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热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学习如何表达愤怒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以前表达愤怒时,对亲近的人会怒吼,因为我知道他们会包容我,他们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学,我通常会不理睬,横竖看不惯他,也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怕引起更大的冲突不好收场,只能敬而远之;对于陌生人,在我的定义里是“不道德、没教养”之类的,我通常安慰自己这辈子可能遇不见了,息事宁人,就当没看见或没听见。
不管是“忍让”还是“发泄”,我都会在事后责怪自己“胆小怕事”或“冲动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骂别人和自己千万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内伤了。
其实,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指责自己和他人,不如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因为指责一个人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们的愿望就更难得到满足。
其次,我们也尽量不要给任何人贴标签,这也会带来暴力。负面标签带来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正面标签也是要不得的。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着别人夸我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孩子,一脸的骄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试,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妈都挺满意。可我一看试卷,发现错误的那道题是马虎错的,要是认真检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遗憾,难过,哭的稀里哗啦的。从此我就被贴上了“上进心很强”的标签。从此,不管大小考试,不管自己是否有遗憾,我都会大哭一场,因为我不想让我妈妈觉得我“上进心强”这个“优点”是枉然,不想让她失望。
说白了,充分表达愤怒,是在认真倾听,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不带任何指责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达到互利互赢、互谅互解的理想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是在愤怒时强压怒火,静下心来就很难做到,也许“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帮助到我们,这还是需要不断练习强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亲爱的同学们!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昨天赵老师说,“今天的文章还是如此的优质啊。我希望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意识层面能让自己有所收获,也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希望也能看见你真实的应用故事哈。”
这段话的勉励让我感到,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这句话也是今天读到的《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我感受到,在我说出,“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我的内心又感受了一次我刚刚看到这段话时由内而外的喜悦,就如本书的作者说到的,表达感受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今天的题目里感受我不太好的状态(昨天没有把握好搬东西的重量触发了腰上的旧伤),身体上的不舒服造成读书、码字都不太能集中精神,既然思路可能不是特别清晰,那我就多写一写最直接的感受好了——其实,这个题目算是我跟乃们撒娇扮可爱,这个技能我是跟家里3岁的小外甥学的,难受了就哭,高兴了就笑,喜欢就拥抱(好像还挺押韵)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感觉不要太爽。
如本文作者所说,成熟的人本该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都可以体察细微,但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族文化遗传、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类。
但这些在我看来,直观的说,是这个世界声音那么多,我们到底要听谁的`?父母的?权威的?伴侣的?不如请他们都“shutup”,先听听自己的。当我们摒弃其他人的声音,认真听自己的时候,如同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就不那么“无情”了。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其实,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理,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从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在沟通的时候,按照本书前面给出的提示,说事实,谈感受,不仅仅忠实于客观,同时也客观的表达主观——当感受有了前因后果,对方不会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攻击,双方也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陷阱里了。
从这个思路看开去,那么多情侣吵架真的都是误会,挨上司那么多骂只能怪自己蠢,就算面对最会“两头堵”的父母大人,也只怪自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好棒的一本书,出乎意料的好!把精华的部分摘抄出来,加强记忆,学会运用。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导致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比如有时候我会对我老婆说,你最近脾气很大啊,这就是评论性的语言。看完本书以后,我会这么表述: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对我说话都很大声,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气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们可以建议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方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同时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因素。听到不中听的语言,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倾向于选择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通过观察,体会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让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们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说,一个父亲看到小孩爬上一颗很高的书,这个时候对小孩说“抱紧树”比“不要动”会更好更安全。同时需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时,请求的人提出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感受需要、聆听心声!
如果有人说对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真让我失望!”、“别碰我!”你会怎么办?
