所下降,而我却对学生了解不足,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接触过一丁点儿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等知识。而我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其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满脸写着“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总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后,醒来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最后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过激或违纪行为,除了责骂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可以用,但万万不能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三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要想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及时、详尽地写教学反思,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另外,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多听同行授课。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同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感到很费解,我是听了同行的课之后与自己的相比较,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还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主体。上学期段考之后,我就让学生给我提意见或者建议,很多学生都很积极。有的学生说“板书不够力”,有的说“说话声音有点小”,有的说“语速有点快”……所有学生提的意见和建议我都珍藏起来,以此鞭策自己。对于缺点,我能改则改,难改则想办法改,师生感情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总之,一个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出来,实现真正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有效的努力、同行的帮助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所作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更加注意及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使自己能够在这条坎坷的教育路上尽快成长起来。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2

  高一下学期也过去一半的时间了,站在高一下学期的尽头回望,在地高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我以及我所教的这门课,力争每堂课都精彩。为此,我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花费很大心血。

  在开学之前,我先从老教师手中借来参考书,加班备课。我想,等别人开始备课时,自己已经早做好准备了,有充足的时间再向别人请教,修正自己的教案,补充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知识,解决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设计,力争精益求精。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初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

  对于学生来说,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虽然年级高了,但实际上,无论年龄还是心理,仍是初中生。由于高中生活刚刚开始,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都得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刚刚参加完中考,刚从考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一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开始就讲授新课,而且没有多少新意,特别是纯知识讲授的课,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漫漫的听课学习生活又开始了的想法,激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

  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

  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

  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3

  时间飞逝,转眼间,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半年的多的时间里,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回顾这短短的半年,进步固然有,不足也不少。反思过去,以图将来。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像各位老教师一样游刃有余,终是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年轻教师,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尤其是1、2、3班这些体育、艺术特长生,更是这样)。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我上过一堂公开课,是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课后我曾反复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曾向听课老师请教过他们的看法,最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在:①开头时太紧张,用漫画导入时讲解得不全面,使得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②在讲解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明显太枯燥,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了一下,缺少鲜明的例子来让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沉闷;③对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必要的鼓励、肯定、启发等激励表示,只是单纯地让他们坐下,这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一点我自己并没有发现,其他老师指出后,我发现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反思力度,开展反思性教学。我觉得这是提高新教师教学教育水平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4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

  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教学内容时,通过分析汽车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面对不断下降的汽车价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对于家庭来说,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也纳入了生活消费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

  中期考试硝烟弥漫过后,反观前半期的教学,感触颇多。

  从教学教育活动过程看,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按以前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教育方法和观念来教学,通过平时考试才发现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大大改变,有那些不同呢?

  一、现在的学生初中用的是课改教材,教材的侧重于从感性认识来引导学生明白一些生活的道理,但缺少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

  二、学习习惯差,不会听讲、记笔记(包括成绩好的);

  三、考试是开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四、对高一经济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缺少心里准备,学生的角色还处在初中阶段,角色转变太慢。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低估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当成是以前初三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基本知识,先记再理解,循序渐进;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记笔记、会使用工具书,增强自学能力;

  三、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落实教材,加强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四、课堂课后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劳动、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02-26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篇)03-14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篇03-04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集合20篇07-12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7

高一政治的教学总结03-07

《经济政治》教学反思04-11

政治教学反思12-16

高一政治教学总结05-2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精)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政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精)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概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表现及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小康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了解全面小康进程是不平衡的。

  (二)能力目标: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二)难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亮点:

  1.结合自身体会和了解,向学生介绍中山市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中山人的生活水平,学生感慨颇多;

  2.介绍“三步走”战略及目标内容时补充介绍“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及目标制定的背景为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铺垫;

  3.在讲解GDP时运用数据进行国际、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富裕的海南而奋斗的志向,激发学生怀抱建设家乡的责任心;

  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关系及相关内容的讲解思路比较清晰,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合理。前半部分的内容耗时过长,导致后半部分讲解粗糙。好在后面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也有所涉及,不难把握。

