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心得体会>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0 00:29:3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1

  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例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是教育应适合学生的发展,还是教育来选择学生,读了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观的认识。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去认识教育与儿童的关系呢?

  我觉得,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从这一点说,教育是外因,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我想,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

  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观的问题,立足教育服务于学生,同时又决定于学生、改造学生的教育观,其次还应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最优的学生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教育,提高全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2

  最近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后,由衷地对该书作者冯恩洪老师产生了崇敬的情怀。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头顶的那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后担任的“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等等头衔,而是由衷地崇敬他从1985年受命担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开始,到20xx年主动、执意辞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为止的28年时间中,不断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如合格+特长的课程改革、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的“第三课堂”建设、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管理文件的编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个貎不出众、平平常常的重点中学,提升为学生特长得到很大发展、各种获奖不计其数、高考上线率接近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在他的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我觉得上海建平中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为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胆地将一本教材,分成三种进度进行教学,也就是建平中学倡导并实行的“差异课堂”教育改革

  建平中学使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种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稍微具体点地讲是这样的:比如高一数学,分成适合学习较困难学生的A进度,适合中等程度的B进度;适合数学很好的C进度。根据全年级学生对数学这科教学进度类别的选择的统计人数,再分为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时间里,这三种进度的教学班同时上课。这样使选择不同教学进度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听懂、学好。在一定时间后,经过统一考试,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新选择。建平中学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教学质量得较大的提高,学生高考一本上线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稳定十年后,20xx年的一本上线率更提升到90%!这个模式推荐到内蒙古包头第二中学并实施一年后,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实现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第二课堂”,在真正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建平中学曾经花了10万元人民币购置了短波无线电台,从此开展了短波无线电项目的第二课堂。此后不久,建平中学每年在由教育部、中宣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号称“五部委军事体育项目”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拆装机比赛中有斩获,每年该比赛设置的金、银、铜牌,70%被建平中学参赛学生获得。高考虽然不考短波无线电收发报,但是,金牌高考加分50分,银牌加分30分,铜牌加分20分。这样,不是在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拉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了吗?

  三、为了使每个学生全面合格,从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开始搞好“第三课堂”建设

  冯恩洪老师是这样定义学校育人课堂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学校教育环境,称之为育人的第三课堂。冯恩洪老师认为:为了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成为有意无意中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都能“说话”的“第三课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么整洁,只要有教育意义的字画都可以上墙,甚至再宽容些,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上墙;谁的美术画画得好,上墙;谁的作业做得好,上墙;谁的试卷做得又整洁质量又高,上墙。当然,建设能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第三课堂”,决不是仅仅是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做文章,还有更多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给学生提供倾诉衷肠的环境“心理咨询室”、“周末饮茶会”等等。

  四、为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平稳、高效,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全套学校管理制度

  冯恩洪老师认为:学校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亲;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是进食到法治阶段。在法治阶段,不是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流程,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墙上无制度,人人心中有规范,这个最高阶段,我们叫做德治阶段。为了使学校管理从人治阶段向法治阶段过渡,冯恩洪老师率领学校各处室部门的主管人员利用18个月的所有双休日,编制了全校所有岗位的上岗标准、工作流程、奖惩条例等在内的,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所谓全员,指的是学校里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上岗标准,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操作最优化流程,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奖惩对策。所谓全程,是指一个学校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的全过程,每一天、每一类事都有一个操作的标准。而最优化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地实现谁来做都能出这样的结果)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

  当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现的时候,第一把手已经不需要事必躬亲了,因为常态下出现的问题都有标准管着,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学校发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来,思考两年以后学校该怎么办,学校该怎么发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之后,建平中学较快地由单一的一个学校发展成为由多个学校和分部构成的建平教育集团,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怎样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呢?冯恩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使人变得更有智慧的事实上,冯恩洪老师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为教育部特邀基层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会议上作不限时的发言并引起强烈反响,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为建平中学校长。这都得益于冯恩洪老师长期坚持读书、思考。

