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职场指南>职场资讯>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时间:2024-07-03 08:48:19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峰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2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未深入了解过,这次借助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反思了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平时跟孩子的沟通,往往是评价多于观察,而且我暂时还不能很好的区分观察与评价的差异,我想这跟我长期以来说话的习惯有关,对待事情习惯于评价,不能清楚的表达观察的结果。当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没有做好时,我会说她态度不端正,而不是从根本去了解,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观地就认为她就是态度不端正。孩子觉得很无辜,哭诉到,“你为什么就觉得我态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对于她的哭诉我当时想的是,你还狡辩,现在想想我确实说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没有去分析问题来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会?还是不愿意?也没有与她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对于她来说难点在哪里。

  读到书中这句话“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读到这句话感触颇深,近年来我越来越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学习,但是对于孩子不如我意时也会生气发脾气,做不到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弯路,孰不知我的经验不能直接给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适合我的未必对她有用。有了焦虑就会有控制,有了控制,亲子之间就会有对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发展自己,那么她始终不能成为她自己。

  以往听到孩子跟我说某件事时,心里就在想应该怎么回答,应该给哪些建议或者意见。现在想来,她找我倾诉或许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诉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或建议。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3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4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5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没有想到过语言暴力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在不经意间就会伤害到别人。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6

  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不轻易对人发脾气,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也是我是个随和的人,好相处。

  但自从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经常使用暴力沟通的人,里面列举了的很多例子,好像主人公都是我。

  什时是暴力?暴力从哪儿来?暴力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它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

  我有一位同事,我给她的评判就是优柔寡断,做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有一次我去办一件事,需要公司的委托书,我找她去开,她写完后说我需要让老板确认一下,我说这只是个委托书,委托我去办这件事情,是老板亲自告诉我让我去办的,没必要再多此一举吧!再说老板也不在啊,找他看的话那不就得多等一天。她说还是要看一下,我也是无语了。

  现在想来,我不应该给她贴这样的标签。从她的角度来看,和老板确认事情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时候办事情对她来说并不重要。从我的角度来看刚好是相反,所以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2、进行比较

  生活中有太多的比较,我最常做的比较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做比较,拿自己的爱人和别的人做比较。这种比较是不由自主,随口就能够说出来,好像是深入骨髓的那种。

  我家孩子对我的这种作比较就提出强烈抗议,她对我说,你为什么总是夸别人不夸我,在你面前我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不对,我没有一点是好的,一点自信都没有。

  虽然孩子已经告诉我了,我也刻意尽量不让自己这样去做。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还是不由自主的去做比较。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但别人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生气,并且说,这是因为你这样,所以我才生气,岂不知我们这样做是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选择不生气。

  记得我家孩子有一次字母听写考试得了64分,她很生气,因为她觉得是老师不公平判错了,别的.同学这么写就对,她这么写就错。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一件事情对他这样,对我是那样,觉得老板不公平,我就很生气。但是想想这样生气对我们有意义吗?我们把生气的责任推在别人头上。难道我们需要让别人来负责我们的生气吗?别人只会觉得好笑。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我常常对孩子使用这种手段,让孩子穿衣服。当孩子就是不肯穿的时候,我就要对她说:“可以,你不穿就不穿,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穿我也不管了,你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冷了,生病了都不要来找我。

  这四种表现形式,每一项在生活当中我都经常使用,还能说自己是一个温柔随和的人吗?看来我就是一个喜欢用暴力暴力沟通的人。

  那在生活中我应该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人相处?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现在以“孩子英语字母默写得64分”这个事情为例,学习如何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进行沟通。

  观察:你英语字母默写得64分,我看你心情很不好,一来对自己考那么差很愧疚,二来担心我批评你,对吗?而且,当你得知有的同学和你写法一样,而他们是对的,你却是错的,就更生气了。