  2.课文内容取舍和课外知识补充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大概是我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多了解现实社会。经济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才具有说服力,而且必须是结合实际去理解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理念、策略、规划、做法等等。因而,处理教学内容这块是我的弱项。

  3.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简洁、生动、有力。这对于我一个新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由于当班主任,又跨年级上课,备课时间并不充裕,更谈不上课前演练,课堂表述能力亟需加强。

  4.留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少。这个问题除了时间处理不当外,还主要是因为我的教学心态不够从容。总是想完成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补充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尤其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不够,这点我感到非常愧疚。

  5.没有形成知识巩固练习的习惯。授课过程时间紧迫,通常没有节余时间做练习。备课的时候也常常忽略练习题的设计,要做练习主要依靠教辅资料。这方面也亟需改进。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2

  一、反思:

  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支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

  ①指导笔记。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

  ②指导记忆。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

  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

  1、审材料,抓中心;

  2、审题题,抓关键;

  3、牢设问,抓角度;

  4、找课本,采点子;

  5、找背景、寻主语;

  6、找联系,列题纲。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的政治教学工作。一个多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根据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我有如下收获:

  一、 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二、 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我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5

  站在高一年级的尽头回望,在新环境下,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科素质几近空白

  教学须从ABc起始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中学学生升高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中学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教学从最简单的ABc开始,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这就是A.。所谓B,就是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读题,做答案。c就是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引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教学中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取得学校的支持,多给一些课时,用以缓解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尖锐矛盾,没有时间保证是不能把整体素质这只木桶上的短木块加长的。

  二、“两懒”的学习行为

  教学要富有引力政治课学习,需要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我们的学生对浅显的知识,清澈见底的`问题,还愿意学习、思考,知识深一点,问题拐一点弯就“知难而退”,脑懒。学习中学生不愿记笔记,不愿做用文字表达的文字题,只愿做写字母打对号的选择题,手懒。学生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与长于看而短于写,乐于浅想而苦于文字表达的“两懒”的学习状态,严重制约政治学科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三、“不动”“被动”的学习情态

  教学要着力于激动生命政治课学习抑或是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主体生命的律动。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6

  “所谓成功,就是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把百分之一的希望变成百分之百的结果。”

  对于这段话,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生活、工作、学习中,学生在这方面吃亏不少,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在九年的教学工作中,从学生身上和自己的经历中早已深深地体会到心态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的教育应引起所有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注意。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将这方面的反思经验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做到理解学生,理解就能产生信任。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特殊,既肩负着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品质教育的重任。而思想品德课的课时相对少一些,与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少,这样就要抓住每一节课,每一次机会渗透心理品质的教育。比如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感情沟通。对成绩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学生,我会用类似的语言激励他们:“当一件事情,越来越接近终点和成功的时候,往往越重要、越艰难,所以谁如果能在最后的时刻,抓得好、抓得牢,谁就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甜……”对于成绩不太稳定的学生,我则会说:“考试前暴露问题是你的幸运,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机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于学习没有动力的孩子,我会更接近他们,拉近关系,他们觉得你很真诚,没有老师的架子,这样你说话他们就会听,在合适的机会不妨说:“其实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每天还得照样早来晚归,刻苦着,这说明大家还是不甘于现状的,这一点很值得我尊重你们!那?咱们?就多一份顽强,多一份执着呗。”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肯定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而人的行为又是在思想和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学生们剔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之后,就会主动、快乐起来,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

  第二、现身说法,以事例说明,让学生学会平和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困难。

  有人说,心态决定成败。我认为这句话有其一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小,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即心态,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成功和失败,即积极与消极的差异造成的。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中很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年的积累,我积累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事例,有学生自己发生的,有同事的,还有很多趣味性的心理学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就会有好结果。

  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因为只要做好了最容易干好的事情,你就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立即行动是锻炼自己良好心态的前提。