  2.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地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这,需要重新审视的环节。一个会反思、会读书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3.学会合作,实现双赢。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

  这些合作既有老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

  4.做复合型的老师。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

  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走出了60年来中国教师的单打一,走进了三合一,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

  从冯恩洪老师的成功到建平中学的改革成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读书、思考、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对于一个校长或校长们更为重要。因为毕竟一个教师的作为影响的是一、两个班的学生,而一个校长的作为则是影响到全校几十个班上千学生的未来。所以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对于校长等领导们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

  读了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

  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xx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

  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

  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

  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4

  10 月初,我认真读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第7 、8 、9 个主题。学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下面针对第七主题"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冯老师说得好,说到底,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那么,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

  一、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反思。

  书中指出,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为老师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他说:"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这一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同时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反思,他还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成功的课堂,只有遗憾的课堂。"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中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有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回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他们太笨,还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呢?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再幼稚的学生,也是有个人思想和感情,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需要的学生。我想,今天的老师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书来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和我一起读书吧。

  三、学会合作,实现双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说得好,除了读书和反思,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我们学会合作。教师合作指的是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合作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很多的益处。

  躬身自问:从教十六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5

  在这个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同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书中冯老师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引入了很多实例,使我感受颇深,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书中说“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我们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关注差异。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急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 。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是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6

  假期初,我参加了县第三届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拜读了上海著名教育家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是那么的新鲜、案例是那么的鲜活,没有那喋喋不休的“指导”,有的只是与你促膝般的交流。读完这本书,感受良多。

  教育是一种发现。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谈到姚明,我们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姚明的总分是多少还是姚明的特长是什么?同样,谈到刘翔这两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跨栏,是亚洲飞人,没人会联想到他的几门主课的总分是多少。显然易见,其实卓越,不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真所谓:人皆有才,人无全才,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实现个个成才,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教育,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智慧。

  衡量一个教育者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

  夸夸其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思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受到的积极暗示多一点,态度就积极一点,最后的效果就好一点。我们要善于明察秋毫,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倾听、朗读、表达、想象、合作、坐姿等,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他有让所有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他就爱上了你的课。

  借力使力。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一位非常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是强硬的批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师灵机一动,通过表演课本剧《孤独的小老虎》,让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小动物,没有人能近身,快乐没人分享,伤心也无人安慰,孤独的看着动物们在六一儿童节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当“小老虎”了。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学生才能常饮不竭,我们才能常胜不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7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近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习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习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习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习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

  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习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平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书中的九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育的发展,给我了许多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帮助。尤其是阅读主题七《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时感触颇深。

  1、读书、学习是伴随从教的永恒主题

  读书,一直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往往因为我们每天在学校要忙碌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在家又要尽好自己的各项职责,冲淡了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应付考试往往也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但是当我读到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中的事例时,让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学生真得活到老。现在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读书就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不学习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例如: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列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但是要想快速并且没有遗漏的列举出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时也是采用不断尝试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阅读了有关记忆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我能够快速不遗漏的列举出这些质数。这是我以前不曾学过的方法。因此读书、学习应该是伴随我们从教的永恒主题。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

  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2、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一节课下来,评课时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课改年部已经快两年了,对于课改年部的课堂流程已经很熟悉,每节课都按照流程授课。几次教研课后,总体感觉是课堂流程完整、条理清晰、点拨及时……但是总觉得课堂缺少亮点没有引起共鸣,效果不如平时的课堂。虽然有学科的差异,但是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呢?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节教研课我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完整和流畅;更多的关注了学案习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使课堂表面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太强。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引导探究,这样的课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3、学会合作为教育教学增光添彩。

  书中说: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团结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识已经进行了删减或变化。我们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及时发现教材中变化的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比如:以前学习的约数改名为因数;公约数改为公因数.教师就要跟随教材的变化,使用新的名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打破了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促进教师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读完一本书要想说说体会,总是千头万绪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同,也许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引领下,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播种幸福。让我们和学生共享我们的幸福人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读书笔记01-25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读书笔记(通用)03-25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06-01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04-0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03-19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读后感03-17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06-2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甄选10-0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4篇03-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1

  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例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是教育应适合学生的发展,还是教育来选择学生,读了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观的认识。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去认识教育与儿童的关系呢?