  感受:所以现在你的心情是担心,生气。担心妈妈骂你。生气老师不公平。

  需要:那你现在需要什么呢?你希望妈妈不要生气,虽然考得不好,但是不想受到批评或指责。你希望老师公平对待你,别人对的你也应该对。

  帮助:我想我应该抱抱孩子,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难过生气,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会这样的。没关系,考试是一种测试,看看我们对学习掌握的怎么样?妈妈也不会因为你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批评你。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看到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努力。这样妈妈和你一起看看,到底是在哪方面没掌握好。

  哦,还有老师的不公平,没关系,我们也一起看看,如果确实是老师判错了,那我们也可以去找老师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敢去的话,看看是否需要妈妈帮你。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采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所以要与别人有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时时刻刻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需要,愿我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7

  读一本书,增长一些见识。在没阅读《非暴力沟通》时,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单纯的书名上的理解——非暴力的沟通。在滑动页面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觉得多少是有些幼稚。

  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是由马歇尔 · 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简介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非暴力沟通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使个人更加和谐美好,同时也为解决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提供前提。”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回想一下,上次生气是因为什么事?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有人随便拿你东西?孩子不听话?朋友欺骗了你?是的,我们有很多生气的理由,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生气别人骂你,是因为你需要尊重;你生气别人拿你东西,是因为你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你生气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希望把孩子培养好;你生气朋友欺骗你,是因为你需要 情感 归属。既然是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合理的做法就是提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和对方商量解决的办法;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对方,甚至羞辱对方,这样不仅不利于满足你的需求,反而会伤害感情,使问题恶化。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忘记我们的本来目的呢?其实这都是进化的错,愤怒是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会导致脑部缺血而思考缓慢,让我们失去理智;如今,我们已经不太需要愤怒来增加战斗力,反而要防止副作用给我们带来麻烦。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跳出本能反应,意识到愤怒背后其实是需求,然后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具体这么做?当我们开始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是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这是客观事实,因为人不像阿凡达,用辫子上的USB一连通,就可以两心相知。但是鲁迅先生表达这样的一种困境,绝对不是为了给冷漠或者不好好沟通一个借口,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就了解彼此的 情感 和想法,所以才需要沟通和理解。沟通从来都都不是口才,也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当你看着别人的眼睛,你可以从对方的眼睛中感受到他所感受的痛苦。作为孤独的个体,尽力去尝试着连通彼此的悲欢。

  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暴力沟通的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对方,非暴力的人愿意 探索 自己内在的需求。所以如果把自己内在的需求讲出来这个情绪就缓解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这个句式“当你什么什么我觉得这样,因为什么”。越是跟家里人,越是跟熟悉的人,我们越应该用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技能,这时候这个吵架的概率就会下降很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两个亲人之间,明明彼此相爱,可就是说话很难听。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爱也无法有效传达。咱们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刀子嘴豆腐心”,每当我们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算了吧,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我们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对方的动机是好的,对方并不是故意来伤害我的,他只是不会说话。可是这样的安慰只能暂时安抚我们焦躁的大脑,并不能让我们受伤害的感受减少。尤其是当这个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时,这种无奈就更加明显了。这个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爱人,也许是你的孩子。你理智上知道他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是他的话很伤人,像一把尖刀一样扎在你的心上,你的感受很清晰,你难过你不开心。

  这样的实际案例放在非暴力沟通这里,现在就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非暴力沟通通过四个步骤,从根本上转变我们交流与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稀里糊涂地被动沟通,而是带着觉知清晰明白地去沟通,有能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有意识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让沟通为我们服务,让沟通成为关系的粘合剂而不是爆炸武器。当我们去实践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力量是多么大。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应用在我们独特的中国关系上是非常合适的。就拿孩子和父母之间举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辛苦付出一辈子,想把最好的都给予儿女,可是因为没有意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孩子相处,给孩子留下了很多创伤。父母在等着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关系中收获爱与温暖,都希望在关系中获得尊重与接纳。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知道方法。当我们学会了非暴力沟通,对我们增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职场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他用很多例子帮我们理解意义,是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沟通。同时,他让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解,我想,我会把他运用到生活中,不是因为生活还不够完美,只是想要增添一点调节剂,让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充实,也让自己活的更加通透。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8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9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0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后亭、民主、东唐和沙四这四个村委共同主办的读书会。也是因为我在育儿的路上遇到了困难,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

