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时间:2024-08-25 15:02:11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目的

  为使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熟知有限空间作业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增强预防事故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

  3、职责

  安环科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人事科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统计和通知工作。

  4、内容

  4.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的对象为: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

  4.2未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与有限空间相关的作业。

  4.3相关人员的培训记录存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档案。

  4.4培训内容

  4.4.1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有限空间内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使人发生中毒。如: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氰化氢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等;也可能发生中暑、触电、淹溺、掩埋、物体打击等危害。

  在对有限空间进行初次气体检测或不确定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情况下,进入者必须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等同有效的防护装置;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监护人员必须每2分钟拖动救生绳一次,询问进入者身体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将进入人员拖出;严禁无防护进入抢救。

  4.4.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

  原则;

  (2)作业前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作业环境;

  (3)检测气体浓度并如实记录;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小于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小于25ppm)。硫化氢浓度(应小于10ppm)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4)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作业人员;

  (5)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许可证;

  (6)通风;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在受限空间内,工人经过及开展工作的区域必须进行通风。

  在受限空间内,如果进行电焊,切割,燃烧或者油漆作业,必须使用局部的废气排放系统,降低由于这些作业而产生的可燃气体/烟雾的浓度。

  如果在受限空间内使用了局部废气排放系统,必须确保排气口要远离主要通风系统的进气口。

  通风设备尽可能安装在受限空间的顶部或接近顶部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通风的效率,而且可以避免通风中断;

  进入期间的通风不能代替进入之前的吹扫工作;

  强制通风设备应持续、有效工作,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

  (7)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8)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9)防爆、防氧化的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隔离式呼吸保护器;

  (10)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应急措施;

  (11)建立健全照明、通讯系统;

  (12)配备齐全的人员防护和救援装备;

  (13)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示;

  (14)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所有人员应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b、加强通风。

  c、存在可燃性气体的作业场所,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不允许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设备。

  d、机械设备的运动、活动、传动装置应设置防护装置。

  e、有限空间的坑、井、洼、沟、人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安全标志。

  f、作业人员在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半封闭设备内部作业时,应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设置“禁止启动”等警告标志。

  g、当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不得强行作业。

  h、发生事故查明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正确的措施进行急救。

  4.4.3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掌握以下仪器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气体检测设备;

  ②呼吸防护用品;

  ③防坠落用具;

  ④安全器具;

  ⑤警示设施;

  ⑥其他个体防护用品。

  4.4.4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1)窒息事故的救援

  窒息事故者的抢救主要是确保其呼吸畅通,调整事故者的姿势,将患者的头部尽量往上抬,使得颈部紧紧绷直,这样做时,一手放在患者的脖子后面用力抬,一手放在患者额头往外推,这个动作通常使患者的嘴自然张开,如果抬起头使得呼吸道畅通,患者开始呼吸,就保证事故者的姿势使其慢慢恢复状态,否则继续进行强制空气进入肺中,如不起作用,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

  (2)硫化氢中毒的救援

  由于硫化氢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对人体主要危害经呼吸道,可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实物模糊、流涕、咽喉灼热、胸闷、恶心、意识模糊。部分可出现心脏损伤,重症者出现脑水肿、或肺水肿等,极高浓度(1000mg/m3)时可在数秒内引起窒息或死亡,此种事故在发现第一时间通知120急救中心,平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CO中毒的救援

  对于CO中毒事故者,应迅速,将其转移至现场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观察意识形态,在等待急救车辆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肺中,对于昏迷较深的患者不应立足于就地抢救,而应尽快往医院送,在送往过程中人工呼吸决不可停止。

  (4)爆炸事故应急救援

  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如遇到爆炸时,应面背爆炸点迅速卧倒,如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鼻口,距爆炸中心较近的作业人员,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离现场,防止二次爆炸发生,当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通往事故点的一切电源,马上恢复通风,设法扑灭各种明火及残留火种。

  相关文件

  《特种设备管理规定》

  《检维修管理规定》

  《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相关文章: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02-20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5-23

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制度11-22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3-30