  第三、提出明确要求:“我可以允许你成绩落后,但是我绝对不能允许一个学生承认自己不行,我更不允许你自暴自弃!”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谁也救不了。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承认自己能行,变外界的鼓励为自己的'内动力,学生就会从心态上自强。

  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其目的一方面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动的自制力。

  另外,造成学生不良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试。对此,我的理解是:应试教育本身应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通过学习与应试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不断反思、研究,让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这个因素,从而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7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了试验教学设计能否在一堂课内完成,20xx年10月7日,刘汝明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高一年级进行了试教,并帮助完善了教学设计。20xx年10月16日,刘芃老师在本校高一(3)班为全市高一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赞许。20xx年7月19日,应人教社的邀请,刘芃赴重庆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展示教学。本文在重庆教学实录基础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本文结合《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依据“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时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乃史条件;知道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希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前下发了“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图片、表格和材料,预设了课堂提问,如下:

  (1)观察图一,上海世博会希腊馆。图片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2)图二是希腊三维地形模型图,图三是希腊的卫星地图。从这两张图中,得到关于希腊的哪些信息?

  (3)这样的地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1)(2)是要学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图片信息很集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也能够直观理解教科书上“多山、山势陡峭、有很多小的岛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等内容。但问题(3)没有针对性,没有限定学生思考的范围,问题看上去很开放,其实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地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朝哪个方向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差较远。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了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5)请同学们读教科书第22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几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公民?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6)根据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征的几个关键词。

  (7)城邦的这些特点,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山坡却适宜栽植荀萄、橄榄,发展园艺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反过来对希腊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诸国的经济,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使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

  一一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8)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23页“历史纵横”,概括古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9)这样的经济生活,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联系呢?

  (10)如果我用1只鸡来换你1头羊,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换呢?如果我用50只来换呢?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11)商品交换的这些原则,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

  (4)到(7)涉及城邦特点,学生能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解答。说明材料一至五这种“还原”式的情景创设,学生很适应。但是问题(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么是城邦,展示过材料二三后,问题(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关键词,这个设计不太合理,反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费时间,应该合并提问,或重新设计提问,增强提问的效率。(5)的后半部分要求根据教材概括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之后的问题(15)(16)却集中涉及,放在(5)没有呼应,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有效问题。问题(7)对应的材料体现了城邦的独立性,要求据此回答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材料似有不足。

  问题(9)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水平。问题(10)(11)中,学生得出“商品交换需要自由、公平、协商”的结论,是基于政治学科知识,只是按预设概括并接受一些条款式的结论:商品交换中的平等观念为民主政治产生准备了社会思想条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等。然而“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也存在物物交换,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腊却产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条件到底在民主政治产生中有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和疑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中消失。尽管学生很“热闹”地参与了“解析”,但问题(9)(10)(11)的程式化和线性分析解释,学生的思考没有办法复杂起来。教师应有所补充。

  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具体表现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中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阶层和无地贫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排斥和压制无权或少权;在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贫穷而困窘,他们要求推翻贵族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构成了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是他们总体实力加强的基本要素,随着这些要素的发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贵族势力相对削弱,从而引起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确立[l]。公元前5世纪,所有希腊公民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有大量空闲时间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公议是古希腊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经济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则”。“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3]

  材料六新的致富机会和贵金属铸币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钱贪欲,刺激了许多人作各种各样的冒险,或从事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一部分当政的土地贵族,利用权势取得了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贵族以外的工商业的富裕阶层,而他们是被摒除于政权之外的;这样,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各阶级实际力量的时比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贵族难于掌握他们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贵族的金钱贪欲,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平民群众的剥削。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1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六和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协调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系?

  (13)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项目

  梭伦时期

  克里斯提尼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民大会

  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四(五)百人大会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

  陪审法庭

  从10个部落中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其他规定

  (14)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贵族权利、扩大公民权利的?