  在我没有读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也会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肤浅地认为只有行动才是暴力的行为,从来都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书抽空把它完整读完历经了一个月,可能是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自己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同时也跟着书友们在线上共读,每个参与共读的书友们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还有线下课的`交流,带读老师的耐心引导,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怎样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只会指责、否定、说教甚至打骂,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就是一种暴力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换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让自己平和地跟他们沟通,学会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爱。

  倾听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变得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观察而非评论,表达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说出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这只是我读后的一点点感想,当然想要将它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练习和多次细细品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梁莲)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1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尽量用自认为和煦、亲切、谦卑的语调和刚认识的朋友、同事沟通,尽量避免去用那些尖锐、针对、冰冷的词汇伤害到他人或让他人在与自己的沟通过程中感到不适,因为这种心存善意的营造和谐氛围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为双方创造了良好的初印象。当我们渐渐地彼此熟识,语言的魅力可能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也许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只是在就事论事,但往往就是这种无感知的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俗话说“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在愤怒的情绪到达临界点时,应该如何让理智占据主导,化解精神暴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如何通过一本书来传达他的情绪,让愤怒的人安静下来。

  非暴力沟通主要有包含以下4个要素:

  观察

  我们要观察什么呢?我们要留心于导致即将和他人产生语言交流的那个人或事,不管你喜不喜欢,因为观察到了一些事情和行为促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思考,从而导致了我们沟通的欲望。

  感受

  当我们在脑海中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思考后,势必会萌生出一些情绪,它可能是喜悦的、开心的、愤怒的、害怕的、情绪化的、亦或是身心受到伤害的,不同的情绪会左右说话的方式,如果将这些负面情绪毫无保留的释放,那将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需要

  产生负面情绪其实并不可怕,人非圣贤,心绪又怎么会一直波澜不惊,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避免描述事件时携带着个人色彩,做到客观诚实而不是批判或评估,这件事让我感觉难过且没办法减弱这份感受,负面情绪也在愈演愈烈,我们要做的就是告知对方我需要什么,得到需求上的满足才能够舒缓当下的情绪。

  请求

  最后,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告知对方是否愿意在这件事上做些什么,让对方能够感知到,我很期待他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来满足我们。

  我们可以结合一个例子去理解这4个要素。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发现厕所的地板上全是积水,这些水渍来自于家中的小孩,他使用完厕所后并没有及时清理地面,这个时候妈妈说:“我看到厕所地面上满是水渍,我不太喜欢家里的地面总是湿哒哒的,我喜欢干净清爽的卫生间,你是否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把测所收拾成使用前的样子呢?”。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妈妈看到不喜欢的'事情发生时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合理的选择4要素来建立和孩子的联系,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了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套用4要素呢。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旨在于让我们转变沟通和聆听的方式,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中,语言不再是那道筑起的高墙,学会说话,我们的语言神经不会再有应激反应,学会传递心中之爱,让爱融入于生活,那么你我之间链接的将会是一扇窗户,打开窗,互相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声,让爱自然流露。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2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提升沟通能力的书籍。它的亮点在于: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和需要。最重要的是,作者让我明白了沟通的目的,是让爱融入生活。书中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技巧、如何学会倾听和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这4个方面。

  首先,要能够区分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明白暴力沟通的危害所在,进而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益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提升沟通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它提醒我们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鼓励倾听自己和他人,进而达到双赢的沟通效果。

  其次,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技巧。使用基于观察结果的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找到对话双方需要和正确地表达请求,熟练运用这四个要素,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效率。

  此外,学会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内容。倾听分为两方面,倾听他人和倾听自己。倾听他人要求我们放下成见,保持对说话者的关注,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反馈。倾听自己则有助于我们平息内心的冲突,给自己更多的关爱。

  最后,了解了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在表达愤怒前,我们要先了解愤怒的根源。要明确愤怒的根源,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进一步理性地发觉自身需求,最后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表达感激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出发点,要表达真正的感激,而不是听起来别有用心的感激。在表达时,尽可能地突出一些细节,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感激的力量。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3