我会伤心,会气愤。也会还击。
当我伤心时,我会看不起自己,开始自责。当我生气时,我会把火压下来,不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火山终于还是暴发了。
现在,我开始接触《非暴力沟通》,了解了面对指责的话,我们如何加以面对。
当我碰到门边,碰疼了自己,妈妈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对她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没有说下去了。
当爸爸对妈妈说,“女儿怎么总是不争气,不够优秀时”,我体会到爸爸是爱我的,他是希望我过得更好。
当儿子说“别碰我!”,我体会他的需要和感受,发现我之前刚刚说不爱他了。他伤心了。我抱着他,对他说“妈妈错了,妈妈只是生气,你没有好好吃饭,而在吃饼干,对不起”。他哭了。紧紧抱着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伤心了。他是爱我的,也希望妈妈永远爱他。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不满时,总是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如果一个人说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亲近你。如果我们在听到控诉时,不妨改变原有模式,选择《非暴力沟通》方式,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爱,如果你爱他,就说“我爱你”足够了。 我们的需要怎么表达呢?通过控诉的方式吗?对方能听得下去吗?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关心我,天天很晚才回来!”,他听到的是在指责,他并不会想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说“明天有空吗?一起吃饭吧!”他估计会把你的请求考虑到日程中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也并不想指责他人。请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
聆听心声!这是我从《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希望与你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语言是工具,沟通是能力。如何让表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我们需要刻意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
而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我所获得远远不止一些「技巧」。
我有时很苦恼为什么尽管好好说话但是仍然无法和对方持续的沟通下去,于是朋友向我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还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用这套方法帮助不少的个人、种族和国家解决了沟通问题和地区冲突。
读完之后收益很多,遂将其中要点整理出来。
书中用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它们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四要素的的第一项是「观察」,它的大意是:「我们要学会观察并优先表达出自己的观察」,这一点十分重要,为什么会出现暴力沟通,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在沟通中刚开始的时候说出的是评价而非自己的观察。评价不一定是事实,而我们眼睛看到的才是事实,也只有基于事实去沟通,我们才有沟通的基础。
屋子里很乱,妻子回到家开口就说:我的天呀,家里跟猪窝一样,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收拾屋子。
你也很无辜,第一:家里只是有点乱,哪有猪窝那么夸张;第二:我也没有整天玩游戏。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评价(猪窝就是一个评价),评价是有失偏驳的,可能会让你很火大,这句评价就是暴力沟通的开始。
如果妻子只是描述一下自己的观察:有两件脏衣服在沙发上,客厅的地上有瓜子壳和花生壳,两个垃圾桶都满里,家里的卫生实在太差了。听到妻子这么说的你应该都会很不好意思的开始打扫卫生(当然我知道实际并不会这么顺利)。
在这个例子里,妻子说的话是不是不会让你感觉反感,因为妻子在描述自己的观察,这些观察都是事实存在的。这是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开始。而当别人在像我们描述观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仔细的体会他们的观察。
另外,随便给别人打标签和评价都会让人不舒服,我们只需要在开始的时候把我们看到的事实描述出来就够了。
当我们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后,我们接下来应该描述这些观察带给自己的感受
妻子说:看到垃圾都在地上,我觉得屋子卫生很差。
例子的中的妻子通过事实描述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作为丈夫应该去体会这种感受,然后询问妻子的需求。
丈夫说:那我现在就开始打扫卫生吧
妻子说:是需要打扫卫生,所以我们一起来个大扫除吧。
妻子此时已经明确了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请求(需求:大扫除;请求:和你一起)。
这是一次非常友好有效的沟通,不仅气氛融洽且有了实质性的好结果。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因为暴力沟通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些沟通又有多少因为我们没有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随意的进行评价、夸大事实、给别人贴标签;同时我们作为被评价的一方也没有学会剥离那些评价而关注对方的真实需要,我们放弃了探寻真相,只想逞一时口舌之快。这样的沟通下去,永远也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也不仅仅遵守着四个要素就可以了,作者还在书中说了几个要点:
1.我们不要成为情感的奴隶
我们不需要为他人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不要觉得牺牲自己来满足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倾听他的伤心事,但是不要责备自己,我们帮助别人是出于关心别人,而不是愧疚或者别的东西,这是一种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非暴力沟通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即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
2.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要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应该与自己达成和解,如果希望在对话中关注别人的感受,我们应该从爱自己开始,因为爱自己我们才会在沟通中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把这些都掩盖起来。
3.要警惕感谢,感谢别人有时候也会被别人当成是暴力语言
有些人的感谢会让别人很有压力,因为他在感谢时只会说「干的漂亮」之类的话,上级对下级这样说,下级会感觉到压力。所以在像别人表达感谢的时候,除了说一些感谢,还应该描述他人做了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例如:谢谢你,幸亏有你陪我,否则这么黑的夜路我可回不了家了。
4.合理的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不意味着我们要压抑愤怒,相反我们更要表达我们当前情绪的状态,我们要很明确告诉别人我现在很生气,而我的需要是......。合理的表达愤怒才能使愤怒得以安放。
5.惩罚有局限性,而如果敞开沟通则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小的时候因为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惩罚,但是受到惩罚后并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些事情就算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还是要去做,逆反心理就是在这样的循环里生长出来的。也许家长和孩子来一场非暴力的沟通,明白孩子的需要和诉求,结果会比惩罚之后的结果好得多。
成为一个会沟通的人,别人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沟通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要让伤人的话出自温柔的口。
这就是我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做的总结笔记,其中还加入一些我自己的读后感。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对你的沟通也有帮助,那么推荐你读一读原著。