  问题(12)(13)(14)较好地扣住教科书,学生参与的状况很好。这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开教科书。但是梭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材料六展示的种种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动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发展的因素。之前的问题(9)(10)与此相关,材料不足,学生回答的不好。这里有一个材料设计问题,应使各问题有机结合,不能将就教材框架割裂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应有顺序、有层次,是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的比例图示

  (15)从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权?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说属于“全体人民”?

  材料八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阅读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弊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这句话?

  (19)苏格拉底这样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九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0)阅读材料九,指出希腊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么原则?

  材料十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

  (21)阅读材料十,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2)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程序,在雅典已经存在。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当今哪些民主原则或程序起源于古希腊?

  学生对运用数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反应很积极。问题(17)到(22),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思考和活动提供了纵深空间。这也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义建构来预设的`。学生能回答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说明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国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等结论。尽管学生还没学到当代西方民主,但还是通过知识积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轮流执政、主权在民、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认识到现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与当代协商民主三种形态)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充分,学生能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特别是问题(19),学生均能有话可说,较有效地转换了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生对这组问题的反应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预设了很好的“接口”。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这里虽刻意避免让学生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所谓“局限性”“虚伪性”,强调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避免发“后见之明”,但仍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这条线索在学完此课后尚不明显,教师需要为学生理解从直接民主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做些铺垫: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纪的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没有停止。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惨败,民主政治的缺点逐渐暴露,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批评大多来自上流社会,言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色彩。随着马其顿、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论代替了对民主的颂歌。“纵观古今人们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民主制的兴趣与价值评估”[4]。因此,学者在评价这一政体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体;有产阶级眼中的雅典民主——民众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而这种直接民主最终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议制民主中,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进行公共选择的概率骤减。议会辩论传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议。这对英国、美国民主制建立影响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提问的技术层面来说,本课包括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思辨类问题,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所学内容,而要关注并指导课堂对话和认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问题(5)(6)(8)(12)至(16)“找出”“概括”“说明”“填写”“归纳”“得到”等词汇,规定了学生思考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考活动通过具体的动作完成,也扣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问题。通过归纳民主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奠定了基础”“得以确立”“发展到顶峰”等结论。因此,材料拓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老师提示语的指向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是有区别的。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本中什么地方”“还想到了什么”等句式。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解释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或史实”“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追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8](p46、50)。提问预设时,用好这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词,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预设学生的思考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思的结论是: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有效提问应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书的知识,注意问题之间符合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创设情景,应在课本知识的盲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和史实不足处预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提问的指向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回答跟进的追问,即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要促进学生解释自己的回答;第四,要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课堂有效提问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1996(4).

  [2]禹露,郑进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

  [3]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20xx(6).

  [4]魏凤莲,郭小凌.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xx(4).

  [5]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1).

  [6]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7]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的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xx(6).

  [8][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8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9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想这学期的教学,既有进步的地方,也存在不足之处。及时的反思,能促进我的教学水平,为日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做铺垫。

  一、注重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本学期的政治教学以《政治生活》为主线和上学期的《经济生活》不同,经济知识记忆的知识点不是太多,着重理解,对运用的要求比较强。而政治学知识对记忆的要求则明显比较高,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他们参与的机会少,因而对很多知识点都难以把握。不少学习认真的学生反映,政治知识点难于记忆,因此,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尤其重要。

  1、国内外重大时政穿插运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这能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就在他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例如,在讲授“政府的性质与职能”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20xx年海南琼海国庆期间水灾中的政府作用”这个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深刻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学会区分政府所履行的不同职能。再如,在讲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我运用了“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的材料,学生都会通过分析,指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2、讲授记忆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针对政治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的问题,我多次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框架图进行复习记忆。知识框架图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与把握,把书本零散的知识点归纳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在复习的时候,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会记得更牢固。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循环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对重点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并通过定时的课堂小测进行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授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辨析题的解题方法,但是对于论述题和探究题,学生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因此,教给他们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除了在平时习题评讲中逐渐向学生渗透解题技巧外,我还会开设专门的主观题解题方法讲授课。把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为学生指出来。把主观题的类型、审题、答题技巧以及步骤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此外,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解答主观题的模式。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0

  中期考试硝烟弥漫过后,反观前半期的教学,感触颇多。

  从教学教育活动过程看,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按以前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教育方法和观念来教学,通过平时考试才发现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大大改变,有那些不同呢?