  沟通无处不在,会用“爱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是所有教师必备的一项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沟通中都只是出于习惯性的反应,而并非建立在察觉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之上。马歇尔·卢森堡在其《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进行有效沟通。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带任何偏见和评价。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从而产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给孩子们订正作业时,常常会碰到需要订正好几遍才能订好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还没订正好。”不管说得多心平气和,这句话都会让对方感受到指责和不耐烦。倘若我们换个说法,告诉他“你订正了10分钟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订正不够认真,效果会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绪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柔软真诚的部分,我们要做是: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带任何情绪。即:表情平和、态度冷静,声音适中、语速平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样,我想要怎么样),而不是默认对方知道我们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绪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确地对学生说: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时间在听音模仿和课文背诵上面。

  请求(Request)

  根据自身需求,勇敢具体地表达对对方的正面请求。“请求”不是命令,请求里有礼貌与尊重,且好达成、易上手。正面请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请求(不要这样做)更容易让人接受。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平等与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倾听和感激。

  “倾听”不仅包括倾听他人,也包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时,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也许对方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一个认真倾听的对象,而不是所谓的建议或我们的感受。倾听自己,我们则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别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赞赏和感激。”没有理所当然的好,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谢能令人心情愉悦一整天,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的赞美和感谢。

  最后,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也没有人会无故拒绝真诚的请求,掌握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才能不沦为情绪的奴隶。愿我们都能知足且上进,温柔而坚定,维持善良,坚守原则。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敬重、理解、观赏、感谢、慈善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欲、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假如今日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转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对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毕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看,找到结果,并清晰的描述下来。要胜利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意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详细的描述来提出恳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气,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生气,运用强制力避开损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开损害,而不是为了惩处他人。在心情低落时,我们要专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忱。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谢。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信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5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09-11

非暴力沟通(精品)09-21

【优秀】非暴力沟通09-13

非暴力沟通【热】09-14

(热门)非暴力沟通09-23

非暴力沟通【通用】09-14

[优]非暴力沟通09-15

(热)非暴力沟通09-22

构建有质量的沟通――读《非暴力沟通》有感05-23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04-04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峰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2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未深入了解过,这次借助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反思了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平时跟孩子的沟通,往往是评价多于观察,而且我暂时还不能很好的区分观察与评价的差异,我想这跟我长期以来说话的习惯有关,对待事情习惯于评价,不能清楚的表达观察的结果。当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没有做好时,我会说她态度不端正,而不是从根本去了解,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观地就认为她就是态度不端正。孩子觉得很无辜,哭诉到,“你为什么就觉得我态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对于她的哭诉我当时想的是,你还狡辩,现在想想我确实说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没有去分析问题来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会?还是不愿意?也没有与她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对于她来说难点在哪里。

  读到书中这句话“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读到这句话感触颇深,近年来我越来越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学习,但是对于孩子不如我意时也会生气发脾气,做不到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弯路,孰不知我的经验不能直接给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适合我的未必对她有用。有了焦虑就会有控制,有了控制,亲子之间就会有对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发展自己,那么她始终不能成为她自己。

  以往听到孩子跟我说某件事时,心里就在想应该怎么回答,应该给哪些建议或者意见。现在想来,她找我倾诉或许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诉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或建议。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3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4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5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没有想到过语言暴力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在不经意间就会伤害到别人。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6

  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不轻易对人发脾气,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也是我是个随和的人,好相处。

  但自从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经常使用暴力沟通的人,里面列举了的很多例子,好像主人公都是我。

  什时是暴力?暴力从哪儿来?暴力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它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

  我有一位同事,我给她的评判就是优柔寡断,做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有一次我去办一件事,需要公司的委托书,我找她去开,她写完后说我需要让老板确认一下,我说这只是个委托书,委托我去办这件事情,是老板亲自告诉我让我去办的,没必要再多此一举吧!再说老板也不在啊,找他看的话那不就得多等一天。她说还是要看一下,我也是无语了。