  我觉得,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从这一点说,教育是外因,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我想,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

  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观的问题,立足教育服务于学生,同时又决定于学生、改造学生的教育观,其次还应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最优的学生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教育,提高全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2

  最近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后,由衷地对该书作者冯恩洪老师产生了崇敬的情怀。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头顶的那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后担任的“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等等头衔,而是由衷地崇敬他从1985年受命担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开始,到20xx年主动、执意辞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为止的28年时间中,不断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如合格+特长的课程改革、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的“第三课堂”建设、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管理文件的编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个貎不出众、平平常常的重点中学,提升为学生特长得到很大发展、各种获奖不计其数、高考上线率接近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在他的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我觉得上海建平中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为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胆地将一本教材,分成三种进度进行教学,也就是建平中学倡导并实行的“差异课堂”教育改革

  建平中学使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种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稍微具体点地讲是这样的:比如高一数学,分成适合学习较困难学生的A进度,适合中等程度的B进度;适合数学很好的C进度。根据全年级学生对数学这科教学进度类别的选择的统计人数,再分为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时间里,这三种进度的教学班同时上课。这样使选择不同教学进度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听懂、学好。在一定时间后,经过统一考试,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新选择。建平中学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教学质量得较大的提高,学生高考一本上线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稳定十年后,20xx年的一本上线率更提升到90%!这个模式推荐到内蒙古包头第二中学并实施一年后,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实现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第二课堂”,在真正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建平中学曾经花了10万元人民币购置了短波无线电台,从此开展了短波无线电项目的第二课堂。此后不久,建平中学每年在由教育部、中宣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号称“五部委军事体育项目”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拆装机比赛中有斩获,每年该比赛设置的金、银、铜牌,70%被建平中学参赛学生获得。高考虽然不考短波无线电收发报,但是,金牌高考加分50分,银牌加分30分,铜牌加分20分。这样,不是在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拉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了吗?

  三、为了使每个学生全面合格,从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开始搞好“第三课堂”建设

  冯恩洪老师是这样定义学校育人课堂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学校教育环境,称之为育人的第三课堂。冯恩洪老师认为:为了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成为有意无意中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都能“说话”的“第三课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么整洁,只要有教育意义的字画都可以上墙,甚至再宽容些,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上墙;谁的美术画画得好,上墙;谁的作业做得好,上墙;谁的试卷做得又整洁质量又高,上墙。当然,建设能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第三课堂”,决不是仅仅是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做文章,还有更多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给学生提供倾诉衷肠的环境“心理咨询室”、“周末饮茶会”等等。

  四、为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平稳、高效,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全套学校管理制度

  冯恩洪老师认为:学校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亲;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是进食到法治阶段。在法治阶段,不是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流程,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墙上无制度,人人心中有规范,这个最高阶段,我们叫做德治阶段。为了使学校管理从人治阶段向法治阶段过渡,冯恩洪老师率领学校各处室部门的主管人员利用18个月的所有双休日,编制了全校所有岗位的上岗标准、工作流程、奖惩条例等在内的,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所谓全员,指的是学校里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上岗标准,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操作最优化流程,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奖惩对策。所谓全程,是指一个学校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的全过程,每一天、每一类事都有一个操作的标准。而最优化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地实现谁来做都能出这样的结果)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

  当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现的时候,第一把手已经不需要事必躬亲了,因为常态下出现的问题都有标准管着,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学校发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来,思考两年以后学校该怎么办,学校该怎么发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之后,建平中学较快地由单一的一个学校发展成为由多个学校和分部构成的建平教育集团,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怎样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呢?冯恩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使人变得更有智慧的事实上,冯恩洪老师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为教育部特邀基层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会议上作不限时的发言并引起强烈反响,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为建平中学校长。这都得益于冯恩洪老师长期坚持读书、思考。