  一、现在的学生初中用的是课改教材,教材的侧重于从感性认识来引导学生明白一些生活的道理,但缺少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

  二、学习习惯差,不会听讲、记笔记(包括成绩好的);

  三、考试是开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四、对高一经济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缺少心里准备,学生的角色还处在初中阶段,角色转变太慢。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低估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当成是以前初三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基本知识,先记再理解,循序渐进;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记笔记、会使用工具书,增强自学能力;

  三、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落实教材,加强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四、课堂课后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劳动、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1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整体的基础知识水平有所下降,而我却对学生了解不足,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接触过一丁点儿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等知识。而我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其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满脸写着“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总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后,醒来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最后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过激或违纪行为,除了责骂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可以用,但万万不能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三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要想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及时、详尽地写教学反思,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另外,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多听同行授课。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同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感到很费解,我是听了同行的课之后与自己的相比较,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还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主体。上学期段考之后,我就让学生给我提意见或者建议,很多学生都很积极。有的学生说“板书不够力”,有的说“说话声音有点小”,有的说“语速有点快”……所有学生提的意见和建议我都珍藏起来,以此鞭策自己。对于缺点,我能改则改,难改则想办法改,师生感情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总之,一个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出来,实现真正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有效的努力、同行的帮助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所作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更加注意及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使自己能够在这条坎坷的教育路上尽快成长起来。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2

  高一下学期也过去一半的时间了,站在高一下学期的尽头回望,在地高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我以及我所教的这门课,力争每堂课都精彩。为此,我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花费很大心血。

  在开学之前,我先从老教师手中借来参考书,加班备课。我想,等别人开始备课时,自己已经早做好准备了,有充足的时间再向别人请教,修正自己的教案,补充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知识,解决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设计,力争精益求精。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初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

  对于学生来说,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虽然年级高了,但实际上,无论年龄还是心理,仍是初中生。由于高中生活刚刚开始,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都得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刚刚参加完中考,刚从考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一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开始就讲授新课,而且没有多少新意,特别是纯知识讲授的课,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漫漫的听课学习生活又开始了的想法,激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

  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

  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

  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3

  时间飞逝,转眼间,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半年的多的时间里,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回顾这短短的半年,进步固然有,不足也不少。反思过去,以图将来。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像各位老教师一样游刃有余,终是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年轻教师,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尤其是1、2、3班这些体育、艺术特长生,更是这样)。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我上过一堂公开课,是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课后我曾反复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曾向听课老师请教过他们的看法,最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在:①开头时太紧张,用漫画导入时讲解得不全面,使得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②在讲解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明显太枯燥,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了一下,缺少鲜明的例子来让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沉闷;③对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必要的鼓励、肯定、启发等激励表示,只是单纯地让他们坐下,这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一点我自己并没有发现,其他老师指出后,我发现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反思力度,开展反思性教学。我觉得这是提高新教师教学教育水平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4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

  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教学内容时,通过分析汽车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面对不断下降的汽车价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对于家庭来说,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也纳入了生活消费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

  中期考试硝烟弥漫过后,反观前半期的教学,感触颇多。

  从教学教育活动过程看,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按以前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教育方法和观念来教学,通过平时考试才发现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大大改变,有那些不同呢?

  一、现在的学生初中用的是课改教材,教材的侧重于从感性认识来引导学生明白一些生活的道理,但缺少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

  二、学习习惯差,不会听讲、记笔记(包括成绩好的);

  三、考试是开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四、对高一经济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缺少心里准备,学生的角色还处在初中阶段,角色转变太慢。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低估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当成是以前初三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基本知识,先记再理解,循序渐进;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记笔记、会使用工具书,增强自学能力;

  三、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落实教材,加强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四、课堂课后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劳动、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