(精)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5-23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范本10-2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06-03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04-07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5篇04-15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7篇04-0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目的

  为使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熟知有限空间作业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增强预防事故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

  3、职责

  安环科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人事科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统计和通知工作。

  4、内容

  4.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的对象为: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

  4.2未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与有限空间相关的作业。

  4.3相关人员的培训记录存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档案。

  4.4培训内容

  4.4.1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有限空间内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使人发生中毒。如: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氰化氢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等;也可能发生中暑、触电、淹溺、掩埋、物体打击等危害。

  在对有限空间进行初次气体检测或不确定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情况下,进入者必须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等同有效的防护装置;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监护人员必须每2分钟拖动救生绳一次,询问进入者身体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将进入人员拖出;严禁无防护进入抢救。

  4.4.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

  原则;

  (2)作业前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作业环境;

  (3)检测气体浓度并如实记录;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小于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小于25ppm)。硫化氢浓度(应小于10ppm)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4)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作业人员;

  (5)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许可证;

  (6)通风;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在受限空间内,工人经过及开展工作的区域必须进行通风。

  在受限空间内,如果进行电焊,切割,燃烧或者油漆作业,必须使用局部的废气排放系统,降低由于这些作业而产生的可燃气体/烟雾的浓度。

  如果在受限空间内使用了局部废气排放系统,必须确保排气口要远离主要通风系统的进气口。

  通风设备尽可能安装在受限空间的顶部或接近顶部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通风的效率,而且可以避免通风中断;

  进入期间的通风不能代替进入之前的吹扫工作;

  强制通风设备应持续、有效工作,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

  (7)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8)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9)防爆、防氧化的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隔离式呼吸保护器;

  (10)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应急措施;

  (11)建立健全照明、通讯系统;

  (12)配备齐全的人员防护和救援装备;

  (13)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示;

  (14)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所有人员应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b、加强通风。

  c、存在可燃性气体的作业场所,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不允许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设备。

  d、机械设备的运动、活动、传动装置应设置防护装置。

  e、有限空间的坑、井、洼、沟、人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安全标志。

  f、作业人员在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半封闭设备内部作业时,应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设置“禁止启动”等警告标志。

  g、当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不得强行作业。

  h、发生事故查明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正确的措施进行急救。

  4.4.3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掌握以下仪器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气体检测设备;

  ②呼吸防护用品;

  ③防坠落用具;

  ④安全器具;

  ⑤警示设施;

  ⑥其他个体防护用品。

  4.4.4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1)窒息事故的救援

  窒息事故者的抢救主要是确保其呼吸畅通,调整事故者的姿势,将患者的头部尽量往上抬,使得颈部紧紧绷直,这样做时,一手放在患者的脖子后面用力抬,一手放在患者额头往外推,这个动作通常使患者的嘴自然张开,如果抬起头使得呼吸道畅通,患者开始呼吸,就保证事故者的姿势使其慢慢恢复状态,否则继续进行强制空气进入肺中,如不起作用,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

  (2)硫化氢中毒的救援

  由于硫化氢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对人体主要危害经呼吸道,可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实物模糊、流涕、咽喉灼热、胸闷、恶心、意识模糊。部分可出现心脏损伤,重症者出现脑水肿、或肺水肿等,极高浓度(1000mg/m3)时可在数秒内引起窒息或死亡,此种事故在发现第一时间通知120急救中心,平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CO中毒的救援

  对于CO中毒事故者,应迅速,将其转移至现场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观察意识形态,在等待急救车辆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肺中,对于昏迷较深的患者不应立足于就地抢救,而应尽快往医院送,在送往过程中人工呼吸决不可停止。

  (4)爆炸事故应急救援

  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如遇到爆炸时,应面背爆炸点迅速卧倒,如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鼻口,距爆炸中心较近的作业人员,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离现场,防止二次爆炸发生,当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通往事故点的一切电源,马上恢复通风,设法扑灭各种明火及残留火种。

  相关文件

  《特种设备管理规定》

  《检维修管理规定》

  《教育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