  现在想来,我不应该给她贴这样的标签。从她的角度来看,和老板确认事情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时候办事情对她来说并不重要。从我的角度来看刚好是相反,所以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2、进行比较

  生活中有太多的比较,我最常做的比较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做比较,拿自己的爱人和别的人做比较。这种比较是不由自主,随口就能够说出来,好像是深入骨髓的那种。

  我家孩子对我的这种作比较就提出强烈抗议,她对我说,你为什么总是夸别人不夸我,在你面前我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不对,我没有一点是好的,一点自信都没有。

  虽然孩子已经告诉我了,我也刻意尽量不让自己这样去做。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还是不由自主的去做比较。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但别人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生气,并且说,这是因为你这样,所以我才生气,岂不知我们这样做是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选择不生气。

  记得我家孩子有一次字母听写考试得了64分,她很生气,因为她觉得是老师不公平判错了,别的.同学这么写就对,她这么写就错。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一件事情对他这样,对我是那样,觉得老板不公平,我就很生气。但是想想这样生气对我们有意义吗?我们把生气的责任推在别人头上。难道我们需要让别人来负责我们的生气吗?别人只会觉得好笑。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我常常对孩子使用这种手段,让孩子穿衣服。当孩子就是不肯穿的时候,我就要对她说:“可以,你不穿就不穿,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穿我也不管了,你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冷了,生病了都不要来找我。

  这四种表现形式,每一项在生活当中我都经常使用,还能说自己是一个温柔随和的人吗?看来我就是一个喜欢用暴力暴力沟通的人。

  那在生活中我应该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人相处?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现在以“孩子英语字母默写得64分”这个事情为例,学习如何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进行沟通。

  观察:你英语字母默写得64分,我看你心情很不好,一来对自己考那么差很愧疚,二来担心我批评你,对吗?而且,当你得知有的同学和你写法一样,而他们是对的,你却是错的,就更生气了。

  感受:所以现在你的心情是担心,生气。担心妈妈骂你。生气老师不公平。

  需要:那你现在需要什么呢?你希望妈妈不要生气,虽然考得不好,但是不想受到批评或指责。你希望老师公平对待你,别人对的你也应该对。

  帮助:我想我应该抱抱孩子,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难过生气,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会这样的。没关系,考试是一种测试,看看我们对学习掌握的怎么样?妈妈也不会因为你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批评你。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看到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努力。这样妈妈和你一起看看,到底是在哪方面没掌握好。

  哦,还有老师的不公平,没关系,我们也一起看看,如果确实是老师判错了,那我们也可以去找老师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敢去的话,看看是否需要妈妈帮你。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采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所以要与别人有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时时刻刻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需要,愿我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7

  读一本书,增长一些见识。在没阅读《非暴力沟通》时,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单纯的书名上的理解——非暴力的沟通。在滑动页面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觉得多少是有些幼稚。

  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是由马歇尔 · 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简介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非暴力沟通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使个人更加和谐美好,同时也为解决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提供前提。”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回想一下,上次生气是因为什么事?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有人随便拿你东西?孩子不听话?朋友欺骗了你?是的,我们有很多生气的理由,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生气别人骂你,是因为你需要尊重;你生气别人拿你东西,是因为你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你生气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希望把孩子培养好;你生气朋友欺骗你,是因为你需要 情感 归属。既然是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合理的做法就是提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和对方商量解决的办法;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对方,甚至羞辱对方,这样不仅不利于满足你的需求,反而会伤害感情,使问题恶化。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忘记我们的本来目的呢?其实这都是进化的错,愤怒是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会导致脑部缺血而思考缓慢,让我们失去理智;如今,我们已经不太需要愤怒来增加战斗力,反而要防止副作用给我们带来麻烦。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跳出本能反应,意识到愤怒背后其实是需求,然后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具体这么做?当我们开始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是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这是客观事实,因为人不像阿凡达,用辫子上的USB一连通,就可以两心相知。但是鲁迅先生表达这样的一种困境,绝对不是为了给冷漠或者不好好沟通一个借口,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就了解彼此的 情感 和想法,所以才需要沟通和理解。沟通从来都都不是口才,也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当你看着别人的眼睛,你可以从对方的眼睛中感受到他所感受的痛苦。作为孤独的个体,尽力去尝试着连通彼此的悲欢。