最后,特别感谢《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我曾经看到有人发微博说:如果一个陌生人莫名向你发脾气辱骂你,先不要生气。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没准他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呢:早上迟到被经理骂,上厕所踩到屎,买彩票从来不中,出门被车撞,喝凉水都塞牙。当即被他这种绕着弯骂人的方式征服。所以在我看到本书篇首所摘的日记实例,简直是想喷血的节奏。原文如下:
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艾提海勒申:日记一则
明显是跟我说话风格迥异的书,全书有种让我回到了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时的不快感,不知道那么大的字还写几段空几行,为嘛还要配上一些小学孩子非主流的涂鸦,我好心疼我的购书费,这可是我自己花钱买的书呀!不过阅读一本书要有空杯思想,强忍着吐槽,再来看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他有实用的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指责
(1)观察
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例如,我们用非暴力沟通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感受,我们可以建立感受的'词汇表,以便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他人的言行或许与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体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味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提出请求时,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比如,不要用我想要自由,而换用我想每个星期都能出去两次而不受盘问就更明确一些。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要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受到批评或责罚,那则是命令。想要通过别人的内疚而达到的请求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雨晴
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
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写个读后感吧。
“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标准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易于实践。
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a.观察:只表达你对他人所做事情的观察结果,而不进行判断或评价。
如何区分观察与评价呢?观察即事实,评价即意见。比如小明喜欢睡懒觉,A说“小明是个懒惰的人”,B说“小明今天上午11点起床的”,那么A是在发表评价,B是在描述观察。
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他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慎表达得言过其实,他人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J.Krishnamurti
b.感受: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如受伤、害怕、开心、生气等…
在表达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比如“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和“这项工作我一个月都还没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败。”,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观察与感受。
心理学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
后者是指一个人的潜意识,会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比如一个对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亲,总是担心孩子出事,于是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孩子从而受到影响,下意识地常常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印证母亲的担心是“正确”的。
当我们表达想法而非感受时,就容易让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诉对方是什么需要,导致了你的感受。
网络上常流传关于男女思维不一样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对我爱答不理的,是不是不爱我了?,男生想的却是:“今天意大利队竟然输了。”
虽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与其自己猜来猜去,不如告诉对方:“今天你没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当我们开始谈论需要,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d.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即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但避免变成要求或命令。
关于如何提出请求,有以下几个要点:
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则对方可能依然无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体而非抽象的行动请求,更可能得到满足。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体是什么,别人就更难知道了;
请求对方的反馈,以免我们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误解;
了解对方的反应: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请求。
“我相信,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世界。”
运用以上四个要素的前提,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关爱他人。实际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对四个要素的觉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听到批评,你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申辩、退缩或反击。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行为”混为一谈,认为批评的声音=否定的声音。故被批评时,就觉得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容易恼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开心的原因,也许和他人的言行有关,却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当被批评时,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如果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驳,我们便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体会。
同样的,当我们试图批评他人时,也要意识到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表达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鲁思贝本梅尔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2-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2-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4-2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02-18
(精)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合集)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篇02-1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03-1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必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