  2.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地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这,需要重新审视的环节。一个会反思、会读书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3.学会合作,实现双赢。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

  这些合作既有老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

  4.做复合型的老师。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

  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走出了60年来中国教师的单打一,走进了三合一,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

  从冯恩洪老师的成功到建平中学的改革成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读书、思考、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对于一个校长或校长们更为重要。因为毕竟一个教师的作为影响的是一、两个班的学生,而一个校长的作为则是影响到全校几十个班上千学生的未来。所以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对于校长等领导们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

  读了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

  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xx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

  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

  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

  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4

  10 月初,我认真读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第7 、8 、9 个主题。学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下面针对第七主题"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冯老师说得好,说到底,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那么,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

  一、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反思。

  书中指出,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为老师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他说:"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这一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同时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反思,他还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成功的课堂,只有遗憾的课堂。"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中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有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回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他们太笨,还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呢?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再幼稚的学生,也是有个人思想和感情,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需要的学生。我想,今天的老师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书来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和我一起读书吧。

  三、学会合作,实现双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说得好,除了读书和反思,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我们学会合作。教师合作指的是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合作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很多的益处。

  躬身自问:从教十六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5

  在这个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同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书中冯老师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引入了很多实例,使我感受颇深,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书中说“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我们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关注差异。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急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 。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是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6

  假期初,我参加了县第三届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拜读了上海著名教育家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是那么的新鲜、案例是那么的鲜活,没有那喋喋不休的“指导”,有的只是与你促膝般的交流。读完这本书,感受良多。

  教育是一种发现。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谈到姚明,我们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姚明的总分是多少还是姚明的特长是什么?同样,谈到刘翔这两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跨栏,是亚洲飞人,没人会联想到他的几门主课的总分是多少。显然易见,其实卓越,不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真所谓:人皆有才,人无全才,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实现个个成才,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教育,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智慧。

  衡量一个教育者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

  夸夸其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思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受到的积极暗示多一点,态度就积极一点,最后的效果就好一点。我们要善于明察秋毫,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倾听、朗读、表达、想象、合作、坐姿等,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他有让所有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他就爱上了你的课。

  借力使力。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一位非常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是强硬的批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师灵机一动,通过表演课本剧《孤独的小老虎》,让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小动物,没有人能近身,快乐没人分享,伤心也无人安慰,孤独的看着动物们在六一儿童节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当“小老虎”了。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学生才能常饮不竭,我们才能常胜不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7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近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习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习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习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习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

  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习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平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书中的九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育的发展,给我了许多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帮助。尤其是阅读主题七《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时感触颇深。

  1、读书、学习是伴随从教的永恒主题

  读书,一直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往往因为我们每天在学校要忙碌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在家又要尽好自己的各项职责,冲淡了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应付考试往往也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但是当我读到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中的事例时,让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学生真得活到老。现在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读书就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不学习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例如: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列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但是要想快速并且没有遗漏的列举出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时也是采用不断尝试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阅读了有关记忆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我能够快速不遗漏的列举出这些质数。这是我以前不曾学过的方法。因此读书、学习应该是伴随我们从教的永恒主题。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

  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2、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一节课下来,评课时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课改年部已经快两年了,对于课改年部的课堂流程已经很熟悉,每节课都按照流程授课。几次教研课后,总体感觉是课堂流程完整、条理清晰、点拨及时……但是总觉得课堂缺少亮点没有引起共鸣,效果不如平时的课堂。虽然有学科的差异,但是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呢?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节教研课我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完整和流畅;更多的关注了学案习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使课堂表面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太强。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引导探究,这样的课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3、学会合作为教育教学增光添彩。

  书中说: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团结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识已经进行了删减或变化。我们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及时发现教材中变化的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比如:以前学习的约数改名为因数;公约数改为公因数.教师就要跟随教材的变化,使用新的名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打破了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促进教师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读完一本书要想说说体会,总是千头万绪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同,也许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引领下,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播种幸福。让我们和学生共享我们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