  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暴力沟通的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对方,非暴力的人愿意 探索 自己内在的需求。所以如果把自己内在的需求讲出来这个情绪就缓解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这个句式“当你什么什么我觉得这样,因为什么”。越是跟家里人,越是跟熟悉的人,我们越应该用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技能,这时候这个吵架的概率就会下降很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两个亲人之间,明明彼此相爱,可就是说话很难听。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爱也无法有效传达。咱们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刀子嘴豆腐心”,每当我们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算了吧,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我们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对方的动机是好的,对方并不是故意来伤害我的,他只是不会说话。可是这样的安慰只能暂时安抚我们焦躁的大脑,并不能让我们受伤害的感受减少。尤其是当这个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时,这种无奈就更加明显了。这个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爱人,也许是你的孩子。你理智上知道他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是他的话很伤人,像一把尖刀一样扎在你的心上,你的感受很清晰,你难过你不开心。

  这样的实际案例放在非暴力沟通这里,现在就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非暴力沟通通过四个步骤,从根本上转变我们交流与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稀里糊涂地被动沟通,而是带着觉知清晰明白地去沟通,有能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有意识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让沟通为我们服务,让沟通成为关系的粘合剂而不是爆炸武器。当我们去实践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力量是多么大。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应用在我们独特的中国关系上是非常合适的。就拿孩子和父母之间举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辛苦付出一辈子,想把最好的都给予儿女,可是因为没有意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孩子相处,给孩子留下了很多创伤。父母在等着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关系中收获爱与温暖,都希望在关系中获得尊重与接纳。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知道方法。当我们学会了非暴力沟通,对我们增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职场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他用很多例子帮我们理解意义,是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沟通。同时,他让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解,我想,我会把他运用到生活中,不是因为生活还不够完美,只是想要增添一点调节剂,让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充实,也让自己活的更加通透。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8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9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0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后亭、民主、东唐和沙四这四个村委共同主办的读书会。也是因为我在育儿的路上遇到了困难,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

  在我没有读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也会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肤浅地认为只有行动才是暴力的行为,从来都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书抽空把它完整读完历经了一个月,可能是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自己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同时也跟着书友们在线上共读,每个参与共读的书友们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还有线下课的`交流,带读老师的耐心引导,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怎样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只会指责、否定、说教甚至打骂,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就是一种暴力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换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让自己平和地跟他们沟通,学会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爱。

  倾听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变得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观察而非评论,表达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说出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这只是我读后的一点点感想,当然想要将它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练习和多次细细品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梁莲)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1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尽量用自认为和煦、亲切、谦卑的语调和刚认识的朋友、同事沟通,尽量避免去用那些尖锐、针对、冰冷的词汇伤害到他人或让他人在与自己的沟通过程中感到不适,因为这种心存善意的营造和谐氛围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为双方创造了良好的初印象。当我们渐渐地彼此熟识,语言的魅力可能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也许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只是在就事论事,但往往就是这种无感知的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俗话说“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在愤怒的情绪到达临界点时,应该如何让理智占据主导,化解精神暴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如何通过一本书来传达他的情绪,让愤怒的人安静下来。

  非暴力沟通主要有包含以下4个要素:

  观察

  我们要观察什么呢?我们要留心于导致即将和他人产生语言交流的那个人或事,不管你喜不喜欢,因为观察到了一些事情和行为促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思考,从而导致了我们沟通的欲望。

  感受

  当我们在脑海中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思考后,势必会萌生出一些情绪,它可能是喜悦的、开心的、愤怒的、害怕的、情绪化的、亦或是身心受到伤害的,不同的情绪会左右说话的方式,如果将这些负面情绪毫无保留的释放,那将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需要

  产生负面情绪其实并不可怕,人非圣贤,心绪又怎么会一直波澜不惊,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避免描述事件时携带着个人色彩,做到客观诚实而不是批判或评估,这件事让我感觉难过且没办法减弱这份感受,负面情绪也在愈演愈烈,我们要做的就是告知对方我需要什么,得到需求上的满足才能够舒缓当下的情绪。

  请求

  最后,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告知对方是否愿意在这件事上做些什么,让对方能够感知到,我很期待他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来满足我们。

  我们可以结合一个例子去理解这4个要素。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发现厕所的地板上全是积水,这些水渍来自于家中的小孩,他使用完厕所后并没有及时清理地面,这个时候妈妈说:“我看到厕所地面上满是水渍,我不太喜欢家里的地面总是湿哒哒的,我喜欢干净清爽的卫生间,你是否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把测所收拾成使用前的样子呢?”。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妈妈看到不喜欢的'事情发生时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合理的选择4要素来建立和孩子的联系,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了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套用4要素呢。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旨在于让我们转变沟通和聆听的方式,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中,语言不再是那道筑起的高墙,学会说话,我们的语言神经不会再有应激反应,学会传递心中之爱,让爱融入于生活,那么你我之间链接的将会是一扇窗户,打开窗,互相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声,让爱自然流露。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2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提升沟通能力的书籍。它的亮点在于: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和需要。最重要的是,作者让我明白了沟通的目的,是让爱融入生活。书中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技巧、如何学会倾听和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这4个方面。

  首先,要能够区分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明白暴力沟通的危害所在,进而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益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提升沟通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它提醒我们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鼓励倾听自己和他人,进而达到双赢的沟通效果。

  其次,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技巧。使用基于观察结果的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找到对话双方需要和正确地表达请求,熟练运用这四个要素,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效率。

  此外,学会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内容。倾听分为两方面,倾听他人和倾听自己。倾听他人要求我们放下成见,保持对说话者的关注,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反馈。倾听自己则有助于我们平息内心的冲突,给自己更多的关爱。

  最后,了解了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在表达愤怒前,我们要先了解愤怒的根源。要明确愤怒的根源,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进一步理性地发觉自身需求,最后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表达感激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出发点,要表达真正的感激,而不是听起来别有用心的感激。在表达时,尽可能地突出一些细节,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感激的力量。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3

  沟通无处不在,会用“爱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是所有教师必备的一项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沟通中都只是出于习惯性的反应,而并非建立在察觉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之上。马歇尔·卢森堡在其《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进行有效沟通。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带任何偏见和评价。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从而产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给孩子们订正作业时,常常会碰到需要订正好几遍才能订好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还没订正好。”不管说得多心平气和,这句话都会让对方感受到指责和不耐烦。倘若我们换个说法,告诉他“你订正了10分钟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订正不够认真,效果会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绪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柔软真诚的部分,我们要做是: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带任何情绪。即:表情平和、态度冷静,声音适中、语速平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样,我想要怎么样),而不是默认对方知道我们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绪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确地对学生说: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时间在听音模仿和课文背诵上面。

  请求(Request)

  根据自身需求,勇敢具体地表达对对方的正面请求。“请求”不是命令,请求里有礼貌与尊重,且好达成、易上手。正面请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请求(不要这样做)更容易让人接受。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平等与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倾听和感激。

  “倾听”不仅包括倾听他人,也包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时,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也许对方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一个认真倾听的对象,而不是所谓的建议或我们的感受。倾听自己,我们则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别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赞赏和感激。”没有理所当然的好,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谢能令人心情愉悦一整天,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的赞美和感谢。

  最后,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也没有人会无故拒绝真诚的请求,掌握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才能不沦为情绪的奴隶。愿我们都能知足且上进,温柔而坚定,维持善良,坚守原则。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敬重、理解、观赏、感谢、慈善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欲、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假如今日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转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对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毕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看,找到结果,并清晰的描述下来。要胜利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意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详细的描述来提出恳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气,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生气,运用强制力避开损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开损害,而不是为了惩处他人。在心情低落时,我们要专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忱。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谢。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信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5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